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链结构的社交网络

标签: 社交网络 IT经理世界 知识链 媒体供稿 TMT乱弹 | 发表时间:2011-04-25 10:00 | 作者:魏武挥 易水夕林
出处:http://weiwuhui.com

以知识链结构为核心的网络服务的典型就是“维基”,我经常在这个网站上不知不觉耗费了好几个小时,而起因不过是查找某一个词条罢了。在很多维基词条中,内容里布满了链接,使得读者很容易顺着这些链接点击到另外的词条上。在我看来,这种知识链结构是最符合“网状信息”的特征的,它不存在严密的图书馆式分类,但它却能有效地组织信息——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并非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是时下最热门的网络应用,大部分社交网络都有一个前提:实名制。有些评论文章在探讨Facebook之所以赶超了MySpace的原因时,甚至将实名制列为重要因素之一。社交网络之所以要采用实名制,便在于这些网络说到底是进行人际关系的连接。既然是人际关系,人的真实性便成为重要基石。人们对于毫不知底细的他者,很难进行社交,这一点,也符合常理。

时下另外一个很热门的网络应用就是Quaro(Quora,笔误拼错),这个问答类网站在产品未上线的时候就被估值8000万美元,当然,根据中国互联网C2C的精神(CopyToChina),国内很快就出现了模仿者:知乎。同样的,我再一次在知乎这个站点上,不知不觉地消耗了大量时间,起因不过是看一条问题的解答罢了。

在知乎上,一个用户在提交问题时,可以对这个问题赋予“关键词”(事实上,其他用户也可以参与到这个过程中,他们帮你填入或完善这些关键词),基于同样的关键词,其它类似问题就会出现在这个问答页面的右方。这是一个简单的知识链结构,但就我个人而言,却很喜欢这样的结构:我一点也不介意甚至很热衷于去点击同样关键词的其它问题。

不过,知乎不是维基,它比维基更有趣的地方在于:它同样也有“人际关系”的成分。在维基上,我很少专门看某个编辑的作品,但在知乎上,我就会关注一些特定的人的问题以及回答。可以这么说,知乎是一个以知识链和人际链两个链条组织起来的网络产品,它最重要的产品逻辑就是这两组信息关系,用户可以在知识链上的获取时加入“人”的权重:张三是我所认同的专家,李四则不是,故而我更倾向于接受张三的答案——用户的这种信息选择,维基上是很难成立的。

这样一种产品,互联网上并非没有先行者。豆瓣,就是一例。

以豆瓣的读书为例。经常会有人问我:如果要想看点和新媒体有关的书,能否开个书单?其实这样一种诉求,去豆瓣就可以完成了。随便点击一本豆瓣上的书,你都可以发现页面下方列着相关的最多十本书籍,你也可以看到经由这十本中的任何一本,发现更多的相关书籍。你甚至可能发现这本书从属于某个书列(在页面右方),点击这个书列,也可以发现很多本相关的书籍——这就是我所谓的知识链。基于这根链条,用户可以获得大量看似没有组织其实很有组织的信息。

豆瓣里同样存在着人际关系,因为这本书旁边还列着谁在读这本书(或谁读过了这本书),经由这样的链接,你可以去达这个用户的页面,一番浏览下来,你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个用户,如果觉得此用户值得交往,便可以发送一个关注,或者写个站内短消息(豆邮)——这就是我所谓的人际关系链。基于这根链条,用户可以寻找同好,展开人际交往。

那么,基于知识链结构的社交网络有什么意义呢?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为垂直化社区提供了基础。

假设你打算搞一个专门聊聊各种体育活动的社区,这是一种垂直化的方向。如果仅仅在人际关系上做文章,用户很有可能在建立关系后发现就没什么其它事可做了。但如果网站运营者能将这个社区中用户们过往发布的内容用某种技术机制(关键词,或者说tag,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项)串联起来,对用户的粘着度便一下子增强起来。说实话,社区建站程序Discuz的UCenter Home这一部分是相当薄弱的,也就成为很多小型社区的噩梦:用户来了看个新鲜便走。靠不断的邮件提醒“你有多久没来了,记得回家看看啊”其实是没啥效用的。

我在微博上看到,有人引用互联网前辈张树新女士的话:互联网下一步将重回部落化。此话我是相当赞同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水平SNS固然规模庞大,用户众多,但不意味着垂直社区就没有生路。在组织人际链条的同时,组织好你的知识链,应该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

—— 刊发于《IT经理世界》4月下旬专栏 ——


Copyleft © 2010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注意:转载勿改标题!
ItTalks -- 魏武挥的Blog (digitalfingerprint:fc4f8fc31f70097eea4b780b13146415)

欢迎 浏览我收集的信息图 关注我的微博 访问我的分享
无觅猜您也喜欢:
隐私:社交网络几乎无解的问题
百度的野望
Invoke Solution:Social Networking Report中文注释版
社交泛滥
无觅

