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22早读课:观念创造现实,生活方式营销的启示

标签: 产品设计 用户研究 | 发表时间:2013-04-22 07:15 | 作者:admin
出处:http://reynold.cn

推荐理由: 仅仅依靠用户去使用我们的产品,大概只能体验到20%的功能,80%的功能会沉没掉,也就是说我们的很多辛苦完全没有了价值,甚至因为这80%的功能降低了产品的用户满意度。那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变这个痛苦的现实吗?

guannianxianshi

 

根据 Standish Group的调查报告, 软件中大约有45%的功能是用户从来不会用到的,我们经常用它来说明一个观点——功能的增加一定要基于用户的需要。

没错,但问题就在于用户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现有敏捷研发的模式下,我们仍然在貌似不可避免的让软件变得庞大。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仅仅依靠用户去使用我们的产品,大概只能体验到20%的功能,80%的功能会沉没掉,也就是说我们的很多辛苦完全没有了价值,甚至因为这80%的功能降低了产品的用户满意度。那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变这个痛苦的现实吗?

3

好了,先来看看苹果前CEO史考利(John Sculley)用百事可乐生活方式营销,说服乔布斯的段子。内容如下:可口可乐一直以可乐本身为营销重点。而百事可乐重视喝可乐的人本身,让人们看到,骑自行车、滑雪橇、放风筝或滑翔,做不同的事情的人最终都会喝百事可乐。百事是第一家进行生活方式营销的公司。当然,做这些的目的是创造一种观念:百事第一。因为除非你的观念认为是第一,你才能成为第一。你必须做得像第一。乔布斯对这种现象非常着迷。我们谈论了观念如何引导现实——如果你要创造一个现实,你就要创造这种观念。史蒂夫很喜欢这种想法。

这条看似无关的内容,其实对我们产品设计有一些不错的指导意义。首先需要界定我们增加的很多功能都是源自用户真实的需要,也就是我们认为用户一定会在某个具体的场景下去使用这些功能。 OK,那从百事的例子来看,他们给用户传递了各种情境下的人都在喝百事的观念。而真实的用户,即便是躺在家里的沙发上喝着百事,也可能还是能想象得到那种酷的感觉。这一切都源于这种营销方式所传递的虚拟的观念—— 观念创造现实。相应地,如果在产品设计中也试图去给用户建立这样一种虚拟的现实对应,  那结果上来看,一个用户虽然可能只会用到其中20%的功能,但剩余的80%就不会是带来负担,相反的是给了他更多的期待。这种期待会让用户对产品的宽容度增加,满意度也会有所提升,我们的付出就获得了隐形的价值回报。

这种观念的营造在产品设计中或许用一个词来表达比较合适,这就是产品的自营销,即产品的界面设计要能够自己营销自己,将自身的核心观念在用户大脑中形成固定印象。 两个方面的渠道可以影响这种观念的产生,一是视频广告营销的效果,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苹果的系列广告了;二是界面设计上观念的传递。这里想要重点去讲的是第二种。举个自己的例子,电脑管家的一个网络类独立应用——无线网络安全,核心功能是防止WiFi环境下的网络被恶意蹭用。我们看看两种产品设计思路产生的不同效果。

1. 按照工具类软件的设计思路,用户打开应用,先进行一些列环境扫描,告知用户当前网络环境是否有蹭用行为的结果。实际情况是用户如果按照路由器厂家引导进行了的初始设置,那密码强度其实已经达到一定标准,被蹭用的情景会比较少出现。这种情况的最终结果会怎样?用户很久都发现不了问题,从而会导致认为这个产品没有了价值。出现上述结果的主要问题是产品缺失了观念的塑造和传递,而直接去当作工具使用。

2.相反的,如果产品先成功塑造一个“用了这个,就不会被蹭网”的观念,那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即使一直发现不了问题,会认为是产品的功能很有效;或者偶尔发现了问题,会认为产品起了作用,都能增加产品的满意度。一点微小的改变,就能让产品设计的结果产生变化,这种现象或许是可以推广到其他产品的。

2

回到文章开始的问题:80%使用频率偏低的功能浪费掉了大家的努力,降低了产品的满意度。根据文章上面的阐述,通过产品观念的塑造和传递,一个用户虽然可能只会用到其中20%的功能,但剩余的80%则给了他 更多的期待,这样这80%的功能不但不会成为浪费,相反可以让产品的满意度有所提高。

附件: Standish Group的调查报告下载

Via: 腾讯CDC

延伸阅读: 20121030早读课:每多一步操作,就有20%的用户离你而去

如果看到这段文字,证明您已经看完这篇文章了,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有什么不赞同,我们期待您的留言评论,并诚挚邀请您加入“互联网er早读课”QQ群,一同交流每天文章的心得并结识同行。官方2群:74447564,加群密码“职业信息+城市+姓名”,否则不予通过,入群后请修改群名片。注:官方QQ群非水群,喜欢闲聊的童鞋请勿加入。再次感谢您对早读课网站的支持。

我们猜您可能也喜欢:

