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底研究是研究方法而非伦理问题

标签: 卧底 研究 研究 | 发表时间:2011-11-10 23:19 | 作者:南桥 Pb
出处:http://berlinfang.blog.163.com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冯军旗博士在中部某农业县挂职,后撰写博士论文《中县干部》,讲述当地官场现状,被学者程海华称作违反学术伦理(2011年11月3日《环球时报》)。

确实,在社会科学很多研究里,由于研究对象为人(human subjects),为了不让这些人在研究或实验中受害,机构审查委员会(IRB,也称“伦理审查委员会”)在研究者启动研究前,对研究建议进行审批。当然我也希望国内研究机构建立类似制度,保护被研究对象的权益和福利。

但是程先生关于冯军旗研究的一些论断值得商榷。他说:“这篇博士论文如果是由美国高校的博士生撰写,并且配合大众媒体报道,那么,不但作者本人要被取消学位并开除,作者的导师以及所在院系、甚至校长都要受到处罚,其原因就是美国高校和研究机构有一个权力相当大的机构———伦理审查委员会(IRB)。” 以我的理解,IRB不是这样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官僚机构,而是一种学术资源。它不仅保护研究对象,也保护研究者自己。通常情况下,研究报告给该委员会,多属研究建议的事前审批,免得研究者白费功夫,或惹祸上身。事后审查和处罚,倒不是其主要职能。国内高校成立类似机构,若仅考虑审查之权,不顾学者保护的职能,不在法律上、伦理上给学者提供协助,这种机构就有可能变做新的“公婆”式部门,学者获得的将是一个新的紧箍咒。

程先生在文中的另外一个指责是:“‘卧底式’研究是违反学术道德而绝对禁止的。”这个说法也有失公允。社会科学的田野研究中,说明研究的来龙去脉,取得正式许可(informed consent)当属上策。但定性研究的圈内,也有人支持特定情况下不取得许可直接观察的“隐藏式参与观察”(covert participant observation),亦即俗称的“卧底研究”,这是定性研究方法的一种。 很多时候,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边缘人群,很难取得研究者所需“进入许可” (gaining access) 。卧底研究的一个著名案例是《格拉斯哥黑帮观察》,此书作者是一个26岁学校管理者,在其学生的帮助下,打入当地青少年黑帮之中开展观察。

我今日用社会学研究的数据库,查找了近些年来利用卧底方法做研究的例子,发现使用此方法的定性研究学者,从美国、法国到波兰、新加坡皆有。研究的群体包括监狱、德克萨斯扑克锦标赛、曼彻斯特夜总会门口守卫、有歧视嫌疑的移民官员等。在这些群落,如争取其同意,很可能被拒之门外。在这些情形下,卧底研究不失为一合理选择。新加坡学者Henry Khiat 在2010年的《定性社会学评论》(Qualitative Sociology Review; Apr2010, Vol. 6 Issue 1, p146-159, 14p)上发文,以自己在一亚洲监狱卧底观察犯人和看守互动的例子,说明研究者可通过“卧底研究”收集到需要的数据,且不对被研究各方产生危害。 如果当时看守或者囚犯知道作者的身份,就有可能藏匿起一些平日的言行。调查移民官也是一样,如对方知道自己的研究身份,可能会收起平日的种族歧视言语,使得研究化作泡影。换言之,在有些情况下,卧底研究反而更能提升研究的客观性。当然,卧底研究也有很多弊端,比如你观察到一个现象,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由于身份不明确,无法进一步去通过访谈手段去深入了解。

换言之,卧底研究多半情况下,并不像程先生说的那样,是道德败坏,而是方法选择的问题。卧底研究的做法更为复杂,限制也更多,很多时候风险更大。请有关读者不要心血来潮,去夜总会做卧底,对小姐和嫖客群落开展“covert participant observation"。警察大叔可未必受过定性研究训练哟,而且没准小姐自己就是警察的卧底。你会活生生发现自己陷入了无间道。

