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11新版Facebook产品设计(上)

标签: Facebook 评论 社交 | 发表时间:2011-09-23 17:43 | 作者:guest redhobor
出处:http://www.36kr.com

编者按:本文作者倪爽,前 MySpace.cn 产品总监,前 西祠胡同 运营总监。通过他从事的产品设计角度,对Facebook的新产品进行了讨论。文章分两部分,分别说说这个产品设计的目的、以及方法。本文为第一部分。你可以在这里关注倪爽的微博。

9月22日的Facebook F8开发者大会上,Facebook正式对外发布了其新产品。2011年的Facebook新产品主要包括:能够记录一生的Timeline、能创造更多信息的Any Verb、能接入更多信息源的新Open Graph、以及可显示各种信息的Ticker。

记录一生的Timeline

new_facebook_timeline

我们日常所说Timeline,一般指feed,即所有来自我朋友的消息;Facebook的Timeline,是个人主页(Profile)的一部分,即所有关于我的消息。

MySpace之类古典社交网站上,用户胡乱发布信息、并胡乱显示在主页上;而Facebook等社交网站里,系统从你注册帐号之后,有序记录你发布的信息,以及你从游戏、应用、like里产生的各种数据,一并显示在你的主页里。

新版Facebook把这种记录再延伸了一步:可以记录你注册之前的信息,哪怕是你出生那天的信息,Facebook用一个精巧设计的时间轴,展示你一生的各种信息。

Why?-Timeline改变的规则、改进的设计,目的都是一个:鼓励你创造更多信息。

创造更多信息的“新Like”

在古典社交网站年代,你得动手创作每一个信息:一篇博客、一张图片、一句留言;Facebook年代里,你的很多信息无需你动手创作,你玩的游戏、使用的APP、参加的活动……你的行为自动产生了信息,记录在你的名下-尤其是Like功能出现之后,Facebook把用户创造信息的难度降到了最低:你点一下就好了。

new_facebook_like

Twitter有RT、Google有+1,二者与Like作用相似,在新版中,Facebook用“Any Verb”创造了“新Like”:你可以用任何动词、对任何东西做动作--什么都可以点、怎么点都OK,随便点一下、立刻为你产生一条新信息。

Why?-如果Timeline能为某用户增添30%的新信息,那么新Like也许能帮用户多产生3倍、5倍的信息,还是那个目的:帮助你创造更多信息。

接入更多信息源的新Open Graph

通俗点说,Open Graph对用户的作用是:导入你在其他网站的数据,显示在Facebook里。

Open Graph是Facebook作为平台的镇宅之宝,新Open Graph增加了信息来源,目前可见的新信息来源有音乐网站、视频网站、新闻网站。新Open Graph还简化了APP和其他信息源的接入方法,相信今后的大部分接入,会简化到随便点点-瞬间接入外部网站的信息、以及外部网站的用户关系。

new_facebook_open_graph_music
接入的音乐网站

new_facebook_open_graph_spotify
好友正在收听的歌曲

Facebook还改进了用户共享信息的方式,增加了同步欣赏功能。以前只能简单显示一句“在××游戏里得到了◎◎”,现在你可以看到好友在听什么歌、点一下这首歌,你立刻和他开始欣赏同一首歌、完全同步-那个华丽的海豚音出现之后,你俩同时动词了。激动吧?用户会爱死这些新玩法,并随之产生更多新信息。

Why?-基于Open Graph接入信息,可以帮助Facebook积累更大数量级的用户信息。按这个趋势,下一步(3、5年内),连你家冰箱的数据都能导入Facebook。

显示各种信息的Ticker

Facebook里的用户信息太多了,好东西、差东西、屎东西,都被淹没在信息的洪流里啦!简单说,Ticker在你页面上单独列出一小块区域,专门显示一些有意思、有价值、且容易被错过的信息-比如你的好友正在听什么歌。

new_facebook_ticker

信息过载是所有现代SNS的通病,Ticker是帮助用户过滤信息、获取信息的一种方式。它和新设计的Timeline一样,帮助页面承载更多信息、帮助用户更简单地阅读信息。

Why?-既然你能够阅读更多信息,那么你就不怕创造更多信息。仍然是那个目的:创造更多信息。

然后呢?

