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视觉型和音乐型作家

标签: 细节 读书 边角 | 发表时间:2011-09-05 09:37 | 作者:yuyiwang wayne31415
出处:http://yuyiwang.blogcn.com

看麦克尤恩的《阿姆斯特丹》,有一些零碎的细节颇有趣味,是关乎通感。主角克莱夫是个音乐家,他的脑海里常常有起伏的旋律,但是注意!麦克尤恩都是直接用视觉印象来析出这些乐符的。“这正是克莱夫为短笛所谱写的一组转音啊,音乐展现在他面前,那是一段展开的梯子,从阁楼的地板或屋顶的活门滑行着降落下来,他听到了,捕捉到了,一路下滑的音阶”。“那是乐章结束前的过度,它是一段古老破旧的台阶,逐渐把人引向桃源。”

在他的短篇里,也有这样的用语习惯,比如《夏日的最后一天》里,他老说珍妮是粉红色的,我的印象里,珍妮就是一个胖胖的,憨拙的,内心柔软,孩子气的粉红色女人。颜色真是很有种隐性的说服力,比如《安娜卡里列尼娜》里,稚气清浅的吉蒂就是粉红衣服,结果在舞会上输给了黑色包裹的安娜。通感使很多信息的传递非常结实高效,比如《阿姆斯特丹》里,克莱夫老是“看见”然后又错失他的音符,这使人觉得,这个音乐家是非常忘我的在投入一项工作中,而且他的状态很枯竭,焦灼,不安……麦克尤恩的文字总是很有镜头感。

文学领域中的通感,钱钟书先生曾下过一个定义:“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动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我们常可以看到所谓通感,或者说移觉。它有时是一种流丽的修辞技术,中国古代诗词里就常常有“寂寞沙洲冷““艳静如拢月,香寒未逐风”“ 风随柳转声皆绿”这样的句子,直接把官能打通,互相置换,如将嗅觉兑换成温度,颜色换算成情绪值,剔除过渡的阐述性段落,造成动态的心理起伏。比如“风来花底鸟语香”。这个句子非常不讲理,但是娇媚动人。

但是有些天才艺术家,他们确实在混沌的潜意识里,就把这个技术完成了,比如张爱玲,她就觉得音符是有颜色的,越往高音处越浅淡,越明亮,桃红这个颜色是香的,又有什么字形,看上去就脏相,不干净。法兰西这三个字是潮湿多雨的,英格兰就清爽洁净。这是一种直觉力,不是可以人工复制的,后来学张的人,比如须兰(包括胡兰成)他们,都在仿这个技术,《黄金牡丹》里,那些大段的主观移觉,只让人觉得笨重累赘,务虚过度,虚弱的好像一阵穿堂风,没有实意的支撑。洁尘的通感还比较节制“黑是一只兽”“红是最轻和最重的颜色”.女人的思路比较感性,麦卡勒斯笔下的少女米克,躲在邻居屋檐下偷听交响乐,她说“第二乐章是黑色的”,杜拉斯写她妈妈为无声电影弹琴配乐,说那声音是“翻滚的一锅热粥”……人物内心的心潮起落,立时自现。

纳博科夫的访谈录里,也提到过“V是苍白的,略带透明的粉色,N是灰黄色,我妻子也能从字母中看出颜色,后来我们发现,我十岁的儿子也能。有次我们列出字母表,发现,有一个字母,我看见的是粉色,我妻子是蓝色,我儿子看见的是紫色”——紫色是蓝加粉的调和色,如果这个桥段不是纳博科夫的戏说,那就说明通感是有生理遗传力的。通感和类比是近亲,因为这个先天敏感度优势吧,纳博科夫和张爱玲都是比喻句高手。

有一次是李老师写的“有人的文字是视觉型的,善于场面的描述和调度。有人是听觉型的,文字情绪里的变化如同音乐。”大概是篇幅不够,李老师没有把这个话题打开写。这句话让我思筹了很久。

偏视觉型的作家,例子确实很多,比如纳博科夫,他幼时随多布任斯基学画,这位画家之于彼得堡,犹如卡纳莱托之于威尼斯,他长于精确的线条素描,而不是印象派那种大写意式的表达,这正合了纳博科夫的胃口,这个观察训练,没有让纳博科夫成为画家,但是却造就了他精细的写实功夫。看纳博科夫的小说,那种工笔的视觉效果,无论描绘人物还是景色,落笔都是非常鲜明的。另外随手可举的,还有黑塞,他定居瑞士后的随笔集《堤契诺之歌》,就是密布着甜美的景语,黑塞的画也很优美。还有丘彦明,她辞职后去欧洲学画,她的田园随笔,画面感很强。

音乐型的,村上春树,他酷爱爵士乐,“追踪着这栩栩如生的记忆,青豆脑中像背景音乐似的,朗朗的鸣响起雅纳切克《小交响曲》的管弦乐那节庆般的齐奏。她的手轻柔的抚过大冢环躯体上的凹陷。”麦卡勒斯也是一个,在立志成为作家之前,她是被家人视作音乐天才的。一直到因为多病,不能完成钢琴家的舞台表演任务,只好中止。她用贝多芬来描述心怀壮志的少女米克“音乐的开头像天平,从一头摇晃到另外一头,像上帝在黑夜里走路。这是她,米克,在热辣辣的阳光下,在黑暗中,充满野心和计划,这音乐就是她!”——读以上两段文字时,心里是一定要配乐的,才能把情绪流合上。另外还有一个是米兰昆德拉,他是用编曲结构来安排小说的。刘索拉也做过类似的尝试。

相关 [通感 视觉 和音] 推荐:

通感,视觉型和音乐型作家

- wayne31415 - 百合深渊
看麦克尤恩的《阿姆斯特丹》,有一些零碎的细节颇有趣味,是关乎通感. 主角克莱夫是个音乐家,他的脑海里常常有起伏的旋律,但是注意. 麦克尤恩都是直接用视觉印象来析出这些乐符的. “这正是克莱夫为短笛所谱写的一组转音啊,音乐展现在他面前,那是一段展开的梯子,从阁楼的地板或屋顶的活门滑行着降落下来,他听到了,捕捉到了,一路下滑的音阶”.

