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而不见读书大法

标签: 不见 读书 | 发表时间:2010-02-01 07:19 | 作者:(author unknown) Yifang
出处:http://www.bullogger.com/blogs/shafa/

我有时候会在twitter上推一些我读过的书,昨天看见一位推友说他会去看我推的书,很有些得意。恰好我刚推荐了2008年出版的Robert Remini教授 的《A Short History of the US: from the Arrival of Native American Tribes to the Obama Presidency》(《美国简史:从美洲土著到奥巴马当政》),他就读了起来,顺手推一些书中的内容。问题来了:他推的东西我大都毫无印象!想想这事儿,我忍不住乐了,感慨自己瞎忽悠人家。

其实也不能算我忽悠,那书我确实是读过的,是本好书,我给出过推荐理由。但我读书的方法和别人不一样,很少一句句的看,所以一本书读完,我能看过其中20%的内容,就很难得了。我也有一句句读的东西,那是本专业的一些重要论文和书的重要章节;或者是文学艺术作品,重在文字的感受。但其他学术著作,尤其是我经常提到的各种其他专业的面向外行的普及读物,我都只是翻阅。

如果我想知道什么东西,通常会花很长时间选择一本读物。尤其是自己不懂的东西,要看很多的推荐和评论,然后再选一本公认的有份量有启发并且行文清楚的。这时间一般比读书时间长。

精选之后也不精读,就是翻,每一段只看头一句,这样的好处是思维连贯,框架清楚,知道作者的思路。因为我读书容易走神,要一句一句读的话,读不了20分钟我就忘了前面说什么了,再继续1小时的话,你都能听见我打呼噜了。

大概不用十分钟就能翻完一章吧,然后开始想。这章说了什么,为啥这么说。这时候什么是好书什么是烂书的差别一目了然。你想想,做为外行的读者,大致浏览了一章,想出了自己感兴趣的觉得特有意思的问题,然后重新翻回去某段去找答案,靠,居然没有!这叫什么破书!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几次,那这书多半是垃圾,写书的人算不上专业精深且能深入浅出的高手,书那么多,赶紧换一本读吧。

但是,如果翻阅一下,没有问题咋办?这一般是两个原因:或者你对作者谈的东西不感兴趣,或者他组织材料或叙述方式没有启发性。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如果粗翻提不出有意思的问题,精读是浪费时间。

虽然能提出问题也能找到答案,但没想到的问题咋办呢?书里肯定也有答案,没想到,没读,不就遗漏了么?这种思考方式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如果我读了,我就知道了或记住了,就没错过什么。

这假设太离谱。

第一人的记忆力不行,我少年时代过目不忘记忆奇佳,但今天如果不是自己思考所得,绝对记不住,我能记住的是什么内容应该到哪里去找,这后者不需要精读。如果不是我想知道的问题,那别人既给问题又给答案的“灌输”,我记不住,过眼就忘。

第二人的精力集中程度不行,一句一句读一定走神很多次,只过眼不过脑子,读了白读。一本书,如果能让你想到一个问题,它能给出一个有意思的答案,就是很不错的阅读经历了。书的作者洋洋洒洒,可能并不是故意要说废话,他确实想给出很多信息。但对读者而言,大部分内容是没用的,是阅读噪音。除非你突然想到某问题,再去重读某一部分,又受到新的启发。杰出的著作,总是长读长新,就是这个道理。一次阅读就能尽览精华的作品,基本都毫无精华可言,根本不值得看。

第三人的时间有限,一句一句读完一本书需要很长时间。读完了,没问题,再过两天,忘了。可如果不花时间阅读细节,而只是每段读一句的话,那重视的便是作者的思路,这思路一般一定有问题。你一想,一问,回头再精读几段,便容易有忘不掉的收获,这收获会进入将来的思考过程,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其它的,与其看了就忘,干脆不看。用在读的时间上太多,想的时间就少了,我个人认为这样没啥意思。

 

举个例子吧。比如美国独立战争,你和我说《独立宣言》,我说它通篇都是忽悠,有文学价值。“下述真理不言自明”?哪有什么“不言自明”的东西!可见“下述”的东西是宣传队,是播种机,是大忽悠。好的介绍独立战争的历史读物,必须清楚简单地回答下列问题:

好端端得为什么打仗?什么问题解决不了?谁挡了谁的财路?谁那么着急想打,有什么好处?谁是被动卷进来不得不打?这是原因。

真正打起来之后,谁被谁忽悠了?怎么忽悠的?谁掏了钱?谁卖了命?这是过程。至于什么战役死伤了多少人,怎么打的,那是军事迷感兴趣的东西,我一概不看。

战争打完,谁得益了?谁受损了?这纠纷怎么处理?什么处理得了什么处理不了?隐患在哪里?这些问题的答案会解释以后发生的事,比如制宪会议,比如南北战争。

这样一读,美国历史就是个连续的一环套一环的过程,内容简单逻辑清楚。当然遗漏了很多东西,当然认识上会有很多偏差,但好处是简单清楚,还不会忘,自己又不想成为专家,要求那么多干嘛?以后想知道细节,随手google就行了。