综合以上解读,我们不难发现:新版Facebook的主要意图,都围绕着产生更多信息。但是“产生更多信息”只是方法,并非最终目的。

Twitter、Google、Facebook都在使劲积累信息。三者不同在于:Twitter象个广告公司,只知道你喜欢什么、不清楚你是谁。Google是拥有太多数据的工程师,不清楚你是谁、大概知道你喜欢什么、勉强知道你和谁有关-这二者都难以充分利用掌握的大量信息。

而Facebook从开始之日起,就是洞察人心的生意人,他们事无巨细地分析用户关系、发掘用户信息的价值。只有Facebook能利用手头的信息,卖出更多广告,并且每个广告都是量身定做的、由不得你反抗

Facebook的目的向来很明确:丧心病狂地将围绕用户的各种信息转化为广告、销售

这些即将上线的新产品,将帮助Facebook更接近自己的目的。毫无疑问,Facebook将因此更强大。或者说更邪恶。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或编译,转载请注明: 文章来自36氪



相关 [facebook 产品设计] 推荐:

Facebook内部资料:产品设计评价体系解密

- Nick - 19楼UED Team
如何对设计进行评判,一定有很多答案,有利有弊. 问100位设计师,会得到100种回答. 用线上PV、UV等数据说话,更多受产品属性、运营动作影响;采用用户调研,往往得到的是用户角度的单方面看法,缺少专业指导性意见;用需求方的满意来衡量,可能最后需求方认可的是设计师认为最滥的方案. 两家都挂有“天下第一”相邻卖臭豆腐的师傅.

解读2011新版Facebook产品设计(上)

- redhobor - 36氪
编者按:本文作者倪爽,前 MySpace.cn 产品总监,前 西祠胡同 运营总监. 通过他从事的产品设计角度,对Facebook的新产品进行了讨论. 文章分两部分,分别说说这个产品设计的目的、以及方法. 9月22日的Facebook F8开发者大会上,Facebook正式对外发布了其新产品. 2011年的Facebook新产品主要包括:能够记录一生的Timeline、能创造更多信息的Any Verb、能接入更多信息源的新Open Graph、以及可显示各种信息的Ticker.

Facebook 设计总监:我的产品设计年度总结

- - 极客公园-GeekPark
作者: 黑板报值日生 作者 | Julie Zhuo(Facebook 产品设计总监). 本文转载自 特赞Tezign. 我最近在 TNW Europe(The Next Web 欧洲大会)做了一次演讲,介绍了我们在 facebook 开发产品时所应用到的框架. 这个演讲使我开始回顾这些年来,我们在打造那些产品的过程中收到过的鲜花与掌声,以及那些踩过的坑.

【译文】Facebook设计VP的产品设计观

- - 阿里巴巴(中国站)用户体验设计部博客 » 阿里巴巴(中国站)用户体验设计部博客
【译者注】Julie Zhuo,原上海人,在5岁时举家移民美国德州,家人本希望她成为一名医生或者律师,但因为对视觉艺术的热爱,她选择成为一名设计师. 她是Facebook的第一名实习生,2006年5月加入时刚满22岁,那时的社交网络还局限于电子邮箱往来. 在10年的职业生涯中,她充分展示了对产品设计的深入理解和卓越管理能力,成为了Facebook的设计总监,在Medium等媒体发表自己对产品设计的见解和观点,篇篇饱含真知灼见,又不失个人特色洞察,逐渐被设计同行熟知.

产品设计流程

- - 互联网分析
新的一年到了,分享个大的东西,这个是之前团队总结的一套「产品设计流程」,里面包含了3大模块,产品前期分析,设计环节,上线总结反馈,基本上涵盖了,从需求到上线的经过的流程,相较于大型UED团队会“轻”一些,适合中小型团队. 如果所在公司内部还未有设计流程,可以参考此流程,也可以拿去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进.

移动产品设计之设计

- crystal - 互联网的那点事
移动产品设计最大的差异点在于用户使用场景的变化,场景的变化引发了交互方式巨大的变化,从而也使得信息呈现方式有所不同,再加上硬件设备的差异,最终使得2者千差万别了. 所以,移动产品设计之设计应该首先从用户的使用场景出发,同时考虑用户的硬件设备差异,综合以上2点去帮助用户完成某个任务. 按照我的理解,场景、任务、用户可以称之为设计的三要素,每一个设计实际上都是试图去帮助用户在某个场景下完成某个任务的.

手机产品设计禁忌

- - 落花流水——elya妞╰_╯
在做手机产品设计的过程中,遇到很多看似很小,且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正是这些小问题,一次次的撩拨用户的耐心,让用户对你的产品心生怨念. 刚出道的朋友没有经过实战,对细节注意不多,往往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强调多次后,觉得不如写下来,给新人共勉. 一般按钮会有四态,不可点击效果、可点击效果、聚焦状态、按下状态.

移动产品设计新思路

- - 互联网的那点事
随着时代的变迁,移动产品的设计也有了更多的变化. 用户的需求越来越多、使用的场景也更加复杂. 也因此移动产品就有了更多设计的新思路. 当然,手机的玩法虽然不再被局限在有限的领域,但是对于那些更喜欢用手机拍核桃、钉钉子以及起瓶盖的各位童鞋,还是看看本次由朱坤 @kentzhu 分享的移动产品设计真正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