所以若能取得同意开展研究且不影响效果,当然这是首选。而把卧底观察留给不得已而为之的情形:如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首席记者崔松旺那样的卧底黑砖窑解救智障奴工(这也是广义的社会学研究过程),或者是打入官场,调查做假行为,这些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正义之举。

我自己也做过卧底研究。当时我想去一公共图书馆去做田野,研究,想观察来图书馆的人群。但是征求进入同意时,我被断然拒绝。该图书馆处在黑人区,图书管理员劝我不要观察,他说这些来的人非常“偏执”。我想起了六十年代一个故事,有个研究者去研究公厕里的性行为,他一开始想争取同意,但是这里是公厕,找谁去争取?后来他想到厕所门上的那个“男”字,就是他进入的许可。我想到图书馆也一样,只要我持有一张借书证,我就可以坦然进入,不要说图书馆员,全世界也无法阻挡我来观察。我当时和我的老师、著名的定性研究专家波戈旦教授(Robert Bogdan)谈到我的“卧底研究”企图。他说他一般不鼓励学生做卧底研究,因为这需要更高的技巧,但如果我有办法得到充分的数据,且不惹麻烦,他并无意见。结果我非但没有被“开除”,反而那门课程得了“A”.

当然,也有学者利用隐蔽身份弄虚作假,骗取他人的信任,然后出卖他们,使得他们的利益受损,这种欺骗和撒谎是不可取的。但“卧底研究”未必就要牵涉欺骗。比如你去公交车站观察来往人群,虽然不是获得了“正式许可”的行为,但是也没有任何欺骗。有一些研究进入一些圈子,虽说叫“卧底”,实际上是有合法的身份。

另外,也有诸多技术处理方法可让研究对象得到保护。比如使用化名等。就我所知,冯博士的研究就做了很多这种技术处理,比如县名被改作了面目模糊的“中县”,这和美国诸多学术论文上说的“某东部公立大学”并无两样。

做过这些技术处理之后,他的论文能产生社会影响,客观上也不会影响到他所调查的那上万个无名的官员。他论文描述的现象,在中国官场并不陌生,很多类似的县城与之类似。当然,如果有人硬要对号入座,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或许这正是该论文被舆论重视的原因所在。

换言之,即便是卧底研究,如果处理得当,也无不可。但根据认识冯先生的媒体朋友介绍,冯做研究的时候每次采访都明说是为博士论文做准备,跟对方并无隐瞒,北大也批准了他的挂职写论文一事,所以此事中并无欺诈或违背学术伦理之嫌,程先生的论断并无太多事实依据。

程先生还指责研究者“配合大众媒体报道”。其实这是事后的关注,并非研究前的做局陷害。社会学研究的学术论文引起合理的社会反响我想是好事。要是学者著作都束之高阁,或永远停留在小圈子内交流, 那倒是可悲了。“《中县干部》这篇论文受中国舆论追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人对学术伦理缺乏基本的价值认知。”这个说法也大惊小怪。国人或许对于美国的学术制度缺乏基本认知,而是非曲直,大部分人还是洞若观火的。

本文发于「南方都市报」2011年11月10日

相关 [卧底 研究 研究] 推荐:

卧底研究是研究方法而非伦理问题

- Pb - 南桥的博客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冯军旗博士在中部某农业县挂职,后撰写博士论文《中县干部》,讲述当地官场现状,被学者程海华称作违反学术伦理(2011年11月3日《环球时报》). 确实,在社会科学很多研究里,由于研究对象为人(human subjects),为了不让这些人在研究或实验中受害,机构审查委员会(IRB,也称“伦理审查委员会”)在研究者启动研究前,对研究建议进行审批.

用户研究

- - 技术改变世界 创新驱动中国 - 《程序员》官网
介绍自己的设计流程时,设计师通常都说它是“以人为中心”或是“以用户为中心”的. 笼统地讲,这表示设计师经常要考虑所设计产品的潜在用户,尽力为这些人创造出最好的产品.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却不好回答. 好的设计通常都是从用户研究着手的. 我们如何才能发现人们想要实现的目标. 虽然这样做有时会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但一定要小心地评估人们给出的答案.

