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长大

标签: 不想长大 | 发表时间:2011-06-01 06:01 | 作者:科学松鼠会 paul
出处:http://www.bullogger.com/

在达尔(Roald Dahl)的童话名作《好心眼儿巨人》中,一个二十四英尺(1英尺≈0.3米)高的巨人要和英国女王共进晚餐,女王的内廷总管是个很聪明的人,很快做出了计算:一个六英尺的普通人要坐在高三英尺,宽一英尺,长两英尺的桌子前,吃两个煎鸡蛋。那么,一个高度是普通人四倍的巨人,就需要高十二英尺,宽四英尺,长八英尺的桌子,吃八个煎鸡蛋,总之,一切都应该乘以四。

于是总管指挥佣人们,用大座钟和乒乓球桌搭了一张临时的桌子,巨人很满意这个座位,但问题是,八个鸡蛋只够他吃一小口。

巨人的桌子是一般桌子高度的四倍,但桌子的大小并不是一般桌子的四倍。当我们说一张桌子桌面“宽一英尺,长两英尺”时,我们讨论的是二维的东西——面积:

普通人的桌子:1×2=2(平方英尺)
巨人的桌子:4×8=32(平方英尺)

也就是说,巨人桌面的大小是一般桌子的十六倍。

至于桌子的重量,要先知道桌子的体积才能计算,这是一个三维(立体)的问题,我不太清楚大座钟搭成的桌子是什么形状,所以我假设两张桌子都是最简单的长方体:

普通人的桌子:3×1×2=6(立方英尺)
巨人的桌子:12×4×8=384(立方英尺)

巨人的桌子体积是一般桌子的64倍,所以,重量也应该是一般桌子的64倍。

如果把长度放大成原来的四倍,那么,面积会是原来的十六倍,体积和重量则是原来的一百二十八倍,桌子如此,巨人先生本人如此,鸡蛋亦是如此。回头考虑鸡蛋的问题,我们关心的是它的重量,对巨人来说够吃一顿的鸡蛋,应是普通鸡蛋重量的64倍——我们没有那么大的鸡蛋,但可以用数量来弥补:

2×64=128(个)

在故事里,巨人吃掉第72个鸡蛋时,皇家厨师来报,厨房的存货空了——对于高度是普通人四倍的巨人来说,这其实算不了多少。

如果你要把一个东西变大,一维(高度)上的增加赶不上二维(面积)的增加,二维的增加又赶不上三维(体积和重量)的增加,这是我们这个世界的规则,它决定了大象和蚂蚁哪个更强,猫为什么摔不死,天使的翅膀要有多大,蚯蚓的腰围能有多粗等等问题。

大象一定要有大象腿

面对大象、长颈鹿、蓝鲸和恐龙,我们会慨叹人类多么渺小,但实际上我们是巨兽。在灵长目里,只有大猩猩比人体型大,兽类中最兴旺的家族是鼠辈(啮齿目),其次是蝙蝠,已知的物种中昆虫超过一半。这是一个小东西的世界,我们是遗世独立的巨人。

我们习惯了巨人的世界,对于许多仅出现在巨人世界的特殊问题也不再关心,比如,人腿为什么这么粗?

骨头的强度取决于粗细,越粗壮自然也就越结实,而决定粗细的标准是横截面积——把骨头切开,得到断口的面积,这是一个二维的问题。而动物体重的增加,是三维的问题。如果真有身高是常人四倍的巨人,他的体重将是常人的64倍,骨头的粗细却仅仅是16倍——他等于是站在火柴棍上。

结论是,动物若想长大,支撑体重的腿就必须额外加粗,否则就会被自重压垮。昆虫的腿可以像毛发一样细(可参考 Ent《 [怪物]昆虫怪兽能称霸世界吗?》),而庞然大物——不管是大象、犀牛还是恐龙,腿必然是又粗又壮,猫的骨头只占体重的7%,而大象的骨头占到20%。

下图是三种巨型动物的大腿骨对比——左到右:史上最大的陆地动物阿根廷龙(学名Argentinasaurus,根据为数不多的化石推测,体重超过60吨),大象,人。
1.jpg
即使大象的骨头如此粗,它还是处在岌岌可危的状态。大到这个程度,体重本身就成了一枚定时炸弹,运动能力也受到限制。

浓缩的才是精华

大象可以用鼻子举起250公斤重的木头,考虑到它体型巨大,这个重量只相当于一个人抱起一只猫。小生物的速度和力量,绝对比大动物更令人叹为观止。蚂蚁出去寻粮的运动量,相当于一个人以长跑冠军的速度跑出15公里,然后背回一头整牛。虎甲科的美丽甲虫如果和人一样大,它的奔跑速度会超过300公里/时。

