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仿

标签: 未分类 | 发表时间:2011-08-08 20:02 | 作者:malingcat Race forward!
出处:http://malingcat.blogbus.com/

 

 

上网找资料,搜到无穷无尽的“衍化版”蒙娜丽莎,大开眼界。

 

  开此风先河的是艺术家杜尚,他用铅笔给蒙娜丽莎加上了小胡子;另一位艺术先锋达利更是离谱,在摄影师哈尔斯曼的作品中,他的脸替换了蒙娜丽莎的脸,并且有“吹胡子瞪眼”的效果。再后来,各色各样的蒙娜丽莎蜂拥而出。简单一些的版本变换一下艺术风格,有素描版、水彩版、木刻版;还有塞尚版、梵高版、雷诺阿版、毕加索版、蒙克版、波拉克版,看起来多少还是件艺术作品。还有人给蒙娜丽莎闲着的双手找事干,于是有了端着酒杯的、拿着香烟的、抱着狗的,还有人表现了原画里没有表现的下半身,唔,原来她推着辆自行车呢。更有想象力的人为蒙娜丽莎隆了胸、换了金发、戴上太阳镜、穿了太空服,或者干脆剃了光头以和她的秃眉毛搭配,这就有点不尊重了。最为恶俗的是换脸游戏,不仅达利可以、莱温斯基和憨豆先生可以,而且人人都可以——外星人也可以。最恶搞的是动物版,为了体现众生平等,有蒙娜猪莎、蒙娜鸭莎、蒙娜狮莎、蒙娜狗莎和蒙娜蛙莎。在这个平等的年代,高高在上的经典被拉下神坛,大家都打算狎昵一下。和尚摸得,我阿Q就摸不得?

 

  从理论上讲,这种“糟改”、“演义”、“恶搞”都属于“戏仿(parody)”,本是一种艺术表现策略。在悠久的文艺传统中,通行的主要风格早已定型,阳光之下并无新“式”,有些艺术家自诩的“独创”,不过是欺世盗名,顺着艺术史摸上去,总能找到某一个既定程式或原型。于是,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家们聪明了许多,他们将“枯竭的形式”视为丰沛资源,把创作变成了一种基于资源配置之上的操作过程:抄就抄个光明磊落,组合就组合个花样翻新。在戏仿中,有炫技,有炫智,有游戏,还有凿通严肃与通俗之壁垒的企图。

 

  哲学家鲍德里亚说,“模拟”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文艺复兴至工业革命之间,依赖自然规律的“仿造”是不二法门,如果在当时谁想拥有“另一幅”蒙娜丽莎,只好派画师去拥有者家中老老实实临摹,那三十层颜料可是耗时耗工的。到了资本主义时期,依赖商品规律的“生产”大行其道,印刷机轰鸣着一会儿就能生产出数万张蒙娜丽莎,高清,原大,看得见每一个细小的裂纹,十美元一张。步入后现代的今天,依赖结构规律的“仿真”成了方便利器,蒙娜丽莎那个图像的基本结构没有变,仅仅变化细节,就足以造出千百个她,在互联网上疯传、再拷贝、再变化。

 

  对于这种到处都有蒙娜丽莎的现象,把经典奉为神明的人顿足捶胸:世风日下啊人心不古!其实呢,没事儿,原版的蒙娜丽莎还在卢浮宫的防弹玻璃后永恒微笑着,所有的戏仿之作都指向原来的她,来自她的又归于她,金刚不坏身一样,没事儿。

 

  大众文化的一个突出现象是,每一场山寨、每一回戏拟、每一次仿制和伪造,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向原版的殷殷致意。这道理就像少年期的调皮男生为了博得心仪的女生青睐,故意惹恼她、惹哭她、模仿她一样,只是这种深挚的情感表现得如此幼稚又如此曲折,而已。大同小异,大众文化中的明星与偶像们,即便被泼了污水、造了谣言、点了软肋、爆了强光、被滑稽模仿了无数次,依然可以东山再起。像芙蓉姐姐和罗玉凤那样的狠角色,更是熟谙此中的腾挪大法,负面关注也是关注不是?由爱才能生出恨来不是?爱之深恨之切不是?打是亲骂是爱不是?惟有痴情者最是白痴,哪怕他戴着批评者的面具,依然掩盖不住其铁杆粉丝的嘴脸。

 

 

 

收藏到:Del.icio.us

相关 [戏仿] 推荐:

戏仿

- Race forward! - 当作如是观
上网找资料,搜到无穷无尽的“衍化版”蒙娜丽莎,大开眼界.   开此风先河的是艺术家杜尚,他用铅笔给蒙娜丽莎加上了小胡子;另一位艺术先锋达利更是离谱,在摄影师哈尔斯曼的作品中,他的脸替换了蒙娜丽莎的脸,并且有“吹胡子瞪眼”的效果. 再后来,各色各样的蒙娜丽莎蜂拥而出. 简单一些的版本变换一下艺术风格,有素描版、水彩版、木刻版;还有塞尚版、梵高版、雷诺阿版、毕加索版、蒙克版、波拉克版,看起来多少还是件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