JVM研究

- - 开源软件 - ITeye博客
每天接客户的电话都是战战兢兢的,生怕再出什么幺蛾子了. 我想Java做的久一点的都有这样的经历,那这些问题的最终根结是在哪呢. JVM全称是Java Virtual Machine,Java虚拟机,也就是在计算机上再虚拟一个计算机,这和我们使用 VMWare不一样,那个虚拟的东西你是可以看到的,这个JVM你是看不到的,它存在内存中.

BigPipe学习研究

- maxiyun - 搜索技术博客-淘宝
技术背景 FaceBook页面加载技术. 试想这样一个场景,一个经常访问的网站,每次打开它的页面都要要花费6 秒;同时另外一个网站提供了相似的服务,但响应时间只需3 秒,那么你会如何选择呢. 数据表明,如果用户打开一个网站,等待3~4 秒还没有任何反应,他们会变得急躁,焦虑,抱怨,甚至关闭网页并且不再访问,这是非常糟糕的情况.

Mysql缓存研究

- - CSDN博客推荐文章
缓存机制简单的说就是缓存sql文本及查询结果,如果运行相同的sql,服务器直接从缓存中取到结果,而不需要再去解析和执行sql. 如果表更改了,那么使用这个表的所有缓存查询将不再有效,查询缓存值的相关条目被清空. 更改指的是表中任何数据或是结构的改变,包括INSERT、UPDATE、DELETE、TRUNCATE、ALTER TABLE、DROP TABLE或DROP DATABASE等,也包括那些映射到改变了的表的使用MERGE表的查询.

Web Service的研究

- - CSDN博客系统运维推荐文章
SOA和Web Service. 首先明白SOA和Web Service的关系:. * SOA面向服务架构,用于大型分布式系统的一个概念;. * Web Service是实现SOA的方式之一,不是所有的SOA都是基于Web service的;. * 但Webservice确实为最主流的SOA实现方式,有的人甚至把SOA等同于Webservice.

HTTPS劫持研究

- - FreeBuf互联网安全新媒体平台
这篇文章描述了我们对哈萨克斯坦政府实施的电信级HTTPS劫持的分析. 哈萨克斯坦政府最近开始使用一个假的根证书颁发机构,对包括Facebook,Twitter和Google等网站在内的HTTPS连接进行中间人(MitM)攻击,在此文中,我们给出了还在进行中的研究的初步结果,以及哈萨克劫持系统中新的技术细节.

HTML5 & CSS3 研究文档

- Kings - 幸福收藏夹
已经说了好久,一直没把这个文件夹分享出来. 这是我去年第四季度里做的,里面有 11 一个文档. 包括 HTML5 中最主要的 JS API 文档,还有 CSS3 中两个比较难的属性. 主要还停留在纯 API 层面上的研究,没有深入到应用中去. 不过,当做工具来使用,和入门文档,还是不错的. 特别是其中的 HTML5 JS API 文档.

做研究與寫論文

- cong - vgod's blog
最近有幾篇頗有爭議的文章「陳鍾誠給李家同的一封公開信」和 「陳鍾誠給李家同的第二封公開信」,針對李家同批判他是現在學術界獨尊論文的始作俑者,並指出應該要有其他的研究產物或評鑑方法(像是寫一個作業系統、做一個CPU之類的). 雖然李家同常常講出令人啼笑皆非的話,但就這兩篇文章而言我還真覺得李家同挺無辜的,連學術界獨尊論文的事也怪到他頭上實在有點牛頭不對馬嘴.

in 和 exists性能研究

- zhengyun - CSDN博客推荐文章
从sql编程角度来说,in直观,exists不直观多一个select;in可以用于各种子查询,而exists好像只适宜于关联子查询. in 是把外表和内表作hash join,而exists是对外表作loop,每次loop再对内表进行查询. 一直以来认为exists比in效率高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如果查询的两个表大小相当,那么用in和exists差别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