肌肉的强壮度和骨骼一样,是由肌纤维的粗细决定的。如果体重变大,肌肉变粗壮的速度会跟不上体重,看来巨人不仅脆弱,力气也不大。

如果把人缩小到原来身高的1/4,情况就会完全不同。力气减小的速度,比体重减轻慢得多。缩小后他的体重仅剩原来的1/64,肌肉的粗细却是原来的1/16,他的力气也是原来的1/16。假设这个人体重是64公斤,能搬动相当于体重一半的东西,也就是32公斤,现在他体重1公斤,能搬动2公斤——相当于体重一倍的东西。

蚂蚁会让人觉得力大无比,是因为它的相对力量,蚂蚁举起的东西比自身重好几倍,然而,如果把人缩小到和蚂蚁一样,力气也不会比蚂蚁弱。在力量方面,越小越强大。已知所有动物中力量最大的是一种螨虫(学名Archegozetes longisetosus),能拖动相当于自身体重1180倍的重物,它的体长一毫米都不到。

九命猫与春哥鼠

俗话说猫有九命。根据兽医诊所记录,猫跳楼的死亡率大概是10%。一般对此的解释是猫比人灵活,猫可以在空中转成四脚着地的姿势,还可以屈腿来减小冲力,但猫不怕跳楼的主要因素,还是它们的体型,猫比人小太多了。

跳楼的猫除了重力之外,还受到空气的阻力——这个阻力的大小,取决于猫身体的表面能“接”到多少空气,像降落伞一样。

于是我们又遇到了类似骨头粗细的问题。表面是二维的,而体重是三维的,所以体重增长的速度,要快过表面扩大的速度。如果跳楼的不是一只猫,而是一条狗,因为狗的体重远比猫大,能接住空气的表面却不会大太多,结果就是悲剧。一个合格的降落伞应该重量小而面积大,能“兜住”更多空气,在这方面,猫要比狗够格,狗要比大象够格,动物越小越够格——笔者目睹过一只从二楼跳下的兔子,萎靡不振一段时间后死于内伤,小白兔的平衡感毕竟不如猫(请不要在家里尝试该实验)。

生物学家霍尔丹(J.B.S. Haldane)曾经说过,如果你把一只小老鼠顺着管道,扔进一千米深的矿井里,它会愣一愣,随即若无其事地跑掉。但大老鼠会摔死,人会粉身碎骨,马会尸骨无存。

对巨人来说,重力是恐惧和危险的源泉,但对于昆虫来说,重力只是浮云,因为它们微小的体重和大表面,“兜”住的空气阻力足以克服大多数重力。苍蝇可以在天花板上散步,如果你把蚂蚁扔进矿井,它大概是饿死的。

比动物更小的生物根本不知重力的存在。有些细菌体内有细小的天然磁石,起着指南针的作用,指引细菌向北游,这些小东西不是要去北方,而是要下潜到水底寻食——从下面的图可以看出,地球磁场的磁力线其实不是平平地向北,而是略向下倾斜。在巨人看来,细菌的方向感是非常奇特的:知南北而不知上下。人类没有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往下走有重力作先导。

2.jpg

翼若垂天之云

另外一个跟克服重力相关的问题是飞行。飞行需要空气的升力,而承接升力的东西是翅膀,确切地说,是翅膀的表面。
3.jpg
于是,类似猫跳楼的情况又出现了。把小动物变大,它的体重(三维的)会增加很多,翅膀(二维的)表面却增加不了多少,如果大动物想飞,就必须把翅膀额外扩大,来“接住”更多的升力。昆虫凭着玩具般的小翅膀就能飞,蜂鸟这样的小型鸟翅膀也大不了多少,世界上最大的猛禽——神鹰君就必须长一对不合比例的(民间的生动形容:大得像晒席一样)大翅膀。

史上最大的飞行动物是风神翼龙(学名Quetzalcoatlus northropi),根据推测,这种白垩纪的巨型爬行动物翼展达12米,身躯之高大活像一头会飞的长颈鹿,然而它的体重比成人大不了多少(同样是根据推测,90-120公斤)。如果一个天使有这么大的翅膀,也许他也能飞起来的。

对于飞行动物来说,体重是永远的痛。如果放弃飞行,鸟的身材就可以极大地增长。鸵鸟重达90公斤,著名的渡渡鸟(学名Raphus cucullatus)重23公斤,和鸵鸟比不算太大,但它实际上是一种不会飞的鸽子,渡渡鸟现存的近亲是蓑鸽(学名Caloenas nicobarica),一种披着蓑衣般漂亮羽毛的野鸽子,重仅650克。

