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剂的毒性与安全标准

标签: 塑化剂 毒性 安全标准 | 发表时间:2012-12-24 09:27 | 作者:云无心以出岫
出处:http://blog.sina.com.cn/yunwuxin47906

“白酒普遍存在塑化剂”的新闻,让许多人一如既往地质问“还有什么东西可吃”。而一些媒体渲染的“毒性是三聚氰胺的20倍”,更让人们忧心忡忡。

在谈论食品安全的时候,经常听到“某某毒性很大”“某某的毒性是某某的XX倍”的说法。这些说法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又应该如何来看待毒性与安全标准呢?

在毒理学上,用“半数致死量”来衡量一种物质的毒性,简称LD50。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不同的试验这个时间可能不同),毒死一半试验动物每天所喂的这种物质的量,折算成“每天每公斤体重的量”来表示。试验动物一般是大鼠,也有兔子等其他动物。LD50越低,毒性越大。在塑化剂新闻中最受关注的两种塑化剂,DEHP的LD50是30.6克,DBP是8克。这个量差不多不是“毒死”动物,而是“撑死”了——要知道,水的LD50也不过90克。而三聚氰胺的LD50是3.2克,比塑化剂低了几倍。从LD50的角度,塑化剂的毒性要低多了。我们还可以列出几种常见物质的LD50值来比较:食盐3克,酒精3~7克(不同的数据来源),蔗糖29.7克,维生素C是11.9克,而黄曲霉毒素则是0.00048克。也就是说,从“毒死动物”的能力上看,DEHP跟蔗糖差不多,DBP只比维生素C稍胜一筹。跟食盐、酒精相比,它们都大大不如。

不过用这种“毒性数据”来衡量食物成分的安全性很不靠谱。我们吃食物,并非仅仅要求“毒不死”,而是任何“不良作用”都不可接受。所以,食物成分的安全性,需要用“无可见不良作用剂量”来衡量,简称NOAEL。简单说来,就是在食物中加入不同剂量的被检验成分,在一段时间时候检测动物的各项生理指标。没有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的那组动物所用的剂量,就是NOAEL。人与动物毕竟不同,不同的人对该物质的敏感性也不一样,此外试验数据还受到样本量以及试验流程的影响。为了避免这些“不确定性”的影响,会把试验得到的NOAEL除以一个“安全系数”来作为对人的“安全摄入剂量”。这个安全系数,通常是100,有时候也会高到1000。有些试验是用人来进行的,不确定性要低许多,安全系数就可以小一些。

不同的试验得到的数据往往各不相同,这就需要主管部门收集所有的研究,分析比较试验的可靠性,然后确定NOAEL最小的可靠数据。此外,不同机构选取的安全系数也不一定相同。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不同机构制定的“安全摄入剂量”不尽相同,有时候差得还很大。比如DEHP,美国FDA确定的NAOEL是3.7毫克,取100的安全系数,得到安全摄入剂量是每天每公斤体重0.04毫克,而美国环保署(EPA)制定的则是0.025毫克。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确定的NAOEL是4.8毫克,得到的安全摄入剂量就是0.05毫克。

DBP是另一种塑化剂。美国EPA根据的是一项老鼠喂养实验,当剂量在每天每公斤体重125毫克时,老鼠的死亡率跟对照组一样,而剂量为250毫克的那组死亡率增加了。他们觉得这项试验的数据不是很完善,就选了1000的安全系数,得到了一个每天每公斤体重0.1毫克的“参考摄入剂量”。EFSA早些年得到的安全摄入剂量是0.05毫克。后来有了更多的试验数据,尤其是DBP对精子和乳腺的影响数据,他们就把DBP的安全摄入剂量降到了0.01毫克。

NAOEL或者“安全摄入剂量”,都比半数致死量更好地表达了一种成分对于健康的影响。我们可以说NAOEL越小的物质“毒性越大”或者“越有害”。但是它对健康的影响,还跟“曝露剂量”密切相关。尤其是那些污染物,我们当然希望摄入量是0。但实际上很难避免,只能设法减少它们的含量。但是减少污染物的存在必然增加生产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之后,进一步降低所需要的成本往往是社会难以承担的。所以,一种食物中“安全标准”的制定,并非越低越好,而是在面对现实的背景下追求“尽可能低”的标准。比如黄曲霉毒素,公认的毒性高、危害大,但是我们不得不容忍它在许多食物中存在,在玉米花生等粮食中,允许的含量还不低——要是它们的允许含量降低到跟大米一样,大量的玉米花生就只能扔掉了。