20121011早读课:传统营销的死去

20121013早读课:直击用户大脑,眼动&脑电用户研究新方式

20121209早读课:会呼吸的细节---看生活中优秀产品设计

20121022早读课:抓住人性弱点,20大中国式弱点营销

20130301早读课:二十四种让人眼前一亮的新兴交互方式
无觅

相关 [观念 创造 现实] 推荐:

20130422早读课:观念创造现实,生活方式营销的启示

- - 互联网er的早读课,专注产品、用研、交互
推荐理由: 仅仅依靠用户去使用我们的产品,大概只能体验到20%的功能,80%的功能会沉没掉,也就是说我们的很多辛苦完全没有了价值,甚至因为这80%的功能降低了产品的用户满意度. 那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变这个痛苦的现实吗. 根据 Standish Group的调查报告, 软件中大约有45%的功能是用户从来不会用到的,我们经常用它来说明一个观点——功能的增加一定要基于用户的需要.

CCTV创造“轻度体”

- 微笑!?~ - Solidot
中国国家媒体CCTV在报导上海地铁追尾事件时创造了一个新语叫“轻度追尾”,一时之间“轻度体”风靡网络,CCTV试图改变民众事件认知的做法反而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CCTV对重大事故/新闻的轻度表述立即引起中国公众的注意,并招致广泛的抨击,随后演变成了一种大众娱乐,网友创造了各种“轻度”新词:轻度泛滥,事故轻度失误,轻度不满,轻度贬值,轻度混乱,物价轻度上涨;税收轻度敛钱;民生轻度痛苦;权力轻度腐败,轻度烦躁,轻度贫困.....

The Done Manifesto:创造宣言

- wyman - 爱范儿 · Beats of Bits
Makerbot 的创始人 Bre Pettis 和同事 Kio Stark 写了一份宣言 The Done Manifesto,论述了如何将创造性的愿景变为现实. 插画家 James Provost 将他们的 13 个格言做成了一副海报. 2、接受任何事物都是草案的事实. 4、权作你知道在做什么,和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几乎是一样的,因此,即使你不知道在做什么,也要认为你知道在做什么,去做吧.

找不同:美国人和日本人的性观念

- 东方 - 煎蛋
日本 2ch 的网友就美国人与日本人的SEX有何不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以下是他们总结的一些东西(摘要):. # (ooxx时)美国妞会看看那玩意,而日本妞压根不想. 跟美女妞xx像是两个人在打架,事实上它就是一项体育运动. 而日本妞在全过程都很沉默很休闲. # 美国人喜欢老汉推车,日本人则偏好直捣黄龙,因为他们铅笔更短.

在喧嚣中游走 俄罗斯摄影师黑白观念

- A.K. - 摄影之友
图: Kristina Lerner 文:孙宇龙 采访:黄明芳. 1986年在俄罗斯莫斯科出生并长大. 2008年毕业于俄罗斯新闻大学,主攻世界文化. 目前作为一名自由摄影师居住在彼得堡,并在彼得堡的家和工作室之间的街头工作坊穿梭教授摄影. 我的影像是模糊或是清晰,这不重要. 对我来说,摄影是反映感觉状态的一种方式,那种感觉不会自己显现,它们隐身匿迹.

这是现实

- Sosi - 牛博山寨 编辑推荐
在中國暗夜離開前必須看的影片. 全部电影(8) · 我没看过的(8). 2011-08-06 12:08:37添加 1. 窃听风暴 Das Leben der Anderen. 导演 : 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 主演 : Ulrich Mühe/Martina Gedeck/Sebastian Koch/Ulrich Tukur/Thomas Thieme.

有板有眼:1998年至今互联网行业有哪些观念变化?

- rosa - 对牛乱弹琴 | Playin' with IT
问:互联网行业都有那些观念上的变化. 从 Google 成立到现在. 互联网的商业问题,本质上都是技术问题. 这一点是Google证明的,在Google之前,互联网行业要么是做电信公司,如AOL、CompuServe、Prodigy以及早期的MSN等,要么是做媒体公司,如Yahoo!、Excite、CNET、Infoseek等,要么是做零售公司,如Amazon、eBay、eToys、Webvan、Boo等.

中美两国教育观念不同所导致的理念上差别

- - 多维博客
总是用孩子的缺点与这孩子同学的优点比,这就是我们社会通常的负能量教育法. 正是这教育孩子的负能量声音,吸引了我们聊教育的话题;说美国人在孩子问题上的脾气竟然特别温柔,总是用鼓励的口气来引导孩子.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说中美两国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上是完全相反的不同价值观;中国人相信‘棍棒出孝子’,而美国人却相信孩子是不断的鼓励和循循善诱的引导出来的.

创造「​​价值」,不是「市值」

- 友书 - 36氪
2004 当我刚搬去美国时,如日中天的社交网站不是Facebook、不是Twitter,而是MySpace. 打开收音机,DJ 和歌手固定上演的戏码:谁的MySpace 朋友比较多. 你以为现在Facebook 很红. 甚至一直到2008 年初,大家口中讲得都还是MySpace, MySpace, MySpace,没有人认为一个校园网站有一天能打败当时已经卖给新闻集团(Newscorp),资源丰富,又开始赚钱的MySpace — 你想想,那也不过是4 年前的事情,这说明了互联网业的板块移动有多么的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