视觉隐藏内容

- iVane - 进步博客
组内做的一个分享,主题是“视觉隐藏内容”,主要关注隐藏的方式、方法及每种方法对可访问性的影响,并着重分析了a & label元素的可访问性,介绍了使用clip来做视觉隐藏. 内容有点散,但主题明确,其他组的几个同事来要PPT,现在传至slideshare,错误之处,请指正.

视觉隐喻碎碎念

- - 互联网的那点事
在我们做界面设计时,如果使用用户熟悉的来自真实世界的物体的图案来作为界面元素,. 用户会比较容易地学会产品的使用,这种手法就是视觉隐喻(metaphoric). 隐喻范围可以从整个界面到工具栏上的一颗小按钮. 整个界面都用隐喻的设计方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游戏,整个现实的场景搬到游戏里面,用户一看就知道,.

“后视觉设计”时代

- - 阿里巴巴(中国站)用户体验设计部博客
一直想透过某种方式,把自己对视觉设计的一些理解和看法梳理一番. 同时目前团队里的视觉设计师,大多有一些共同的苦恼、疑惑和对前景的不明晰. 希望我的这些理解和看法对大家有所启发,能让大家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更深入的思考.  这是我在某设计师群里说的一句话,里面有一个多年从事运营视觉设计的同学,立马跳出来反驳,最后到了只差骂:“你才死了.

我眼里的视觉与文字

- Tony - Koubei UED
原来把题目定为“视觉与文字”,但是又觉得这题目似乎有点过大,怕用了专业的标题却写出非专业的文章. 而我无意暂时也没有能力去对视觉一些细节做极为专业的考究,只希望通过自己一些学习和了解来加深自己对美的判断吧. 其实文字本身就是一种视觉语言,它把现实世界的所有事物,都以字的形式来进行了表现.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说在传统的版式设计中,设计师们更喜欢做英文的排版,因为从视觉上来看,英文很容易形成线和面的关系,且字母有节奏感,比如aby这三个字母放一起有高矮区别;而中文相对来说,单调、孤立、不流畅.

Mobile app视觉传达的魅力

- 青蛙小子  - 所有文章 - UCD大社区
时下移动开放平台众多,苹果、谷歌、微软、诺基亚都有自己的移动开发平台,想让自己的产品在众多的开放平台中留住用户,只靠品牌是不够的,产品用户体验比品牌更重要. 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移动设备的特性,运用视觉传达的表现方式,去创造具有优秀的用户体验的app应用软件. 在如今这个智能手机时代,大屏幕高分辨率触摸屏的智能手机在市场上即将呈现普及的趋势.

人眼启发视觉搜索引擎

- feng823 - Solidot
Google上周宣布将支持声音和图片进行搜索,但一家创业公司在图像搜索方面走在了Google前面. 源自伦敦帝国学院研究项目的创业公司Cortexica,开发出视觉搜索工具,通过手机拍摄产品照片,它会自动呈现价格信息. Cortexica已经发布了一个用于比较酒价格的工具WINEfindr. Cortexica的视觉搜索技术是受到了人眼视觉系统的启发,它能识别出一个目标的关键特征,不受方位、大小、光线亮暗的影响.

视觉错觉:盯住红点

- Steven - YesKafei Daily
视觉错觉.令人害羞的影子艺术. 视觉错觉:裁判可以原谅的,因为她在他后面. 国庆佛教文化系列之二十八:智慧之灯,点亮心灵 (@longquanzs). 苏小红 你转过身来好吗_短篇小说_前后左右-冷笑话 未解之谜 野史趣闻 灵异 雷人 糗事 网络热门 大杂烩 (@qhzy8). 申请美国名校被拒绝理由大盘点 (@diylx).

合理的交互,恰当的视觉

- 地安门城管 - 互联网的那点事...
交互设计和视觉设计的重要性,业内已经达成了共识. 最近看了iphone版海豚浏览器的设计方案,正好借机再陈述一下相关的设计原则. 1.交互设计受限于硬交互(硬件本身的基础交互属性),设计要在硬交互的基础上进行扩展. 2.视觉设计最首要的任务是辅助交互设计,进行恰当并谨慎的视觉引导. 3.视觉愉悦性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视觉不能对交互体验产生阻碍(如不恰当的隐喻、错误的视觉引导等).

苹果iPad视觉设计分析

- 小猪 - 月光博客
  大部分的用户都并非对体验与设计有深入研究,而是从“看着舒服、用着好用”的角度来衡量一款产品,据笔者观察一些网页设计与数码设计,发现两者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们对用户的研究、设计发展趋势几乎是共通的,例如苹果著名的COVERFLOW,和网站设计首页焦点图展示的效果. 因此,我们常提的CROSSOVER思维可以用上了,互联网与传统数码的视觉设计与交互体验可互为灵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