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google+一段时间吧

标签: 社会化产品设计 社会化媒体 资讯信息 google google社会化策略 | 发表时间:2011-07-02 22:08 | 作者:Sally Tracy
出处:http://www.socialbeta.cn

前两天收到Google+的邀请,趁着新鲜劲儿,写了点英文评论(太长了… ),纠结了好久要不要翻成中文… 浏览了一下中文网站上的评论,大多是转载或翻译,原创甚少,那我就来填点柴,加把火吧…  很多其中的词汇我也拿不太准怎么翻成中文,大家就忍一下这种欠扁的中英夹杂的状态吧 。

好友圈(Circle

毫无疑问是第一个引起我注意的功能。用户可以将好
友分类放入不同的圈中。当然不同圈也不是互相排斥的,同一个好友也可以被放到好几个圈里。好友圈设定之后,你就可以放心大胆将内容post到你的“女朋友”圈,而不用担心你的“老婆”圈有什么不满了 LOL 当然,这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这点在Facebook上也能做到。而且,人们需要在分享内容之前选择观众(audience)这件事,也早已经是在社会心理学实验中被验证过了的。以前在学校,和姐夫汉考克叔叔写的论文就是关于这个,研究结果发现人们在不同的社交圈里可以表现出完全不一样的性格特征。但是一个惊人之处在于,你永远想象不到人类到底有多懒,由于大多数社交平台分类好友这个功能的用户可用性不高,人们发状态信息的时候都懒得选,结果导致”后院起火”那也不足为怪了。

我想,Google在Google+这个产品上,至少用了这样两种途径来让臭名昭著的“好友分类”功能更好用:首先,当然是通过更友好的界面设计。将好友拖拽到轮盘一样的分类圈上的这个设计比喻还是很干净,恰当的。无论是拖拽过程中的视觉效果,还是可以选择多个好友同时拖拽的功能,都显出设计中的用心。唯一不足的可能是,如果好友数量达到几百(在Facebook上好友上500的用户大有人在),拖拽给用户带来的“全局观”就减弱了很多,可能还是要有一个信息更紧凑的界面才行。但不管怎样,这比在Facebook上好像在设置银行账户一样的好友分类功能要容易多了…

分组容易只是个开始,更重要的是,用户选择好友圈进行分享的这个过程也不能复杂。在Google+上发布状态的时候,用户可以像给自己的状态加标签(tag)一样来选择好友圈,如果你不是有好几十个好友圈的话,这个还是很容易操作的。而且,和Google+发布所紧密跟随的是改版的sandbar(页面上方的Google工具栏),不仅仅是分享状态的时候可以选择好友圈,通过工具栏右侧的Google+的功能键,用户也可以方便的先选择好友圈,分享他们正在浏览的网页,视频,搜索结果,以至于和无穷无尽的其他Google的产品结合起来(Reader, doc, etc.)。其实这很像是一个跨平台包罗万象的Google Buzz,但又脱离了Gmail的局限,所以更为有功能上的普适性。

那么,Google+的分组和Facebook的分组到底差异在哪里呢?下面图片的右边就是Facebook的过程。每当用户发布一条新消息的时候,他们可以点击“小锁”一样的图表,来选择“朋友”,“朋友及其网络”,等等,来有选择性的进行分享。但这已经不是五年前了。显然,现在大家加入Facebook时已经可以不用设定自己的网络了。并且网络这个宽泛的概念已经不足以描述出现在大家所处人际圈子的复杂。举个例子,当你选择你本科的这个网络(network)时,你可能会有那些你只有过一面之缘的学长、学姐;或者是都没见过面的学弟、学妹;同时,和你在一个寝室待过四年的哥们,姐们也会出现在这个网络中,当你要分享的时候,只能说network的分辨率(精度)太低了… 当然你可以用”customize”(个性化)这个功能来设定一些特殊的群组(其实和好友圈的概念是一样的),只是这个过程的交互设计做得还是让用户觉得很费力,你得先点击”customize” 进入另一个window,并且在加好友进一个特定的组的时候,你没法浏览你的好友列表,只能呆呆的记住好友的名字并且输入… 天哪,不看好友列表,我怎么想的起所有喜欢和我一起K歌的朋友的名字啊?这个对用户“内存”的要求也太高了吧…

Stream

接下来的这个功能:Stream(流),就很类似与Facebook的wall(墙)了。不太清楚在脸书工作的童鞋对这个功能有什么看法,不过基本上是可以找到这两个平台功能上一一对应之处的:比如说“share what’s new…”就是”write something”, “+1″=”like”, comment, share, etc. 这些都是类似的。如果把人人这个平台也纳入进来比较,那一定也是可以找到所有对应的功能的…

