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初体验(一)

标签: 知乎每周精选 Google | 发表时间:2011-06-30 20:15 | 作者:成远 thinkingit
出处:http://blog.zhihu.com
王俊煜

王俊煜

正在使用Google+!

杂七杂八说一些感受, 其实比较适合发微博… 有些是用户视角, 有些是设计师视角:
  • 我想这应该是 Google 的社交产品里面迄今为止最接近正确的一款.
  • 和其它 Google 社交产品整合甚少, 在和过去划清界限的同时又有点矫枉过正, 例如需要用户从头手工 build social graph, 和 Buzz 大相径庭, 正所谓一朝被蛇咬…
  • 我喜欢 +Circle 的概念, 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和执行非常深入, 但毕竟人类在互联网上的 “社交” 行为已经在过去被 Facebook, Twitter 等 model 深度训练了, 一个更接近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的设计, 是不是更容易被用户接受, 挺难说的, 需要数据证明.
  • +Circle 的管理界面非常有趣 (推荐观摩删除一个 Circle 的动画), 但是有趣能否增加用户的使用率是另外一回事…
  • +Circle 强迫用户在加入一个 “好友” (打双引号是因为事实上 Google+ 里头没有 “好友” 这个概念) 时必须选择加入一个 Circle, 而不能简单地 “加为好友” 或者 “关注”. 从这个角度出发, 也可以理解为什么 Google+ 在早期不提供一个方便的手段导入 social graph.
  • 不能自己给自己的朋友发邀请, 一方面觉得很无语, 另一方面也能避免早期涌入过多业内人士, 影响测试数据, 也算是从 Buzz 吸取了教训. 我想如果数据稳定的话, 邀请功能应该不久就会打开.
  • +Hangout 很赞! 非常赞! 多人视频聊天的效果很好! 还会自动切换镜头到正在说话的那个人头上! 唯一问题就是现在好友全都是男的…
  • 设计方面, 我自己觉得这套视觉风格非常 boring 和 1999-y, 过去的 fun 和 delightful 消失了, 换来到处灰蒙蒙的一片, 压抑. 动画和细节处理很多, 留白和行距也变大了, 和过去的 Google 风格很不一样.
  • 总体我觉得这个产品完成度过高了, 应该更早一些拿出来测试. 社交产品的设计工作应该是设计者和用户共同完成的过程, 想象 Facebook 发布时就有它今天这么完备的功能, 总觉得不是特别对劲.
  • 几个概念的整合有点生硬, 似乎是为了整合而整合. 例如 +Spark, 目前我还看不出来放在这里头能干嘛.
  • Instant Upload 把手机摄像头真正变成了 social camera, 上传照片完全在背景完成, 解决了 “孤岛” 问题. 另外, 上传和分享两个步骤分开后, 非常爽. 
  • +Huddle 没有试用成功, 找不到人.
  • 不知道有没有人论证一下加上了评论功能如何破坏其 timeline (+Stream) 的信息架构?
  • 强烈推荐 Steven Levy 发在 Wired 上的这篇深度报道: www.wired.com/epicenter/2011/06/inside-google-plus-social/


完, 有新想法再补充…

李丰

李丰

Freelancer??

用了一上午,很多很赞的细节体验,但是整个产品的概念逻辑对于新用户应该是最大的门槛。其实有gmail在,google并不缺少用户间的关系信息,但是要创造一个新的使用习惯,太困难了。

首先,个人不认为SNS=facebook,feed+Apps不可能代表永恒的网络社交模式,Facebook建立了一个用户习惯的基础模式,这个是极其巨大的力量。但是,不代表所有。

个人认为,google+至少几个点上试图攻击Facebook
1)很显然,facebook的信息流传递的范围,由此带来隐私缺陷,群组的建立和组织,以及对信息流的影响,是其目前最被诟病的软肋。所以google +在所谓的“圈子”概念的细节体验上做得非常棒,但是,用户以前并没有这样的行为习惯,这个习惯是否会逐步养成,挑战很大。
2)google account对于一体化google服务的整合,不管你是不是FB用户,很多时候你总是会使用google的某些“基础”服务的,反正我把整个体验都开始在社交层次架构了,好有一比,到处都是你可能分享的信息流,任何一个信息流我都给你建立社交关系的可能,总有一个抓到你,在我保证基础体验的前提下,咱们就一直打下去吧。
3)移动版一起推出,说明移动互联网,是另一个对FB的攻击点。坦白说FB的移动版,实在是不能说无缝对接web版,在这个层次上,移动应用与web版的连接、同步、信息流分享,是google可以发力的点。明显Google +的细节体验,是开始就兼顾了移动版的体验统一,这是FB很难做到的,毕竟FB架构的时代,移动体验不是这个样子。

