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工事:星形要塞

标签: 无法定义 建筑 | 发表时间:2011-07-26 13:36 | 作者:标点符 Sword
出处:http://www.biaodianfu.com

星形要塞(star fort)或「意大利式要塞」(trace-italienne),是火炮开始主导战场后的黑火药时代所发展出的一种城塞形式,首见于十五世纪的义大利。中古时代的环形要塞,在遭遇能直接射击其直立城墙的炮火时,已被证明是极其脆弱的。相形之下,星形要塞以平坦的建筑,搭配多个能相互掩护的三角形棱堡以及壕沟。再增置其他如半月堡(ravelin)、角堡(hornwork)、皇冠堡(crownwork),及附属堡垒,形成一个复杂但均衡的建筑。

一整套防御工事:棱堡、半月堡、角堡

在十五十六世纪之交,星形要塞因为法军入侵意大利半岛而得以更进一步发展。法军配备能轻易击毁中古堡垒的先进火炮。为了抵挡新式火炮的威力,城墙变得低矮厚实。城墙需要多种建材,通常是砖块与泥土,因为砖墙在遭受炮击时不如石墙那般严重。另一个重要的新设计,是作为新式要塞特征的棱堡(bastion)。为增强要塞的防御,必须有来自多个角度的掩护火力。这个结果就导致了星形要塞的出现,这些设计即被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o, 1475年-1564年)用来加强佛罗伦斯(Florence)的防御工事。

稜堡

这种设计在1530至1540年代传布至全意大利,并在此后三百年为全欧各国广泛采用。也因此欧洲各国大力招募意大利工程师前去协助建造新式要塞。十七世纪下半的建筑师柯霍恩(Menno van Coehoorn,1641年-1704年)与路易十四的工程师沃邦(Sébastien Le Prestre de Vauban,1633年-1707年),被公认将星形要塞的发展带向极致。星形要塞也成为文艺复兴时代理想城市的图像。十九世纪后,由于榴弹(explosive shell)的发展,才再度改变了防御工事的性质。

起源

中古的城堡通常建于山上,以防御敌人射来的弓箭,同时地势愈高,己方所射的弓箭能飞得更远。敌军就得用冲车撞开城门,或利用云梯爬上城墙,击退守军。对于攻方而言,自然这些堡垒是相当不易攻克的。因此,城堡自然在战争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愛丁堡城即是典型的中古山城

当十五世纪攻城炮取得战略的一席地位后,工程师则是设法使城墙与具有斜堤的壕沟相配合,使敌人无法进行威力强大的直接射击,并使城墙略微高于能抵销炮火威力的斜堤。倘若条件许可,如在马尔他(Malta)的马诺要塞(Fort Manoel),外壕以开凿天然岩盘而成,而城墙亦属天然岩盘。当城墙愈低,则愈容易受攻击。另一问题则是以往流行的圆形塔楼,相对来说会遮蔽守军火力,造成死角,毕竟由对面城墙直射的火力是不会绕着弧形的墙的。为避免圆形或方形塔楼会产生的问题,因此出现了令攻方士兵无所掩蔽的铲形塔楼。攻方一旦沿壕沟或城墙进入守方精心设计的「死地」时,由于攻方面对守军的火炮无所掩蔽,则守军炮火必将对攻方造成重大打击。

死地在马尔他,开凿岩盘建成的马诺要塞

而一个更深层且更微妙的改变是守方由被动化为主动。矮墙容易突破,而一旦攻方占领壕沟外的斜堤并在此放列火炮时,原先用来抵挡直射炮火的斜堤便会因而失去作用。因此要塞的形制必须能将侧击火力发挥到最大,杀伤任何逼近墙角的敌军。星形要塞的每一角掩蔽放列在此的火炮。这些火炮直射相邻炮台的边缘,单一炮台是受两侧火力掩护的。复杂形制要塞的发展,使炮位形成交叉火网。前方的炮台控制能保护城墙及形制复杂的土坡。守军火炮不仅是用来应付强攻也可对付敌军火炮,使他们无法逼近要塞,以免朝脆弱的城墙行直接射击。守城的关键也因而变成围绕要塞外缘的壕沟。这是既隐蔽又隐密的路径。守军可相对安全地移动到壕沟的掩蔽处,并发动积极的反击手段以控制斜堤,斜坡置于壕沟外侧,借着建造防御工事来拒退敌人接近斜堤或可直射城墙的火力点,并以反地道战反击并瓦解对方试图接近城墙的地道战术。