与本日志可能相关的文章有:

相关 [知识 结构 社交网络] 推荐:

基于知识链结构的社交网络

- 易水夕林 - It Talks-魏武挥的blog
以知识链结构为核心的网络服务的典型就是“维基”,我经常在这个网站上不知不觉耗费了好几个小时,而起因不过是查找某一个词条罢了. 在很多维基词条中,内容里布满了链接,使得读者很容易顺着这些链接点击到另外的词条上. 在我看来,这种知识链结构是最符合“网状信息”的特征的,它不存在严密的图书馆式分类,但它却能有效地组织信息——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并非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决定树

- changlei - 爱范儿 · Beats of Bits
Guy Kawasaki 是 Alltop.com 网站的联合创始人,也是 Garage Technology Ventures 的创建合伙人. 当然,他更为人们所熟知的角色是苹果前首席布道官,在推广 Macintosh 的过程中上立下不少功劳. Guy Kawasaki 在社交网络上非常活跃,无论 Facebook、Twitter,还是最近推出的 Google+ ,他的信息更新都很频繁.

社交网络的“悖论”

- Felix - 月光博客
  编者按:Nina Khosla,作为一个设计师,同时也是Teethie创始人. Teethie是一个社会化博客形式的创业项目,致力于构建基于兴趣的社区.   近几年来,我们与朋友们在网上聊天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过去,无论线上线下,我们都只看到一小撮朋友在线进行交流. 曾经似乎让人提心吊胆的互联网世界虽然布满了陌生人,但我们可以与他们一到去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

解析社交网络Tumblr

- - Solidot
网络科学家都在分析Twitter和Facebook的数据,而遗忘了另一个社交网站:雅虎的轻博客Tumblr. 雅虎实验室的Yi Chang和同事弥补上这一空缺. Tumblr有1.6亿用户,发表了700亿帖子,它的帖子没有字符限制,支持图片、视频和音频. Chang和同事分析了去年8到9月之间发表的6亿帖子(预印本),发现90%以上的帖子由图像或文字构成.

社交网络崛起

- - 《商业价值》杂志
2009的8月28日,当由新浪CEO曹国伟亲自主导的神秘项目微博开始内测的时候,更多还是被看作与饭否、嘀咕、滔滔相似的国内众多类Twitter产品之一,不过事情的发展出乎了不少人的意料:新浪成就了一个不同于美国Twitter的、中国本地化的微博产品,并引发了之后3年中国社交网络的一场风暴. 于新浪而言,微博业务的崛起让这家上市10年的老互联网公司重新焕发生机,于中国的社交网络而言,微博是一个无法被忽视的里程碑意义的产品,而微博成功背后更值得玩味的则是:一个最不像Facebook思路做出的产品反而引爆了过去3年的社交网络浪潮.

社交网络 vs 社会化媒体

- 华子 - It Talks--上海魏武挥的博客
Twitter最近发布了一个名为“新闻编辑中心”的服务,专供网站上各路记者收集整理信息使用. 国内新浪微博也是出了名的媒体人扎堆之地,可见国外国内都一样:它首先是一个媒体,其次才是一个社交网络. 长久以来,这两个词是有些混用的,因为象Facebook这样的网站,它当然是一个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但又通过share和like两个按钮,网络中不断地流动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个网络,事实上已经成为很多人获取信息的首要媒体渠道(Social media).

社交网络的那些事

- Steven Wu - 爱范儿 · Beats of Bits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社交网络发生很多事. 先是之前一直被看好的 Color 并不被用户接受,后来Google+ 的亮相更是吸引了无数的眼球. 在 Google+ 亮相后一天,曾经的社交网络霸主 Myspace 被新闻集团以 3500 万美元价格给卖了. 在人们对 Myspace 一片惋惜中,Google+ 不断传来好消息:.

社交网络2.0,谁将取代Facebook?

- adow - 互联网的那点事...
编者按:本文来自@messiahyang的投稿,@messiahyang现在创业中,这里(http://orgger.com)是他的网站,点这里在Twitter上关注他. 如果有谁预言Facebook终有一日会统治互联网,我一定会报以不屑一顾的态度. 回顾一下这些人之前的言论,他们一定也预言过Yahoo和Google会有同样的未来.

弹性社交网络杂想

- 和谐牌河蟹 - GeekPark 捕风捉影
弹性社交网络,一个在目前这个时点谁都不能解释清楚的新概念;但关注移动互联网的朋友都知道这个概念最早来自于Color. 关于Color,可以查看Mobile 2.0博客文章《Color融资4100万美元的猜想》. Color的初衷是创建一种新型的社交网络新方式,在具体操作上就是利用地理位置、图片和排列算法,将关注同一事件并在附近的人通过群组的方式划分,进而实现社区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