Google+ 的圈子:信息处理方式的再思考

标签: 推荐阅读 google 产品市场 | 发表时间:2011-07-03 14:27 | 作者:P迪 青椒
出处:http://www.alibuybuy.com

相信许多朋友已经开始玩 Google+ 了,初看上去,Google+ 似乎没有什么特色,甚至很像 Facebook。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们来看看 Google+ 的一个重要概念:圈子。

Google+ 的圈子是什么?

当你将某个人加到圈子之后,你将接受他公开发布的信息和在本圈子发布的信息(他在其它圈子发布的信息你是接受不道的,比如他在自己的“家人”圈子发了一些图片,你是看不到的),同时,你公开发布的信息和在圈子里发表的信息,圈子的所有人都有能够接受到,前提是他们将你也归入了圈子。

圈子的传播范围不等于传播的实现。也就是说,你的圈子仍然是单向的跟随,圈子中那些人能接收到你的信息,取决于你是否也在对方的圈子里。

圈子的两个层次

圈子其实有两个层次:圈子是对信息流的管理;圈子是对信息流范围的控制。

先看第一个层次:信息流的管理。

Facebook 强调真实的人际关系,信息流的接收是双向的,因此需要确认。我要接收某个人的信息,必须经过他的批准,这就限制了信息源的范围;

Twitter 强调的是信息的传播,信息流的接收是单向的,因此一般不需要确认。如果我要接受某个人的信息,直接 fo 他就可以,不用经过他的批准(这里暂不考虑对方将 Tweet 封闭的情况)。

Twitter 的方式在处理信息接收的时候显然更友好, 用户在 Twitter 上很容易接收一些有影响的人的信息。因为这些人的信息一般是公开的。

但友好也是有弊端的,信息发布者无法准确管理特定信息的传播范围。比如我发布了一条关于电影的 Tweet,而我的跟随者里面很多人不喜欢看电影,这条信息对于他们就是毫无意义的,但是由于是跟随者的关系,他们还是无奈的接收了。

由于信息流缺乏目的性,Twitter 更像是一场喃喃自语。Twitter 强调的公开分享和快速传播,造成了信息过载和缺乏交流。

试想,如果我的这条信息在 Facebook 上,由于都是熟悉的朋友,这条信息很可能引起更多的共鸣。

那么 Google+ 的圈子好在哪里呢?

首先,你想要接收某个人的信息,直接把他拉进你的一个圈子就可以,无需经过他的同意。这类似于 Twitter。因此,圈子在信息接收的处理上是很友好的。

那么,如何处理信息过载呢?Twitter 的处理方式是列表。你可以建立一些列表,将自己的跟随者加到不同的列表里面。

在信息接收的管理上,圈子跟列表很像,但是,圈子是一开始就有了,在你每次增加信息源的时候,都需要把他们放进圈子里,这意味着你对信息源的管理是从开始使用就一直在进行的,相比 Twitter 的亡羊补牢自然稍胜一筹。另外,你会发现,更换某个人所在圈子很容易,在他发布的信息右上角有个标签,显示他所在的圈子,你可以随时更换他的圈子。

现在我们看第二个层次,圈子能够更好的控制信息的发布范围,更好的保护隐私,提升信息的反馈。

Twitter 的默认设置中,你发布的信息对所有人是公开的,因此你无法控制信息的传播范围。那些打哈欠和闲聊不控制也无所谓,有些信息的公开则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英国的一位小伙子由于在 Twitter 上发泄愤怒遭到警察踹门就是一个闹大了的例子。

如果你想控制,可以将信息封闭化,这样做使你看起来很不友好,失去许多交友的机会。而且你也无法更好的控制信息传播的范围,Twitter 上的列表只是一个信息接收的管理,而不是信息发布的范围控制。

而圈子则可以做到最灵活的控制,同时不会显得你很封闭。你可以选择将自己的某条信息发布到特定的一个或几个圈子。比如,我有一条信息,是发给家人的,这条信息没有必要公开发布,很简单,我直接发到“家人”这个圈子就好了。一般的信息可以公开或在“你的圈子”里发布,特殊的信息可以在特定的圈子里发布。

一、圈子一开始就是有隐私控制的。Google+ 不存在信息的全部公开或全部封闭的问题,具体信息的控制权完全在使用者自己手上。这比 Twitter 的隐私控制显然好多了。

二、圈子会促进信息的更多反馈。圈子的存在使得信息的发布有了更明确的目的地。这样大量无需公开发布的信息就被封闭在了小圈子里,对于信息过载是一个过滤,另一方面,由于圈子本身有比较明确的归类,信息的反馈会更有效。比如,如果我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完全可以建一个“书友“的圈子,由于这个圈子里的人都是你定义的“书友”,因此你的信息可能得到更多的反馈。

当然,一切有利必有弊。Twitter 的信息过度分享能够促进信息的快速流动,而圈子的存在难免使许多信息被分割在各个小圈子之内,而且带来了选择上的一些麻烦,这也是为了解决信息过载和有效输出而必须付出的代价吧。