所谓“曝露剂量”,就是指人们从各种食物中摄入的总量。要评估一种食物成分对健康的影响,就要评估它的曝露剂量,然后与“安全摄入剂量相比”。如果前者远远小于后者,那么这种物质就不值得担心。否则,就要分析它的各种来源,想办法控制主要来源。比如DEHP,英国的一项研究估算出的平均剂量是每天每公斤体重2.5微克,而摄入量最高的2.5%的人则能达到5微克。而丹麦的数据要高一些,最高的那部分人能超过每天每公斤体重20微克,不过还是低于50微克的标准。

EFSA制定的DBP安全摄入剂量是每天每公斤体重10微克。英国的平均曝露剂量是0.2微克,而97.5%的人低于0.5微克。丹麦的曝露量高一些,一般在几微克,不过摄入量最高的人超过了10微克。在来源分析中,发现大部分DBP来自于根类食物(83%)。而美国EPA的数据则认为,鱼类海鲜可能是DBP的主要来源,含量最高的可到每公斤0.2毫克。

至于白酒中的塑化剂,如果喝酒量比较大的话,确实会构成“曝露剂量”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部分。不过,与它们相比,酒精本身的危害要显著得多。所以,不管白酒中的塑化剂含量是否超标,为了健康而不喝酒、或者顶多是“少喝酒”,才是最应该做的事情。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相关 [塑化剂 毒性 安全标准] 推荐:

塑化剂的毒性与安全标准

- - 云无心以出岫
“白酒普遍存在塑化剂”的新闻,让许多人一如既往地质问“还有什么东西可吃”. 而一些媒体渲染的“毒性是三聚氰胺的20倍”,更让人们忧心忡忡. 在谈论食品安全的时候,经常听到“某某毒性很大”“某某的毒性是某某的XX倍”的说法. 我们又应该如何来看待毒性与安全标准呢. 在毒理学上,用“半数致死量”来衡量一种物质的毒性,简称LD50.

中国奶业协会调低奶业安全标准

- Dreamer - Solidot
bonnae1982 写道 "据RFI报道(四川在线:谁绑架了“中国乳业标准”专题),一直受三聚氰胺奶阴影笼罩,并且奶制品安全问题不断的中国奶业,并非朝改善奶质方向发展,而是调低标准.

时评:知识分子流氓化比塑化剂更可怕

- - 每日鲜果精选
记住了这个名字,记住了这个人说的话. 在12日茅台集团回应对其产品塑化剂问题的发布会上,北大教授李可基声称,塑化剂的标准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他还表示,“人类几百万年都没有灭绝,说明人类的排毒、解毒能力实际上是非常强大的”. 三聚氰胺基本是无毒的物质,成人继续喝下去不会损害人体. (12月13日《 钱江晚报》).

病毒性肝炎病与性

- - 马晓年的BLOG
      病毒性肝炎应该是中国覆盖面最大、涉及人数最多的传染病,目前已知有六种,即甲、乙、丙、丁、戊、庚型肝炎. 甲肝主要经口传染,戊肝主要经水源、食物和个体密切接触传播,以上两种肝炎一般不易变为慢性,也不会发展为肝硬化. 乙肝和丙肝主要经血液途径传播,易转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少数可演变为肝癌. 因此肝炎在我国是危害较广、较大的传染病,尚无特效疗法.

新药能治疗几乎所有病毒性感染

- 小天 - Solidot
绝大多数细菌性感染可用抗生素如青霉素治疗,然而抗生素药物对于病毒性感染如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出血热和埃博拉病毒等,毫无用处. 现在,MIT林肯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设计出新的药物,能识别出被病毒感染的细胞,然后杀死细胞终止感染. 研究报告发表在PLoS One上. 研究人员测试了15种病毒,发现新药物能有效对付所有这些病毒——包括引起普通流感的鼻病毒,H1N1流感病毒,胃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登革热和出血热病毒.

4个经典案例:国外社交媒体是这样病毒性营销的

- - 雷锋网
相对于国内社交媒体广告没有一个成功的模式可以借鉴,国外就靠谱得多,他们分别总结了Tweet、Facebook、Pinterest、YouTube社交媒体上最成功的社交广告营销案例,用具体数字向我们证明社交媒体应该怎样利用才能达到病毒营销效果. 所以在向开心、人人、QQ空间、新浪下手之前你不防看看老外是怎么捣鼓社交媒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