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念·10月(上)

标签: | 发表时间:2011-10-16 09:56 | 作者:纯银 高春辉
出处:http://firecacada.blog.163.com
微博地址:http://weibo.com/cicada
不喜欢我就不要关注我

————————————————————

有个关于乔帮主的小段子,他要求在mac电路板上刻一个精致的logo,工程师不服反问,谁会来电脑内部看这个logo?乔帮主答:我会。这个段子看起来说明了乔帮主对细节的苛刻追求,其实讲的是另一个道理:项目组内部只能容忍一种个性,那就是项目组老大的个性。

打的回家,的哥一路上用微信与300公里外,正在从藏区赶回成都的朋友语聊雪山与草地。惊了。瞧了眼手机牌子,诺基亚。的哥很High,技术改变生活。

米聊国庆发布新版,加入“查看附近所有人”功能。这个版本的完善度不高,疑似仓猝上线,更要命的是,近邻功能与米聊原本的“熟人社区”定位相悖,比如与米聊对真实姓名的要求就气味不合。生人交友与熟人交流的疏离是骨子里的,从架构到细节差异甚大,并非功能上添砖加瓦所能融合。

深夜打的回家,快到小区时瞧见路边有许多人弯腰作鞠躬状,招手如长臂猿。我问司机他们做什么,司机冷冷横我一眼:“懂不起嗦?”不屑再理睬我。下车后有两个拦车的人凑上来问,耍不耍,耍不耍一下嘛?意会,摇头。对方跟在身后问:小妹儿多得很,巴适得很,看一下嘛。摇头快步,心里忧伤。

对一个你讨厌的人,最好的反对他的方式不是去骂他,而是不关注/不评论/不转发/不@  让他不会因为众声喧嚣而愈发地得瑟起来,好像置身于舞台之上,精神抖擞意气风发。有句话四川话叫做“人来疯”,就是形容这一现象。

转型做产品快4年了,对我帮助最大的不是任何人,任何书,任何产品案例,任何文章微博,而是大量的实战机会。只要环境能鼓励你产生很多想法,付诸研发与运营,接受数据检验,从这个过程中获得的收益是无与伦比的。别人告诉你,启发你的东西脱离了他所在的特定背景,反而容易邯郸学步。所以我常对别人说,少看什么书看什么博客微博啊,哪里有什么武林秘笈,“经验总结”(包括我的)都是屁话,不如自己下场去打一个趟子。你能懂的,别人说两三句你就明白了;你懂不了的,非得实打实做完全套才能领悟。所谓西天取经,最重要的是去西天的艰难行程。不知行路苦,何来真经卷。

曾问一同行,对其接触过的某业内名人怎么看?答,绝对牛。问,牛在什么地方呢?答,他话很少,但每句话都能切中要点。我觉得,“话很少”和“切中要点”都是必备条件,如果滔滔不绝起来,反而稀释掉了那些最重要的观点,更容易“言多必失”。语言和产品都需要做减法,但话痨这个事情可能是生而有疾……

有人在博客评论我的相片:“最近发现你乳房有点下垂啊”。这个嘛,男人到大叔阶段以后,通常会发育出两个新器官来,乳房和小肚腩。

我写微博和博客都很任性,但从明年开始,想认真地在博客做一点自媒体的事情。包括“新产品观察”与“知心怪蜀黍”两个系列,前者如其名,后者则回答各种行业相关的读者私信提问。明年的两个人生目标都遇到了阻力,未必如愿,至少写博客这件事情对我来说还算是举手之劳。

一些职场礼仪上的小细节:
1、不要叫“美工”,称呼“设计师”更好
2、不要叫“我手下的人”甚至“派两个小弟”,称呼“我的同事”较好
3、不要叫“那个切图的”,称呼“前端工程师”较好
4、不够了解背景因由之前多提问,少下判断,尤其别急于用指点或质疑别人的口吻发表观点

最好的合作方式是,在大局上想法互补,细节上各逞其能。最差的合作方式是,大局思路一致,结果盲点重合,然后在细节上吵得不可开交,各自都气呼呼地坚持“细节决定成败”。

之前对很多产品细节吵得死去活来,人人誓死捍卫“细腻的用户体验”,策划和研发成本增加许多,结果屡屡在比我们更成功的产品上,看见人家用更粗糙,更简陋的方式去应对同样的需求。所以产品设计的人少比人多好,无关成败的细节太多,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细节追求。参与者越众,需求膨胀则越发不可抑制。

有个观点,我想再说一次。V认证降低了陌生人对你微博的信任成本,他可能因为你的身份而轻率地关注你,然后发现你说的话其实他不爱听,又可能开口骂你。所以V认证通常会提高粉丝的增长速度,同时也提高你挨骂的频度。这一点,也是我坚持不加V最重要的原因。希望每个关注我的大活人都是真正认可我的人。

