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使用 PyPy 编写解释器:Part 2

标签: 译文 pypy 解释器 | 发表时间:2011-08-09 22:43 | 作者:(author unknown) chuang
出处:http://simple-is-better.com/

[译者前言]:本系列译文译自 PyPy Status Blog 刊登的 Writing an Interpreter with PyPy 系列文章,原文作者为 Andrew Brown,该系列文章的版权属于原文作者所有,在此向 Andrew Brown 以及 PyPy Status Blog 表示致谢。本文译自该系列的第二篇:Writing an Interpreter with PyPy, Part 2: Adding a JIT.

添加 JIT

将 RPython 翻译成 C 当然相当酷,不过 PyPy 还有一个非常棒的功能,即为你的解释器生成 JIT 编译器。没错,通过一些关于你的解释器构成的提示,PyPy 能够生成并包含一个 JIT 编译器,这个 JIT 编译器在运行时,能够将我们的 BF 语言的解释代码翻译成机器指令。

那我们该做些什么让 PyPy 去生成 JIT 编译器呢?首先,它需要知道你的字节码的 evaluation loop 在哪里,它可以据此跟踪正在执行的目标语言(BF)指令。

我们还需要让它知道是什么定义了一个特定的 execution frame。因为我们的语言并没有真正的 stack frame,这可以归结为对于一个特定指令的执行,哪些是常量,而哪些不是。它们分别被称作 “green” 变量以及 “red” 变量。[译注 1]

下面的内容请参考我们的 example2.py 例子。

在我们的主循环里,共使用了 4 个变量:pc, program, bracket_map, tape。当然,pc, program 以及 bracket_map 是 green 变量,它们定义了特定指令的执行。如果 JIT 发现与之前相同的 green 变量组合,它知道自己跳回到了之前的指令,因此一定是在执行一个循环。变量 tape 是我们的 red 变量,它正是我们的指令所操作的数据。

让我们告诉 PyPy 这些信息。导入 JitDriver,并生成一个它的实例:

from pypy.rlib.jit import JitDriver
jitdriver = JitDriver(greens=['pc', 'program', 'bracket_map'], reds=['tape'])

然后在 mainloop 函数的 while 循环的最开头添加如下一行:

jitdriver.jit_merge_point(pc=pc, tape=tape, program=program, bracket_map=bracket_map)

我们还需要定义一个 JitPolicy。看,这就是所有我们需要做的,并不需要什么花哨的东西:

def jitpolicy(driver):
    from pypy.jit.codewriter.policy import JitPolicy
    return JitPolicy()

具体内容参见 example3.py

现在再次生成我们的解释器,不过要加上标志 –opt=jit:[译注 2]

$ python ./pypy/pypy/translator/goal/translate.py --opt=jit example3.py

当打开 JIT 后,翻译过程明显变长,在我的机器上大约需要 8 分钟,并且生成的二进制程序也相当大。现在试着再次运行 mandel.b 程序,你会发现差别很大,这次运行只需要 12 秒,而之前为 45 秒!

非常有趣是吧,通过 mandel.b 例子,你可以看到我们的 JIT 编译器在什么时候从解释代码切换到了机器代码。输出的头几行打印的还算快,不过之后,程序就跟飞起来了一样,打印速度也越来越快。

关于 tracing JIT compiler 的一点

现在是时候去了解一下 tracing JIT compiler 是如何工作的了。这里是一个简要的描述:解释器通常运行的是你所写的解释器代码,当它检测到目标语言(BF)的某个循环代码经常执行,那么这个循环将被认为 “hot”,并且被标记下来做跟踪。当下一次进入该循环时,解释器将进入跟踪模式(tracing mode),每一条执行的指令都会被记录下来。

当循环结束,跟踪也就停止了。对循环的跟踪记录将被送到一个优化器(optimizer),然后是汇编器(assembler),最终生成机器代码。这些机器代码将在随后的循环调用时被执行。