这个战略是很出色的战略,因为FB已经占领了极大的先机,你从头去做一个更好的独立网站,相当于一个更好的FB,不管你产品如何牛,对于已经存在的关系网络,基本都是没用的。但是在保证google系列产品基础体验变化小的情况下,在更高层次把所有产品社交化,首先我站在了成功的阵地上,其次是到处包围,全面攻击,你是个社交大帝国,但是你不是社交地球,更不是宇宙。人类现实关系的复杂性,就注定了社交网络不能用一个模式来永远一统天下,F8是FB社交版图的革命性扩展,但是….在统一基础体验限制下,至少目前只是成了社交娱乐的乐土,f connect是更大的扩展,但是始终需要回到FB统一基础体验的框架下,所以,FB现在是美好的,相当长时间是美好的,但是FB不代表SNS的唯一表达。

相当长的时间内,google +不会在SNS层面对FB形成太大的影响,但是,Google +立意在了另一个层次,只要持续下去,其实是一个无所谓胜败的层次。产生的,也许是网络社交的多样性。难道我们的网络关系就一定会发展到统一体验下吗?也许,多类型的社交网络和关系体验,才是方向。
google plus的最大特点是:人的多重角色。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是谷歌内部对SNS产品的一个认识和定位,这里结合google plus说下。
1. facebook上,最头疼的问题是分享了一张照片或视频,被不该看到的好友看到了。导致每次想分享内容时,都要考虑下后果。例子:昨晚在夜店的照片,不想让FB上的家人看到。
2. Twitter上,最头疼的问题是不能深度交流、分享。由于TW上松散的founfo的关系,导致信息传播的泛滥和不确定性。自己的信息理论上可以被所有人看到。
3.google plus对SNS的理解是:人们在不同的情景(人)面前,扮演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有时在性格、举止、甚至是着装上都是相互矛盾的。但是这种场景确实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所以,google 的SNS产品会有针对性的解决这一问题—–及“圈子”。不同“圈子”的人看到的内容不完全一样,所以,在这里你可以扮演很多角色和性格的人。
最后说一点,记得很清楚,谷歌里的人举了个例子:500强企业内的一位女性高管,如果被人搜出来她在18岁时,在“夜店”放纵的照片,对于她来说将会是一场灾难。所以,把你的照片分类展示还是很有必要的。
##################################################################################
                                                      补充一点
##################################################################################
刚才和一盛大的朋友在聊,他对google plus比较悲观,认为谷歌的气质决定了其SNS的定位和产品特性。
这点,我不是太认同。不过,我个人猜测(仅仅是毫无数据的猜测),首批google plus的用户应该是geek们。因为,google的产品技术味比较浓,而对于“人”的思考相对少了点(跟FB比)。
uxworks

uxworks

用户体验行: 创新工场. Google. Microsoft.

Google+ 做得最对的,是努力帮助用户方便的把不同的内容分享给不同的人。其实这也是微软的Kin手机最让我心动的,可惜Kin刚出世就挂了。

产品概念和操作方式不是普通用户一时半会儿能接受的,还是比较典型的geek风格。有小惊喜,但也有需要琢磨才能明白的地方。

界面细节做的很赞,尤其是交互的动态效果,把一个网页应用做出了客户端软件的感觉。但是也有尚未整合好的界面设计,比如Hangout的界面,交互和视觉上都完全不像是同一个产品。

网页版和手机网页版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功能、操作方式甚至视觉设计差别很大,只是在浏览feeds和发分享帖上的体验还算一致。还没有试用过Android上面的手机本地应用。

Google+ 最难撼动的是,用户的习惯和迁移成本。用户已经习惯了在Facebook, Twitter, 新浪微博上发表内容、和好友互动,本来维持这几个平台已经很不容易了,现在又来了一个。。。对用户来说,社交产品不是工具,是高投入、高沉浸的东西,除非原来的产品突然变得让人无法忍受,或者新产品新开辟一个战场并且带来让人无法抗拒的好处,否则很难让用户转向。
David Mao