说实话,对于Google+的这个好友圈的功能,我还是想先持一下保留态度,因为你知道,有时候,人们就是很没人品的想要randomly的写一条状态,然后发到Facebook或者其他社交平台上,让所有他们认识的,他们不认识的,认识他们的,不认识他们的人,都可以看得到。谁知道又没有人会突然给出一个很出其不意,或者说非常有意思的回应呢?这也是为什么,Facebook可以让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并不太熟的人,建立起一种“虚拟”的社交联系的一个重要原因。至少我在用Google+的这两天里,除非是号召自己特别熟悉的几个朋友搞活动,不然其他的状态信息,我一律都选Friends那个好友圈,也就是所有好友都可见的状态,这是在社交网络上,将弱社交联系(weak social tie)转变成强社交联系(strong social tie)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而Google+想要做的,则是要减少这个过程,有点为用户”越俎代庖”了(over catering to users’ needs).

------

将Google+变成了一个类似于Facebook一样的社交平台,带来的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用户们开始猛烈的关注和修改自己的Google档案(就看看这几天在Google+上改profile图片的童鞋们那是一批一批的啊… ),尽管这地儿已经数年没有用户碰过了。突然一下,这里变成了你可以来调查、研究刚加你的这个Google+好友的背景信息的地方,like the Facebook profile page(如果能有个Facebook图片和Google+图片同步的工具那就更好了 LOL)。俨然,这里也变成了一个用户建立和营造自己“虚拟形象”的一个地方。我想Google当然是很开心了,又可以更彻底一点的网罗更多用户信息,何乐而不为呢?

Hang out

Hang out”这个功能还是很抢眼的。这个词在中文里不知道有没有完全对应的概念。对于美国人而言,hang out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一群朋友一起出来吃饭,跳舞,郊游都可以叫hang out,朋友间常发生的对话是“Do you wanna hang out this weekend?” (这周末要不要出来玩玩?);但对于中国人,hang out的80%的内容都是吃饭吧,常见对话是“这周末要不要找个地方吃饭?” 所以,我琢磨着… 此功能中文翻译等同于”吃个饭”…

这个功能之所以抢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可能是这个平台上最独特,也是最需要技术支撑的一个部分吧。这个功能使得多个用户可以同时开始音视频的聊天。我尝试着在我的mac上邀请Bill同学来”hang out”, 结果貌似功能还是很不稳定,我只能听到音频,看不到视频。

有篇TechCrunch的文章将”Hang out”的功能描述为“当你发现你的邻居坐在你家附近,你应该知道他/她是想过来跟你聊天的了。事实上,这时候,你不主动走过去说几句话,应该都是不礼貌的表现吧。” 但,在网络环境下,是这样的吗?可能并不是… 你知道人要跨越多高的一个心理上的门槛才能够和一个朋友开始视频聊天吗?很高,很高,很高…

至少对于我,除非是和爸妈聊天,我很难想象哪怕是和我非常非常要好的朋友视频… 一旦开始视频,你得端正坐姿,整理好自己的头发,最好别穿睡衣,等等等等。而所有那些要准备的事情,都是人们更喜欢简单的通过文字聊天的原因。文字聊天,可以有一搭没一搭,是一种没什么限制也没什么压力的交流方式,即使对方说出一句很傻的话,你也总可以用“hehe”回应,而不用担心看到互相尴尬的表情。所以视频,通常是给家人交流或者商业会议而准备的。

尽管不知道会不会有很多人用,hang out仍然是一个很cool的功能(如果真的可以用的话)…

------

我只是简单的看了一下Sparks(花火)这个功能,感觉功能方面有点像Twitter… 通过Sparks,用户可以首先设定他们自己的兴趣,然后搜索并且在Google+这个平台上分享和他们兴趣相关的信息。所以,Twitter更像是一个实时信息(新闻)的分享平台,而Sparks希望将搜索结合进来,让人们可以分享一些时效性不用那么强的信息。据个例子,在twitter上,我可能会用Twitter来搜索刚结束的三藩巨人队棒球比赛的结果,但我不会期望在Twitter上找到如何打棒球的信息吧。有了Google+的Sparks,更宽泛的信息好像有了一个更方便于分享的平台。

看上去,Google+好像找到了这个“分享真空”,并且Google将其强大的搜索能力和人们社交分享的需求结合了起来。但是,至于这个sparks功能能不能成功,又要另当别论了。我的疑虑是:如果需要基于兴趣,让人们开始分享,并且创造对话的空间,那么,你不仅需要与兴趣相关的信息,你更需要与兴趣相关的“好友”,也就是说,你需要这样一个社区(community)来回应你的分享。你可能是一个疯狂的赛车手,但你的几百个朋友里也找不到其他一两个像你这么资深的赛车手了,那你分享的“高端”赛车信息对于你的朋友而言,除了对你产生更加的“崇拜”之外… 并没有更大的用处。在这方面,Twitter好像更可以孕育并且提升一个群体的兴趣讨论,在现实生活中都是陌生人的推友们会因为#和@来汇聚到一起。而怎样通过基于现实生活中的熟人圈,而建立起多个基于兴趣的朋友圈,这是一个Google+需要思考的问题。