基于对解释器代码的某些假定(assumption),生成的机器代码通常会针对大多数情况进行优化。因此这些机器代码都会包含一些保护(guard),用来验证这些假定。如果某个保护检测失败,那么在运行时解释器将回退到普通的解释代码。

可以从这里了解更多关于 JIT 编译器的详细信息。

调试与跟踪日志

我们还能再做的更好一点吗?怎么才能看到 JIT 在做什么?让我们做两件事情。

首先,让我们添加一个 get_printable_location 函数,它将在调试跟踪日志时用到:

def get_location(pc, program, bracket_map):
    return "%s_%s_%s" % (
        program[:pc], program[pc], program[pc+1:]
    )
jitdriver = JitDriver(greens=['pc', 'program', 'bracket_map'], reds=['tape'],
                      get_printable_location=get_location)

这个函数的参数为那些 green 变量,并且返回一个字符串。在这里我们会打印出 BF 代码,并且将正在执行的指令用 ‘_‘ 包括起来。

下载 example4.py 并按与 example3.py 相同的方式生成解释器。

现在让我们打开跟踪日志来运行一个测试程序(test.b,将在一个循环内打印字母 ‘A’ 15 次)[译注 3]。

$ PYPYLOG=jit-log-opt:logfile ./example4-c test.b

现在再来看一下文件 ‘logfile’。这个文件阅读起来相当困难,这里是我对它最好的解释。

这个文件记录了我们的解释器所有执行过的跟踪过程,我们据此可以窥出有哪些代码是被编译成了机器代码。这些日志在查看还有哪些不必须的指令或空间可以优化时,会非常有用。

每个执行的跟踪都起始于类似如下这样一行:

[3c091099e7a4a7] {jit-log-opt-loop

结束于类似这样一行:

[3c091099eae17d jit-log-opt-loop}

再往下的一行将告诉你它所在的循环号,以及包括了多少个 ops。在我的情况下,第一个跟踪过程看起来如下所示:

[3c167c92b9118f] {jit-log-opt-loop
# Loop 0 : loop with 26 ops
[p0, p1, i2, i3]
debug_merge_point(‘+<[>[_>_+<-]>.[<+>-]<<-]++++++++++.’, 0)
debug_merge_point(‘+<[>[>_+_<-]>.[<+>-]<<-]++++++++++.’, 0)
i4 = getarrayitem_gc(p1, i2, descr=<SignedArrayDescr>)
i6 = int_add(i4, 1)
setarrayitem_gc(p1, i2, i6, descr=<SignedArrayDescr>)
debug_merge_point(‘+<[>[>+_<_-]>.[<+>-]<<-]++++++++++.’, 0)
debug_merge_point(‘+<[>[>+<_-_]>.[<+>-]<<-]++++++++++.’, 0)
i7 = getarrayitem_gc(p1, i3, descr=<SignedArrayDescr>)
i9 = int_sub(i7, 1)
setarrayitem_gc(p1, i3, i9, descr=<SignedArrayDescr>)
debug_merge_point(‘+<[>[>+<-_]_>.[<+>-]<<-]++++++++++.’, 0)
i10 = int_is_true(i9)
guard_true(i10, descr=<Guard2>) [p0]
i14 = call(ConstClass(ll_dict_lookup__dicttablePtr_Signed_Signed), ConstPtr(ptr12), 90, 90, descr=<SignedCallDescr>)
guard_no_exception(, descr=<Guard3>) [i14, p0]
i16 = int_and(i14, -9223372036854775808)
i17 = int_is_true(i16)
guard_false(i17, descr=<Guard4>) [i14, p0]
i19 = call(ConstClass(ll_get_value__dicttablePtr_Signed), ConstPtr(ptr12), i14, descr=<SignedCallDescr>)
guard_no_exception(, descr=<Guard5>) [i19, p0]
i21 = int_add(i19, 1)
i23 = int_lt(i21, 114)
guard_true(i23, descr=<Guard6>) [i21, p0]
guard_value(i21, 86, descr=<Guard7>) [i21, p0]
debug_merge_point(‘+<[>[_>_+<-]>.[<+>-]<<-]++++++++++.’, 0)
jump(p0, p1, i2, i3, descr=<Loop0>)
[3c167c92bc6a15] jit-log-opt-loop}