甜甜圈与蚯蚓

油锅是个很好的教具,我指的不是地狱里的,而是厨房里炸东西的油锅。用来油炸的食物不可以太大,因为油是从表面对食物加热的,大块的东西“三维”重量增加了很多,“二维”表面却没有增加多少,热量无法深入,会炸得外焦里生。

动物身体的“表面”,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它们要接触的不是滚油,而是氧气。原始的动物是用表皮吸收氧气的,像丢进油锅的面团一样。如果动物长得更大,迅速增长的体重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氧气,而“外面”负责吸氧表皮的长大,却跟不上“里面”肉体的增重,很快就会入不敷出了。

解决办法之一是尽可能扩大面积。油饼很大却很薄,有很大的表面与油接触。但是,采取这一策略的动物形状会非常古怪:寄生在人肠里的绦虫长可达5米,却和一根鞋带一样窄,纸一样薄。

另外一个办法是创造内部器官。甜甜圈据说是一位小学生发明的,在面团中间挖个洞,油不仅从外面,也从里面加热,这样即使很大的面团也可以炸透。蚯蚓仍然用皮肤呼吸,但它有血管,可以把氧气迅速送到身体的各个角落(蚯蚓有粉红色的血,所以有的蚯蚓浑身发红)。澳洲大蚯蚓(学名Megascolides australis)体长超过一米,直径2厘米,比绦虫丰满,不过,还是很像面条。
5.jpg
更精致的内部器官是属于巨型动物的,我们有肺。猪肺放在水里会漂起来,这是因为它里面充满了叫做“肺泡”的空洞,这些小洞使得肺与空气接触的表面非常大,把一个成年人的肺泡全都取出来,可以铺满一间大教室。

靠肉体表面吸收的东西除了氧气,还有食物和水(绦虫就是用表皮吸收营养的),大型生物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和吸氧一样,尽可能地扩大表面。小肠里面是毛绒绒的,植物根上布满根毛,这些根毛极细,而且多得令人发指,一棵裸麦在四个月内能长出14亿条根毛。

怕热的裸猿

对于热血动物——哺乳动物和鸟类来说,身体长大还会带来一个问题,与炸甜甜圈恰好相反,不是外面的热如何进去,而是里面的热如何出来。
我们的身体像一个火炉子,不断产生热量,热量是从身体表面散发出来的。于是又遇上了经典的问题:如果“里面”的身体很小,“外面”相对庞大的表皮,就会使大量的热发散出去;反之,身体很大,热量就会蓄积在体内难以发散。一杯水比一澡盆水凉得快,就是这个道理。

最小的鼩鼱(模样很像老鼠,属于食虫动物,跟刺猬是近亲)体重两克,和一粒葡萄差不多,它的热量散发得非常快,必须不停往炉子里填煤。这个小家伙一天要吃相当于两倍体重的昆虫,三小时不吃东西就会饿死。

水能比空气更快地带走热量,海兽中体型最小的是海獭,虽然它体重20公斤,还是要不停进食,再披上一件兽类中最浓密最保暖的毛皮(因为这身珍贵的行头,海獭被捕杀到濒临灭绝)来御寒。

与之相反的是巨兽们。它们面临的问题不是太冷,而是太热,庞大身体内部的热散发不出去。像犀牛和大象这样的巨兽几乎没有毛,大象热的时候就展开大耳朵散热,象耳里有丰富的血管,可以把凉下来的血送往全身。

人类的祖先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经常顶着烈日东奔西走,作为体型庞大的动物,人类必须有卓越的散热能力。虽然没有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在耐热方面,人在哺乳类中可谓首屈一指。我们能出汗(灵长类中只有人类靠出汗散热的),几乎没有毛,细长,直立的身形,也有助于增加与凉空气接触的面积(有点像长长一条的蚯蚓)。在闷热的夏天,站起来比坐着更凉快,这或许是第一只草原猿直立起来的原因。

 

相关 [不想长大] 推荐:

不想长大

- zhujiang - 科学松鼠会
——有关二维、三维,以及生物如何企图抵抗物理定律的故事. 在达尔(Roald Dahl)的童话名作《好心眼儿巨人》中,一个二十四英尺(1英尺≈0.3米)高的巨人要和英国女王共进晚餐,女王的内廷总管是个很聪明的人,很快做出了计算:一个六英尺的普通人要坐在高三英尺,宽一英尺,长两英尺的桌子前,吃两个煎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