------

这个平台上当然还有更多可以说的东西,手机平台,分享的机制,与Picasa, Reader的联系, 等等,但对于功能,我就先说到这里吧,毕竟用的时间也不长,还应该慢慢体会。过一段时间后的用户数据可能要比这些分析,更有说服力得多。

当然,我们知道,这已经不是Google第一次推出社交产品了。Orkut推出之后居然成了南美洲和印度最火的社交服务,这显然不是Google的本意,而Wave的流产,和Buzz现在半死不活的状态(先不提Buzz引发的公众对于Google隐私政策的不信任),都给Google+的出现提供了压力和机遇。之前几个社交产品之所以失败,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没有最初始的一群稳定并且忠诚的用户群体,从而导致了没有有价值的内容。至少对于我而言,上这些平台无非是两个原因:或者,有我想交流的人;或者,有我想关注的信息;Facebook为我提供了前者,Twitter为我提供了后者,Google+好像是两个都要网罗… 其实仔细想想,除了上班和生活之外,再减去被Facebook和Twitter占据的时间,还剩下多少能留给Google+呢?用户能够花在网络社交上的时间应该是处于日益饱和的状态了,虽然我还挺希望看到一个能够challenge Facebook的平台,不过还是要为Google+捏一把汗…

------

最后,让我们试着到另一个层面上来讨论Google+… 根据Gundotra(Google+的首席设计师)所说,他觉得今天的网络是基于并且关注于人的。如果要整合世界上所有的数据和信息,那么Google首先需要理解人,理解人和人之间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分享“,“联系”,“组织”和“理解”,等等。是的,是的, 那些都是很重要的概念。但是,我们已经离真正的原创内容渐行渐远了。总有人需要是被分享的“源头。” 而所谓的分享的原创信息,不是小明昨天晚上吃了什么饭,小红明天要去个什么样的party,而是更有超脱于社交层面之外的更有社会价值的内容。这个世界,人们要前进,可能就是依托于一小撮这样的信息。的确,技术让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们接受新信息的速度几乎相同,直接造成的后果,好处是大大减少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成本,降低了不同贫富程度的国家之间的差距;而坏处则在于,信息的大范围传播和复制,会导致信息的同质化(information homogeneity),将人们需要自主思考的空间压缩到很小很小。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的人,将会变成,每天早上起来打开Google+或者其他社交服务来读大量的社交信息和少量的朋友们转载的新闻… 而撰写评论,Blog的人总是少之又少(那些限制于几十个字的评论让人们的思考空间日益萎缩…)… 所以说,不管是哪一个社交平台,其实对于解决整个社会的“效率饥荒”和“创新饥荒”这两件事情,都有“拖后腿”的嫌疑,因为它们注重的,是“分享”不是“原创”,是“互相联系”不是“携手并进”。

总而言之,还是给Google+一段时间吧,大浪淘沙之后,希望它不仅成为一个好用(usable)的社交工具,更是一个有用(useful)的社交工具。

无觅猜您也喜欢:

回顾Google在社会化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google vs.yahoo:谁的社会化媒体策略更胜一筹?

盘点Google TV 1.0 : 内容和应用篇 –没有想象的那么糟

盘点Google TV 1.0 : 终端篇–华丽诞生,艰难前行

Google携Google Places加入地理定位战争

来自无觅网络的相关文章:

Google Plus在iOS上的App是什么样子(图) (@36kr)

不用邀请注册Google+的办法 (@opda)

Google Maps For Android 5.7版推出,增加公共交通工具导航功能 (@opda)

Google:专利求索和险恶江湖 (@36kr)

Google+还将推出专门的企业页面 (@36kr)
无觅

相关 [google 时间] 推荐:

给google+一段时间吧

- Tracy - SocialBeta
前两天收到Google+的邀请,趁着新鲜劲儿,写了点英文评论(太长了… ),纠结了好久要不要翻成中文… 浏览了一下中文网站上的评论,大多是转载或翻译,原创甚少,那我就来填点柴,加把火吧…  很多其中的词汇我也拿不太准怎么翻成中文,大家就忍一下这种欠扁的中英夹杂的状态吧. 毫无疑问是第一个引起我注意的功能.