来源:http://www.ifanr.com/45215


© 推荐 for 互联网的那点事, 2011. | Permalink | 4 comments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

Feed enhanced by Better Feed from Ozh

相关 [google 信息处理 思考] 推荐:

Google+ 的圈子:信息处理方式的再思考

- 青椒 - 互联网的那点事
相信许多朋友已经开始玩 Google+ 了,初看上去,Google+ 似乎没有什么特色,甚至很像 Facebook. 我们来看看 Google+ 的一个重要概念:圈子. Google+ 的圈子是什么. 当你将某个人加到圈子之后,你将接受他公开发布的信息和在本圈子发布的信息(他在其它圈子发布的信息你是接受不道的,比如他在自己的“家人”圈子发了一些图片,你是看不到的),同时,你公开发布的信息和在圈子里发表的信息,圈子的所有人都有能够接受到,前提是他们将你也归入了圈子.

Google Reade关闭的思考

- - 猫星石 ~CafeNeko
关于google reader所引起的口诛笔伐已经看的足够多了,所以这里我并不想再去谈Google的这个决定正确与否. 我想说的是关于”后GR时代”的一些思考. 关于GR的好我已经听的太多,曾几何时我也是重度的GR脑残粉. 但是早在GR宣布准备关闭时,我一边看着GR里面永远也不会清空的条目,我就在想,我真的还是GR的脑残粉吗.

Google的清扫和收购带来的思考

- SotongDJ - 36氪
自从4月4号Larry Page取代Eric Schmidt成为Google新的CEO以来,Google就不断发生着变化,不但有大清扫,也有惊天收购. 从关闭Google实验室,到清扫Google Desktop、Fast Flip、Google Web Security、Notebook等服务,再到AdMob 停止为移动网页提供广告,不断的有服务和产品被放弃.

终极思考

- wei - 牛博国际
我的海淀剧院演讲门票放出后,八小时卖了四百多张,同事们说,日. 我淡淡地说,别这样,也许正是因为便宜才这么好卖嘛. 一转身我马上就打电话给老婆,操. 早知道就他妈把票价定高一点啦,真倒霉......干. 很大程度上,这可以解释两件事:1.为什么已婚事业男性的健康状况会相对好一些. 2.为什么在社会上受到尊重和认可的事业男性在老婆的眼里都是傻逼.

谷奥: Google = Google+

- 吞佛 - 谷奥聚合——谷奥主站+谷安 aggregator
在上周举办的Google Zeitgeist 2011大会上,John Battelle问Larry Page:在Google大部分的历史里,人们会想到搜索,那么Google品牌=搜索. 但在随后Google的发展史里,Google品牌会等于什么. Larry Page并未直面回答这个问题,至少没有从市场角度来回答.

Google宣布Google CDN

- way - Solidot
Google宣布了最新的帮助加快互联网速度的工具Page Speed Service,加快静态网页的载入速度,不支持动态网页. 在开发者注册该服务之后,可将网站的DNS入口记录指向Google,然后Page Speed Service从服务器上抓取内容,采用最佳的Web性能方案重写网页,通过Google在全球部署的服务器将内容展示给终端用户,加快网页载入速度.

动车追尾的思考

- David Ruan - 扬韬
1、两列运行的动车追尾,绝对属于重特大责任事故. 雷电导致前车失灵,已经是责任事故了. 前车失灵,信号没有外发,又是责任事故. 调度体系没有发觉列车失灵,也是责任事故. 后车没有察知前车失灵,还是责任事故. 最后,后车发现问题,紧急制动系统有没有用也值得怀疑,因为后车司机据说是人工制动并殉职于岗位的.

重新思考电子书

- Alex - 爱范儿 · Beats of Bits
Hart,“古登堡计划”发起人,2011 年 9 月 6 日去世,享年 64 岁. 从 1971 年 Hart 制作第一本电子书,启动“古登堡计划”开始到 2011 年,Kindle、Nook 流行,正好经过 40 年. 如今电子书阅读器、电子书变得越来越流行,在北京的地铁上,你会经常看见低头拿着 Kindle、Nook、iPad、汉王的人们.

《系统思考》读后感

- 章明 - 所有文章 - UCD大社区
经别人推荐(都忘了是谁推荐的了~),买了这本《系统思考》,看完前几章,发现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全书的精华也都在前面几章,后面都是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 为什么必须从整体研究系统. 将系统分块通畅破坏了你所试图研究的系统. 如果你破坏了系统内的连接,你就破坏了系统本身. 更奇妙的是,很多系统表现出他们的任何组成部分都不具备的特征.

Memcache架构新思考

- - ITeye博客
2011年初Marc Kwiatkowski通过Memecache@Facebook介绍了Facebook的Memcache架构,现在重新审视这个架构,仍有很多方面在业界保持先进性. 作为weibo内部数据处理量最大,对数据延迟最敏感的部门,基于本厂2年多来对mc的使用心得,我在本文总结对MC架构的一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