=============== 

选择的困难,从来不是在好坏之间选,而是在一堆好的东西之间选。时间有限,好书无限,更重要的,书本之外美好的东西无限,如果不为稻粱谋不为专业,字斟句酌的读书,不值得。业余读书,除了天才的诗歌,哪有什么东西值得一个字一个字看啊?而为增长见识,则最重要的是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阅读,努力提炼自己的东西,然后与别人互相比照,否则不如去旅行。

相关 [不见 读书] 推荐:

视而不见读书大法

- Yifang - 科学家家
我有时候会在twitter上推一些我读过的书,昨天看见一位推友说他会去看我推的书,很有些得意. 恰好我刚推荐了2008年出版的Robert Remini教授 的《A Short History of the US: from the Arrival of Native American Tribes to the Obama Presidency》(《美国简史:从美洲土著到奥巴马当政》),他就读了起来,顺手推一些书中的内容.

关于读书

- iDesperadO - 4G spaces
看到师弟蔡白银写的文章, 有所感, 写下几句不成文的心得体会.. 大学读经典书, 能缩小自己和发达国家学生的差距. 我们国家的大学和发达国家相比, 差距大家也都能看到. 在理工科上, 或许中国大学唯一能和外国大学在同一起跑线的, 就是图书馆里面躺着的经典英文原版书了. 科学发展到今天, 每个领域都是枝丫茂盛, 都有经典的著作.

Linux读书片言

- L - 博客园-首页原创精华区
  目前的高等教育与社会应用有一定距离,虽然整日都叫嚷着“一定要改革”. 但毕竟高等教育的本质只是给与一个平台,扎实基础,为往后自我学习的道路上提供  动力.   自我学习的能力在IT业着实重要,甚至是全部,不管是技术,还是业务. 从技术的角度来说,open source这玩意 还真是检验一个人“自我学习”能力的好东西.

暑期到来好读书

- Codetrick - 南桥的博客
几个星期前,我去帮一美国人搬家,忙了大半天,装了两个大卡车. 家具倒是不多,连床都是那种铁架子的简易床,但书装了半卡车. 这户人家的丈夫在社区大学任教,妻子当幼儿教师,家有两个孩子,是一个普通美国家庭. 这些年我发现美国普通家庭读书从质到量,不知把中国普通家庭拉下了多少年. 他们很舍得花钱卖,也舍得花时间读.

读书总结/计划

- tiger - 游戏人生
2010年读了一些书, 下面的数据都来自豆瓣, 有些书没有读完但短期内没有计划再读也标记为 读过, 而另一些书搁置了很久但希望继续读下去则标记为 在读.. Unix 技术手册(第四版 中文版). 作者: Arnold Robbins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2009年11月1日 / 98. 虽然有 man, 有 info, 有这么一本放在手边的工具书, 还不错吧..

八月所读书目

- GLORY - 4G spaces
是 Software Tools 的 Pascal 版本,除了编程语言不一样以外,其他都一样. 为了写最近的几篇番外篇,把这本书从头到尾翻了一遍. The Art of UNIX programming 第2遍. 想研究一下 BDD, Knuth 大神的风趣和平实依旧. 一本讲最高法院和美国历史的书,角度非常接近群众,而不是帝王将相传,很推荐.

Programming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读书总结

- 透明 - 崔添翼 § 翼若垂天之云
assign every item to the nearest centroid, and move the centroid to the average location of all items assigned to them. checking pairs of nodes that have a common parent to see if merging them would increase the entropy by less than a specified threshold.

读书的“危险性”

- kaletoppest - 左岸读书_blog
人人都说读书好,却忘了事物均有两面性. 培养读书的兴趣就像坐高铁,上去了不一定下的来. 一个人一旦爱上书,那么今生就必定不能脱离它的魔掌. 你苦读了许多书,突然有一天抬起头来,就会发现社会在冷冷问你,读那么多书干什么.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

读书的“记”与“用”

- Evan - 逍遥游·萧秋水
一年前,我看了100本书并做了许多读书笔记. 可问题是,一年后的今天,感到这100本白看了,原因是:忘了. 一方面我渴望读更多的书,一方面脑子没有博闻强记本领,读了就忘,然后再读其他,然后继续忘,只永远记得当下再读的书. 这个问题相当普遍,虽然一般人达不到一年看100本书的水平. 我觉得这里面缺少了两个关键点:复习和用.

读书保持品位

- - 穿过记忆的河流
读书保持品位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2-09-02 作者: 胡传吉 .    《想念林语堂先生》(马悦然,载《书屋》,2012年8月)一文,提及林语堂的读书观. 林语堂认为“读书是文明生活中所公认的一种乐趣”,“凡是没有读书癖好的人,就时间和空间而言,简直就等于幽囚在周遭的环境里边. 他的一生完全落于日常例行公事的圈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