我将那些 debug_merge_point 行所包含的指令串去掉了一些,实在是太长了。

让我们看看它都做了些什么。这个跟踪过程有 4 个参数:2 个对象指针(p0 与 p1)以及 2 个整数(i2 与 i3)。看看我们添加的那些调试行(debug_merge_point),看起来它正在跟踪循环([>+<-])的执行。

它执行的第一个操作是在第四行所示的 ">",但是紧接着又执行了下一个操作。">" 操作没有指令,并且看起来它被完全优化掉了。这个循环总是在磁带的同一部分上进行操作,磁带指针对这个跟踪过程来说是不变的。因此一个明确的前进操作是不必须的。

第 5 行到第 8 行是针对 "+" 操作的指令。首先它获得由指针 p1 指向的数组里的索引为 i2 的元素(第 6 行),加 1 后将它存入 i6(第 7 行),然后再存回数组(第 8 行)。

第 9 行开始 "<" 操作,但它是另一个 no-op 操作。现在看起来传给这个跟踪过程的 i2 与 i3 似乎是已经计算出的这个循环使用到的两个磁带指针。同样可以推导出来的是 p1 是磁带数组,不过不太清楚 p0 指的是什么。

第 10 到 13 行执行的是 "-" 操作:获取数组元素值(第 11 行),减 1(第 12 行),并将该值存回数组(第 13 行)。

接下来在第 14 行是 "]" 操作。第 15 到 16 行检测 i9 是否是 true(non-zero)。看,i9 是我们刚刚执行减法操作并存回到数组的值,现在被用作检测循环条件,这正如我们希望的那样(回忆一下 "]" 的定义)。第 16 行是一个保护检测,如果条件不满足,执行将跳到另外某个地方,在这里将跳到名为 <Guard2> 的过程,并且传递一个参数:p0。

假设我们通过了这个保护,第 17 到 23 行是对 bracket_map 进行字典查找操作,找到我们应该跳向的程序计数器(pc)。我不太清楚这些指令是在做什么,不过看起来有两个外部调用,以及 3 个保护。这些看起来相当昂贵,特别是我们知道 bracket_map 永远也不会变化(而 PyPy 并不知道)。待会儿你将看到我们如何来优化它。

第 24 行是对新获取到的指令指针加 1。第 25,26 行确保它不会超过程序的长度。

此外,第 27 行保护 i21,也就是刚刚递增的指令指针为 86。这是因为它将要跳回到开始(第 29 行),而指令指针为 86 是前提条件。

最后,循环结束于第 28 行,因此 JIT 可以跳到循环体 <Loop0> 去处理该情况(第 29 行),也就是又一次到循环的开头。它传递的参数是(p0, p1, i2, i3)。

优化

之前提到过,每一个循环执行都会做一个字典查找操作,找出匹配的中括号,以准备跳转。这是极其低效的,因为跳转的目标从这次执行到下次是不变的。这些信息是固定的,应该也被编译成机器代码。

问题在于查找操作针对的类型是字典,并且 PyPy 将它看作是不透明的。它并不知道这个字典不会被修改,或每次查询都会返回相同的东西。

我们需要做的是对翻译过程提供另一个提示,告诉它字典查找只是一个 pure function,也就是说,它的输出只依赖于它的输入,并且相同的输入总是会返回相同的输出。

我们要做的是,将字典查找操作包进一个函数里,并且用一个 PyPy 提供的 decorator (pypy.rlib.jit.purefunctioin)来修饰该函数:

@purefunction
def get_matching_bracket(bracket_map, pc):
    return bracket_map[pc]

这个版本参见 example5.py

再次用相同的方法生成解释器,并观察运行速度。运行 mandel.b 现在只需 6 秒!(优化之前需 12 秒)

让我们看一下跟踪日志:

[3c29fad7b792b0] {jit-log-opt-loop
# Loop 0 : loop with 15 ops
[p0, p1, i2, i3]
debug_merge_point('+<[>[_>_+<-]>.[<+>-]<<-]++++++++++.', 0)
debug_merge_point('+<[>[>_+_<-]>.[<+>-]<<-]++++++++++.', 0)
i4 = getarrayitem_gc(p1, i2, descr=<SignedArrayDescr>)
i6 = int_add(i4, 1)
setarrayitem_gc(p1, i2, i6, descr=<SignedArrayDescr>)
debug_merge_point('+<[>[>+_<_-]>.[<+>-]<<-]++++++++++.', 0)
debug_merge_point('+<[>[>+<_-_]>.[<+>-]<<-]++++++++++.', 0)
i7 = getarrayitem_gc(p1, i3, descr=<SignedArrayDescr>)
i9 = int_sub(i7, 1)
setarrayitem_gc(p1, i3, i9, descr=<SignedArrayDescr>)
debug_merge_point('+<[>[>+<-_]_>.[<+>-]<<-]++++++++++.', 0)
i10 = int_is_true(i9)
guard_true(i10, descr=<Guard2>) [p0]
debug_merge_point('+<[>[_>_+<-]>.[<+>-]<<-]++++++++++.', 0)
jump(p0, p1, i2, i3, descr=<Loop0>)
[3c29fad7ba32ec] jit-log-opt-loop}

不错!每个循环处理只是加,减,两次数组元素加载和存储,以及一个对退出条件的保护。这就是了,这个代码不再需要任何程序计数器的操作。

我不是优化方面的专家,这个提示也是由 Armin Rigo 在 pypy-dev 邮件列表上建议的。Carl Friedrich 有一系列关于如何优化解释器的很好的阐述,非常有帮助。

最后

我希望这个教程能够展示给你们:PyPy 除了是一个快速的 Python 实现以外,还能做些什么。

对于那些希望了解更多关于这个过程是如何工作的同学,这里是我推荐的一些学术论文,它们对这个过程有更深入的讲解。特别是:Tracing the Meta-Level: PyPy's Tracing JIT Compiler。参见:http://readthedocs.org/docs/pypy/en/latest/extradoc.html

译注

【1】关于 green 变量与 red 变量,这个文档有进一步的解释,该文档解释 green 变量为 循环常量(loop constants),他们用来识别当前的循环;red 变量则是当前循环里用到的所有其它变量。

【2】在 Linux 下,PyPy 似乎需要 libffi.a(而不是 libffi.so)来生成带有 JIT 的解释器。在我的 Fedora 15 系统里,libffi-devel 包并不包含该静态库,需要手动编译 libffi 的源代码包。Ubuntu 11.04 不存在该问题。

【3】原文以及 bitbucket 上并没有给出 test.b 的源程序,下面是我根据跟踪日志里的调试语句,整理的一个 test.b 程序,运行它的结果与作者给出的日志内容基本是相同的,除了个别数字以外(不影响作者在这里的分析)。

++++++++[>++++++++>++++++++<<-]>>+<[>[>+<-]>.[<+>-]<<-]++++++++++.

参考

[译文] 使用 PyPy 编写解释器:Part 1

# 来源:开源小厨


在微博上关注: 新浪, 腾讯   投稿

最新招聘

更多>>

相关 [译文 pypy 解释器] 推荐:

[译文] 使用 PyPy 编写解释器:Part 2

- chuang - python.cn(jobs, news)
[译者前言]:本系列译文译自 PyPy Status Blog 刊登的 Writing an Interpreter with PyPy 系列文章,原文作者为 Andrew Brown,该系列文章的版权属于原文作者所有,在此向 Andrew Brown 以及 PyPy Status Blog 表示致谢.