David Mao

资深数学初学者

好友暂时太少并且没法发邀请(所以没必要留言求邀请),下面的评论可能会在好友数增加之后变更。

我用了半个小时之后,对它的看法和我当时开始试用 google buzz 和 wave 一样。你很难说它哪里彻底做错了,但是用起来就是不对劲,不舒服,很多功能需要想一想才能想明白这是要干什么。我的预测是 google+ 之于 facebook 相当于 google buzz 之于 twitter,也就是说,不是完全没有用户,但是很难撬动大局。Google+ 的界面很漂亮(这是被很多评论都注意到的一件事,特别是考虑到 google 产品一贯平庸的审美),但除此之外,我暂时还没看到任何亮点让我觉得有必要成为它的忠实用户。
杜嵩

杜嵩

绝望的程序员                                                                                    FreeWizard

目前好友和分享不多,暂时看不出太多实际效果,第一印象(2001/06/29):
  • 桌面网页版布局类似Facebook
  • 移动网页版跟Buzz类似,但没有任何用户导引
  • Android版原生应用支持类似iOS5 Photo Stream功能,将其他程序拍摄的照片后台上传;暂无iPhone版
  • 网页UI效果上佳:桌面网页版添加好友的动画很炫,移动网页版在iOS下的体验非常接近原生应用;缺点是跟Wave一样,过一会儿就要提示需要刷新浏览器(Mobile Safari)
  • 貌似没把Buzz/Reader已有的分享条目整合进Posts
  • Sparks有新意,也很好的利用了Google在内容挖掘方面的既有优势
  • 剧透了很久的顶部导航条出现在所有(桌面Web版)Google产品中,可以发Post和显示未读,很实用
kinghenry

kinghenry

在金融市场求生存

虽然还没开始用,但我很看好google+的理念。我认为google抓住了社交最重要的东西,即:社交只是必需品,但不是全部,和谁社交才是最重要的。

过去几年社交网络的发展,只是社交网络的初始阶段,还没有真正的精细化,还属于跑马圈地的阶段,所以大家都急着满足社交的基本需求,并没有着力去解决社交网络应用的高级部分:与谁社交。

想一想,我们打开电脑,为什么要会浏览多个社交网络、论坛?因为人的社交活动是多面化的,需要与不同的人群进行不同方面的交往,而且我们还喜欢注册多个用户名,减少自己不同社交群之间的交集。这才是社交的真实面目。

google+虽然不一定成功,但社交网络的发展,最终是会向这个方面开拓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经在试用了,感觉圈子这个理念确实是非常不错,并不象有的人反映的那样不灵活,我觉得是很灵活的了,加入很方便,而且一个联系人可以加入到多个圈子中

另外,google+平台整体的服务也相当吸引人,至少google reader如果加入进去,对知识型人士来说,应该很有吸引力。

google的理念,就是在一个平台,完成所有的知识和信息工作。facebook大概未来会越来越多的依赖游戏吧?
黄海均

黄海均

知乎产品经理

体验了一翻,几个感受:
  1. Google 下的功夫非常大,交互设计上有很多细节非常不错。比如首页 Feed 里,每条 Item 都有一个竖着的蓝条(有人觉得很难看),在每个信息粒度高度不一致的情况下,非常方便定位和辨别;再比如管理好友和 circles 时,所用的拖拽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本身要对关系进行管理是一件极高成本和心理压力的事情)。
  2. 看到 uxworks 对于 Google+ 的一句话描述是「方便的把不同的内容分享给不同的人」,这是对于 Google+ 的核心产品 Circles 的描述。其实这个理念是一年多以前,Google UX 团队的 Paul Addams 等人的研究成果[1],其核心思想是「每个人在现实和网络中的关系是多样而复杂的,作为关系的中心,需要更有序地对关系和信息进行控制,包括什么信息分发给哪些人」。
  3. Google+ 的整体功能非常复杂(其实应该更早开放出来,第一个版本不需要这么多功能,有点晕),要麻利地使用还有点门槛。而身处其中,其实最核心的还是第 2 点提讲的 Circles,相比其它功能如 Sparks、Hangout,非常地头重脚轻。
  4. Google+ 被赋予的使命太重大了。整合了很多信息,也抛弃掉了很多基础信息。但是这种将关系结构化的伟大思想,最大的挑战是用户是否会照产品经理的预期去使用。