为什么Google+值得你花时间

- psyZETA - 所有文章 - UCD大社区
缓慢重建如Google社交网络般庞大的东西绝对是令人蛋疼的. 我向挤满收件箱的高中时代的各种朋友都提出了邀请. 而我打开的每一个Google网页:Gmail, Calender和Google Search在右上角都会弹出一些小提示,指引我去看看Google+的情况. 我的意志力从来没有这样被折腾得精疲力竭.

为你的Google电子表单插入时间

- Benny Wen - 谷奥——探寻谷歌的奥秘
尽管在国内的童鞋们访问 Google Docs 有些困难,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款不错的即时在线文档编辑软件. 在套装中,电子表格类似与微软的 Excel 表格,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最近 Google 电子表格又做了小小的更新,用户可以通过调用函数的方式在文档中插入时间. 以下介绍的方法,经过亲自验证,真实有效.

Google Places for iPhone 升级,加入过滤和营业时间

- 三千夜 宴 - 谷奥——探寻谷歌的奥秘
Google Places for iPhone(其实也支持iPod touch和iPad)升级到了1.2.1版本,三个新功能:. 可按照距离、评价和价格过滤搜索结果. 可看到Google用户写的完整评价内容. 直接在App Store里下载吧. © musiXboy 发表于 谷奥——探寻谷歌的奥秘 ( http://www.guao.hk ), 2011.

Google+推出最热文章、图片编辑以及类似Google Wave的传播时间/路径回放功能

- 可可 - 36氪
Google今天在官方博客中宣布,他们为Google+新增了三大功能,其中包括最热文章、Ripples以及Creative Kit. 1、最热文章(What’s Hot):看当前人们正在谈论什么. Google+的圈子可以让你知道朋友和家人们正在分享什么,但如果有时你想知道一些突发新闻,看一些热门照片,那么这个热门文章将非常有用,一般来说热门文章中都是非常好看的内容.

Google+沦为鬼城:用户月平均仅花费3分钟时间

- - TechWeb 今日焦点 RSS阅读
Google+的发展状况并不理想,用户平均每月仅在这个网站上花费3分钟.   导语:美国媒体周一刊文称,互联网研究公司comScore的最新数据显示,许多用户在注册Google+之后并不经常使用该网站的服务. Google+已成为虚拟世界中的一座“鬼城”.   根据谷歌CEO拉里·佩奇(Larry Page)的说法,Google+正成为社交网络领域有力的竞争者,自去年6月份上线以来已吸引了9000万注册用户.

Google 发布两段 Chrome 电视广告,已在美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

- Kofai - Chrome迷
对于 Chrome 的推广,Google 一直都很舍得砸钱,从4月中旬 Google 发布的第一季度财报就可以看出这一点,营业支出中很大一部分都用在了 Chrome 的广告推广方面. 今天,Google 更是买下了美国本土电视台的黄金时间,播放90秒钟的广告推广 Chrome 浏览器. 这次 Google 一共推出了两个时长90秒钟的电视视频广告,一个叫做《越来越好》(It Gets better),另一个叫做《亲爱的苏菲》( Dear Sophie),两个广告已经正式从今天开始在美国电视台的黄金时间轮流播出.

Facebook的用户停留时间首次超越Google,第三季度达到414亿分钟

- SotongDJ - 36氪
在今天,花期集团分析师Mark Mahaney发布的报告显示,人们在Facebook上停留的时间在今年第三季度已经超过了Google,达到了414亿分钟,这是社交网络首次在停留时间上超越了搜索引擎. 而这次的统计还没有纳入Facebook在F8大会上做出重大改变后的数据. 但是这也足以震撼我们,社交网络在互联网上的地位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尽管Google推出了Google+,但是对于社交网络的龙头Facebook还是没有造成任何影响,再加上F8大会上Facebook的大变革,更加让人感受到社交网络的统治步伐,可以预见,Facebook还会有更加大的发展,当Facebook把网络上的资源做出完整的整合之后,就是Facebook统计互联网的时候.

谷奥: Google = Google+

- 吞佛 - 谷奥聚合——谷奥主站+谷安 aggregator
在上周举办的Google Zeitgeist 2011大会上,John Battelle问Larry Page:在Google大部分的历史里,人们会想到搜索,那么Google品牌=搜索. 但在随后Google的发展史里,Google品牌会等于什么. Larry Page并未直面回答这个问题,至少没有从市场角度来回答.

Google宣布Google CDN

- way - Solidot
Google宣布了最新的帮助加快互联网速度的工具Page Speed Service,加快静态网页的载入速度,不支持动态网页. 在开发者注册该服务之后,可将网站的DNS入口记录指向Google,然后Page Speed Service从服务器上抓取内容,采用最佳的Web性能方案重写网页,通过Google在全球部署的服务器将内容展示给终端用户,加快网页载入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