最近我觉得,APP的浮层引导方式,就是用半透明浮层简介产品功能,点击或滑动后浮层消失的方式,有被滥用的倾向。很多浮层出现的时机与内容都令我颇不耐烦。恰当的使用情景是:
1、新版本有一些给力的功能改进,但隐藏较深
2、当前页面可能令用户迷糊,一下子看不懂
3、当前页面有一些重要的功能,很可能被用户忽视
凡是用户容易自己弄明白的部分,都没必要加浮层提示,画蛇添足。

不久前的一次旧同事聚会上,据说(我没参加),每个人都在倾诉打算离职创业的激情;但环顾四周熟识的人,似乎每个人都想牢牢坐住身下的板凳——哪怕日子过得不尽人意。我不知道这听来的和看来的,哪个才是真实的互联网行业。

偶见一奇文讲,如果领导不知道下属住哪里,房租多少,就不是合格的领导。作者以此质问他人,令对方“羞愧不语”。我觉得,领导还应该知道下属头上长几个旋儿,才能从合格走向卓越。

回成都听几个老友讲应酬中与小姐寻欢的经历。我问,她们收入多少?老友沉吟片刻,说普通的就5-10K,红的10-20K吧。我说也不高啊,能不能说服几个逻辑性强又美貌的小姐去学Objective-C,据说3-6个月就能学成。以后我出去创业的时候,请她们来写iOS客户端,收入差不多还能分股份。老友冲我直翻白眼……

成都有著名的“幺五一条街”,150一次,近来物价飞涨到180-200,21点后街上全是龟公奔你招手“小妹多得很,来挑来选”。按一天3次计算,获利最多600,推算下来月入才5-10K。年轻貌美又何必喃?不如下个狠心去学Objective-C!

绝大部分的人,包括我,很难写出字字珠玑的微博来。完全被微博内容打动而去关注他是极困难的。关注行为通常受到相当程度的身份影响,所以V认证用户容易受关注,公开/半公开身份的人同理,美女或头像为美女的人同理,你多多少少认识的人也同理。同样一句话,被一个你认可其身份的用户发微博讲出来,受感染的程度便有飞升。

淘宝想扩大盈利能力,想扶持商城发展,想建立更健康的经营生态,这些都很合理,你以前就不要这么高调讲自己有多感恩嘛。

"Google+推出后一度井喷,但最近开始下滑。一位谷歌工程师曾不满地表示,Google+是失败的例子,表明了谷歌上至高层下至普通员工对平台的理解完全错误。"——IT时评家一个个臭不要脸!还记得Google+刚推出时的一片喝彩之声,所引用的也多是溢美之评,现在走势放缓,就开始引用诛心之论了。反正你眼睛最尖!

在互联网行业谈到知行合一,女人要舍得嫁男程序员,男人要舍得跟男同程序员搞基。

“王建宙透露,截至今年9月底,中国移动iPhone在网用户数量已达950万户,并以每月约100万户的速度增加。”这个950万户约等于950万部iPhone手机吗?那么iPhone在国内的持有量果然是2000万上下……加上其他iOS设备,年底堪堪突破3000万鸟。

产品抠细节这种事情,如果是自己做呢,会自得于无微不至与用户关怀;如果是别人要求自己做呢,又会咒骂他无聊透顶,吹毛求疵。

个性这种东西,当然不能保证全都是好的,好的个性会为产品带来帮助,不好的部分也会造成拖累。即十个指头和一个指头的道理。有人偏偏要揪住那一个指头说事儿,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现在很多猎头都很浮躁,连你是谁,干什么的都搞不清楚,搞到通讯方式就挨个联系。以前接到猎头电话,开口问你是哪个部门的?职位是什么?我们帮你介绍份好工作。今天又收猎头邮件,一看职位,妈的,一长排全是工程师!

网易跟帖一直以来的特点就是“去精英化”,不论是官吏、专家、明星艺人、富商高管、知名品牌等等,大抵被质疑、奚落、乃至辱骂。凡高位者鲜有全身而退,广受追捧的大多是平民英雄。这对社会新闻、时政新闻等阅读门槛低,话题性强的内容大大有利,对专业新闻乃至其他互动产品就成手雷。

如果公司、项目、团队氛围留不住自己的员工,这只能说自己没有竞争力,或者是招聘时没看好价值观相近的人,怨不得别个。与其防贼一样提防员工跳槽,不如练自己的内功。再说,即便你培养的人跳槽了,他也在任期内给公司创造了不少价值,总比没人干活儿好吧。斤斤计较自己的培养成本,只显得心胸狭隘。

虽然我每周还在写博客,但Google Reader的订阅数几乎停滞,目前是2700+;微博粉丝增长则多依赖于一些大路货的段子,而非长文。唉,在阅读的碎片化时代,像我这样长篇大论的人渐成古董。而我恰恰打算反其道而行之,觉得网络阅读本身就太碎片,打算多看点纸质书籍。信息唯有结构化之后才有实际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