[1]: 第一部分:http://dongxi.net/b01q3
第二部分:http://dongxi.net/b01qM
第三部分:http://dongxi.net/b01rC
第四部分:http://dongxi.net/b01sq
第五部分:http://dongxi.net/b01vl

Hans

Hans

在发现的路上。现腾讯产品策略总监,曾为土豆创始团队产品负责人。Q+ 开放平台,求贤:资深行业分析师、高级产品经理。 http://url.cn/2myWCB

看了N多视频之后,也在http://www.google.com/+/demo/ 玩了一会后,在这快速录点想法:

令人振奋的方面:
  • 集平台之能力的新平台:hangout代表着google的通讯能力和底层技术基础,instant uploads/huddle代表着跨平台的优势(和iCloud不约而同),sparks意味着youtube以及各类牛逼算法后面的内容推荐能力,还有picassa啊,google map啊(纵横那些个牛逼的feature终于也有了出路)……
  • 巨头转身的决心: 证据目前有一个, G+的入口看来准备放在首页最显著的左边;
  • 全球IT巨头开始重新角力。 无论是移动还是社交,google 之于 facebook 之于 apple(twitter) 的战事持续升温,分外妖娆,大伙都一边打一边合作,背后玩的又是创新和整合,史诗一般恢宏。 



一些令人担心的点:

  • Google+ project, 这个名字本身,似乎表示试运营的心态,用一个项目做产品到底能滚动多少大公司的资源?
  • Circle看起来很美。 圈子这概念还好,很健康,但对于用户来说,无论是上手的门槛还是日常使用都太繁琐,设计者的“一厢情愿”,用户会叫隐私,但你当给他方法和工具,他才懒得用呢。 急着霸王硬上弓,绝不是和FB拼杀的妙招, 相比iMessage怎么嵌入到短信中的设计思想,apple才更显得聪明和狡猾。
  • spark靠的是算法?  当刚知道spark是内容和话题时,觉得google这回开窍了,懂得搞运营了,有内容就容易推动平台初期关系链形成。但听说背后靠的是算法时,也合情合理,想想人家美国google工程师做中国互联网运营那点事,怕是不能。
  • 如何导入和精细化运营社区关系链。 这一点上面不少同学提到, buzz那些开始的时候阴影还在不在,还敢不敢。如果顶不住一时的舆论,有时候永远都无法突破,想当初facebook出Newsfeeds时,学生都游行了 又如何;看看中国今天搭建在通讯录上做移动app的玩家们,没有“骚扰”怎么可能有平台的和起步和活跃呢?不过话说回来, 老美做互联网一直特正派。