城墙、壕沟、斜堤的剖面图

与中古堡垒相比,要塞变得低矮,同时占地更广,更具备防御纵深,攻方为了能将火炮施加到内层的守军,则必须先克服层层的防御。守军火炮的炮位严密地防守,可不受外围的炮轰,但对城内则敞开,这不仅减少了攻方突破的可能性,也大大消除守军火炮所产生的大量硝烟。只要攻方配备的是加农炮(cannon),这种形制的要塞就能有效防御,所受损害大多也只是实心弹(solid shot)直接射击造成的。而虽有黑火药制成的低爆弹(low explosives)可用,但对这种要塞的破坏极微。臼炮(mortar)与高爆弹(high explosive)的发展,大大增强榴弹(explosive shell)的破坏力,而曲射(plunging fire)更使得这种要塞的几何型式变得不合时宜。战争因此再度变得更强调机动。然而也过了许多年才扬弃旧的筑城思维。

建造

由于建筑星形要塞所费不赀,故常与旧的防御工事权且凑合。中古时代外侧的幕墙(curtain)被拆毁,同时在外围掘深沟,挖出的土方堆在墙边用以加固城墙。这种建筑通常会有能抵挡炮击的砖墙,但许多为了省钱而略去此道工序,而以更多的泥土替代。而降低的中古圆塔则以泥土加固,也不失为一种权宜办法。

为有效妨碍正面进攻或是地道挖掘,加宽并加深城墙的外壕常是必要的。自1520年开始,筑城工程师即在护城河外筑起大而平缓的土堤,称为斜堤(glacis),这使城墙完全掩蔽于平射炮火之外。斜堤的好处是阻绝了敌人水平射击的能力。斜度愈大,阻挡的力量也就愈低。

一个耗费巨资改建城池的例子就是西亚那城(Siena),为了改建城墙而在1544年破产。义大利式要塞头一个重要例子则是教廷的西维塔维洽港(Port Civitavecchia)的米开朗基罗要塞(Michelangelo’s fort),原有的城墙削低加厚,因为石墙容易被炮击而粉碎。

著名例子

证明义大利是要塞真正有效的第一场大仗是1500年抵抗佛罗伦斯与法国联军的比萨(Pisa)保卫战,在法军加农炮轰击下,原有的中古堡垒被击碎,比萨人在受威胁的防区建了一道朝东的土墙,这道朝东倾斜的土墙可以防御攀登,也比被取代掉的幕墙更能抵御炮火。

第二场围攻是1509年的帕图亚(Padua),一个叫弗拉乔康多(Fra Giocondo)的修士工程师,信赖威尼斯的城市防御,拆除了该成的中古城墙,并以宽沟围绕该城,使之能藉由设置在壕沟的炮眼所发出的侧击火力来歼灭敌人。可知(法军)的炮火对低矮的土墙影响甚微,法军与盟友发动了几次血腥但无决定性的进攻后撤围而去。

影响

根据杰弗瑞帕克(Geoffrey Parker)的〈军事革命,1560年-1660年:一个迷思〉(The Military Revolution 1560-1660: A Myth?)一文,近代初期的欧洲出现义大利式要塞,以及(衍生出)夺取这种要塞的难处,导致了军事战略的全般转变。帕克认为战争成了一连串冗长的围攻,而在义大利式要塞存在的地带,会战变得极不适当。帕克最后论及「军略地理」(military geography),换言之,意大利式要塞在特定地点的有无,塑造了近代早期的军事战略。这全然取代了麦克罗伯(Michael Roberts)1955年于贝尔法斯特(Belfast)的皇后大学(Queen University)就职演说中提出军事革命的最初理论。

参考链接:http://en.wikipedia.org/wiki/Star_fort

Related posts:

  1. 《连线》杂志:Web已死 Internet永生
  2. 百度对博客系统的收录情况
  3. 纯真IP数据库格式读取方法(JAVA/PHP/Python)

相关 [防御工事 星形要塞] 推荐:

防御工事:星形要塞

- Sword - 标点符
星形要塞(star fort)或「意大利式要塞」(trace-italienne),是火炮开始主导战场后的黑火药时代所发展出的一种城塞形式,首见于十五世纪的义大利. 中古时代的环形要塞,在遭遇能直接射击其直立城墙的炮火时,已被证明是极其脆弱的. 相形之下,星形要塞以平坦的建筑,搭配多个能相互掩护的三角形棱堡以及壕沟.

继续打造Android防御工事:Google从IBM手中购得1023项专利

- chairlie - 36氪
为了加强应对智能手机专利诉讼的防御能力,Google从又从IBM手中买下1023项专利. 根据美国专利商标局的交易记录显示,Google于8月17日获得这批专利. 彭博新闻称Google已经确认了此次专利交易,但是拒绝透露专利细节和财务条款. Google一直在建立一个专利池,并称目的是对抗苹果、微软等公司针对Android发起的“有组织的敌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