编译器级加速器:Pypy使用 | Hom

- -
编译器级加速器:Pypy使用. PyPy是一个独立的解析器, 通过即时编译( JIT,Just-in-time)代码避免逐行解释执行来提升运行速度的(将编译过的行代码缓存起来,从而加快速度). 我们一般使用的Python一般是使用C实现的,为了和其余解析器区分一般又叫CPython.. 直接官网下载安装就好了 link.

解释器Interpreter

- - 企业架构 - ITeye博客
所谓解释器模式就是定义一个语言的文法,并建立一个解释器来解释该语言中的句子. 比如:taglib标签,正则表达式都是采用的解释器. 解释器不仅仅只定义一种语法语义,更可以使用一个抽象语法树定义一个语言实例.     AbstractExpression: 抽象表达式. 声明一个抽象的解释操作,该接口为抽象语法树中所有的节点共享.

Java8之使用新JS解释器Nashorn编译Lambda表达式

- - 并发编程网 - ifeve.com
原文链接  作者: Tal Weiss  CEO of  Takipi   译者:踏雁寻花,xbkaishui  校对:方腾飞. 在最近的一篇 文章中,我了解了一下Java8和Scala是如何实现 Lambda 表达式的.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Java8不仅对javac编辑器做了很大改进,它还加入了一个全新的项目—Nashorn.

译文 | A poor man's API

- - SegmentFault 最新的文章
作者:Nicolas Fränkel. 在 API 日渐流行的年代,越来越多的非技术人员也希望能从 API 的使用中获利,而创建一套成熟的 API 方案需要时间成本和金钱两方面的资源加持. 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考虑模型、设计、REST 原则等,而不仅仅是编写一行代码. 如何打造一个具有高性价比且能持续迭代的产品,成为越来越多技术团队的目标.

并发框架Disruptor译文

- - 酷壳 - CoolShell.cn
(感谢同事 方腾飞投递本文). Martin Fowler在自己网站上写了一篇LMAX架构的文章,在文章中他介绍了LMAX是一种新型零售金融交易平台,它能够以很低的延迟产生大量交易. 这个系统是建立在JVM平台上,其核心是一个业务逻辑处理器,它能够在一个线程里每秒处理6百万订单. 业务逻辑处理器完全是运行在内存中,使用事件源驱动方式.

Paul Graham:撼动硅谷的人(译文)

- puppyguy -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为《黑客与画家》写"译者序",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 "应该如何介绍Paul Graham,才能让中国读者了解,这是一个在美国互联网界如日中天的教父级人物. 正在发愁的时候,老天帮忙,让我看到了上个月《福布斯》杂志有一篇Paul Graham长篇专访,写得非常棒,是迄今最佳的关于他的介绍. 这么难得的材料,怎么能错过呢.

HTTPS的七个误解(译文)

- danbao -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开发网页的时候,往往需要观察HTTP通信. 我使用的工具主要有两个,在Firefox中是Firebug,在IE中是Fiddler. 但是,一直听别人说,付费软件HttpWatch是这方面最好的工具. 前几天,HttpWatch的官方网志刊登了一篇好文章,澄清了一些HTTPS协议容易产生误解的地方. 学习之后,我增长了不少网页加密通信的知识.

别为大公司拼命(译文)

- 勇 - 互联网的那点事
日期: 2010年8月26日. 经过漫长的拖延,《黑客与画家》一书总算接近尾声. 我估计,再过两三个星期,全书就能翻译完成. 今天,继续选登书中的精彩片段,都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言论. 作者:Paul Graham. 本文为 How to Make Wealth 的节选. 大公司最大的困扰,就是无法准确测量每个员工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