总的认为,这是一个google推出少有的、值得持续关注的平台性产品,之前太多工具型的失败案例相信让公司内部也有了足够的反思和决心。而google直到今天都还是最令人尊敬的互联网公司,其在android的布局(杠杆力量)以及各种产品矩阵新的社交化升级后,应该可以有效抵御facebook对其广告市场的侵蚀。 这和微软做bing的思路,形同神不同。

~~~~~~~~~~~~~~体验后记~~~~~~~~~~~~~~~~~~~~~~~~

通过mail contact 联系人导入的能力还真不赖,结合circle的强力逻辑和UI配合,会让用户有一种OCD(强迫症)效应, 有意思。 

hangout一直没有连通过,但这个设计思想很棒,一堆人无聊了就见面扯谈,对这一帮熟人来回切换不同的屏幕,即方便又有粘性。

除了关系链初阶的快速形成, 还有一个社区标志性的突破,就是大伙都上了头像。

张亮

张亮

立志成为一流工程师、产品经理的经纪人,把大家带到最有前途的项目中去

关于 Google+ 三个观感:

1)这大概是 Google 社会化产品里质量最佳的一款了,属于二流战略一流执行。
2)Google 的用户资源还是很不错的,还是有机会做点什么,但方向仍没找对。
3)五年之后 Google 会为了没收购 Quora 后悔的。

相关 [google 初体验] 推荐:

Google+ 初体验(一)

- thinkingit - 知乎的博客
Google+ 的使用体验感觉如何. 杂七杂八说一些感受, 其实比较适合发微博… 有些是用户视角, 有些是设计师视角:. 我想这应该是 Google 的社交产品里面迄今为止最接近正确的一款.. 和其它 Google 社交产品整合甚少, 在和过去划清界限的同时又有点矫枉过正, 例如需要用户从头手工 build social graph, 和 Buzz 大相径庭, 正所谓一朝被蛇咬….

Google+初体验(三)

- thinkingit - 知乎的博客
谷歌推出了Google+ 对抗 Facebook,有什么值得期待. 覃超 Facebook工程师, 前Googler, CMUer (www.renren.com/profile.do?id=223414140)(facebook.com/qin.chao). 今天刚拿到申请,下午用了一下.   下面是使用后感觉到的细节:.

Google+ 初体验(三)

- Jia - 知乎的博客
Google+ 和 Facebook 的根本不同是什么. 对 Facebook 会有什么影响吗. 今天刚拿到申请,下午用了一下. 第一次登陆:出现welcome页面,里面要几个主要的介绍功能:Circle, Hangouts, Sparks. 然后提示要你完成个人信息,这个多了2个信息栏: School, Occupation.

MapR初体验

- 呆瓜 - 淘宝数据平台与产品部官方博客 tbdata.org
MapR是MapR Technologies, Inc的一个产品,号称下一代Hadoop,使Hadoop变为一个速度更快、可靠性更高、更易于管理、使用更加方便的分布式计算服务和存储平台,同时性能也不断提高. 它将极大的扩大了Hadoop的使用范围和方式. 它包含了开源社区的许多流行的工具和功能,例如Hbase、Hive.

VSCode 初体验

- - SegmentFault 最新的文章
Microsoft 今天在其 Build 开发者大会上正式宣布了 Visual Studio Code 项目:一个运行于 OS X,Windows 和 Linux 之上的,针对于编写现代web和云应用的跨平台编辑器. 作为编辑器控的我,得知消息后立马下载体验了一下. Windows上优秀的编辑器实在太多了, Sublime Text, EditPlus, Notepad++......还有诸如国产的 EverEdit等后起之秀.

Cloudera Impala 初体验

- - CSDN博客推荐文章
Impala是Cloudera公司主导开发的新型查询系统,它提供SQL语义,能查询存储在Hadoop的HDFS和HBase中的PB级大数据. 已有的Hive系统虽然也提供了SQL语义,但由于Hive底层执行使用的是MapReduce引擎,仍然是一个批处理过程,难以满足查询的交互性. 相比之下,Impala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大卖点就是它的快速.

Macbook Air 2011 初体验

- stern - ppip: 流浪的天空
(2011 款,11 寸,高配. 配了一个很丑的套,从侧面插进去那种. 很久以前我就在关注 Air 了,首先是因为我原来的笔记本太沉重. 14 寸的 Lenovo 不但重而且体积巨大,还有同样巨大的电源和电源线. 此外,Windows 的机器在休眠方面有很多的问题,有时候干脆会在休眠的情况下死掉,想想你辛辛苦苦的背着一台机器,还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等待过程才能到达桌面,确实是相当让人崩溃的事情,尤其是对于我这种脑袋容易短路的人来说.

Android 4.0设计初体验

- - 所有文章 - UCD大社区
Android系统是目前智能移动设备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平台,但App的设计却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绝大都数都是ios风格的移植适配. Google 在去年的10月份发布了Android 4.0 的界面规范,在样式、控件上都做了非常个性化的革新,但由于Rom的多样化,设备的不统一,新的4.0设计规范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

交互设计初体验

- - 微博UDC
9月初,我来到新浪微博UDC部门交互设计岗位实习. 在接近四个月的学习时间里,我对交互设计行业有了深一步的了解,认识到了交互设计师的一些具体职责. 鉴于之前接受的知识大多来自书本或网络上的文章,在校期间参与项目的机会并不多,因此,我对此次实习做了一些总结:一方面,希望鞭策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进步;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帮助刚步入交互设计行业的同学更快的适应工作,更好地学习交互设计.

Alfred神器初体验

- - Onlycjeg's Blog
之前一直找不到好用的快捷工具,偶然想起有朋友介绍alfred,今天测试了下,确实神器啊,感觉mac下用的最好用的工具了,没有之一;. 安装完后,一打开都是英文,顿时头都大了,不过静下心来看,还是勉强能了解大概意思的;. 提示开机启动、以及如何调用Alfred,我这里选择按两下command,因为这个功能,本来是用QQ的Swiftly功能的,但是企鹅的做的不是特别专业,虽然功能集成在QQ里面,非常赞;于是果断关闭QQ的Swiftly功能,使用2下command调出可爱的alfred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