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误解很深,旅鼠压力很大
旅鼠属有四个物种常年居住在北极圈内:北美棕旅鼠Lemmus trimucronatus),西伯利亚旅鼠(L. sibiricus),弗兰格尔岛旅鼠(L. portenkoi),以及最著名的挪威旅鼠(L. lemmus)。这类个头只有7到15厘米的毛乎乎、圆滚滚的小家伙,大约是被人误解最多的动物吧。它们被人看作是从天而降的,被人看作是会集体跳海自杀的,被人看作“上帝的宠物鼠”,透露着上帝创造生命的某些真理……
“天鼠”
居住在西伯利亚的雅皮克人认为旅鼠是来自天空的动物,而斯堪的纳维亚的农民则直接称旅鼠为“天鼠”。因为它们经常会在北极地区的荒野中突然大量出现,然后又突然神秘消失。雅克皮人认为这些小毛球会随着风暴的从天上掉下来,直到春草开始生长时死亡。
16世纪丹麦博物学家Ole Worm首次发表了挪威旅鼠的解剖结果,证实了它们和其它啮齿动物——也就是耗子——是相似的。可是这位博物学家仍然相信旅鼠从天而降,只不过是被风从别处刮来的而非天上自然发生的。
【挪威旅鼠就是普通的啮齿目动物嘛,只不过身材稍稍圆了点而已……】
人们对旅鼠的神秘感来源于旅鼠的大幅种群波动。尤其是挪威旅鼠,它们有明显的3-4年的种群消长周期。尽管生活在北极圈附近,挪威旅鼠却异常活跃,从不冬眠。冬天它们刨开雪地,依靠草根或预先储备的食物度过。挪威旅鼠繁殖非常快,出生后不到一个月就达到性成熟,比大多数耗子还厉害,因此当食物丰富、冬天短暂时,它们的种群会爆发式地增长。
如今的生态学家们都还不能建立完备的预测挪威旅鼠种群数量的模型,更不用说过去的当地人看到一大群旅鼠在短时间内突然冒出时,该感到多么的错愕了吧。不过,对于依赖旅鼠为生的北极狐、雪鸮等捕食者,突然出现的大群旅鼠,的确是天赐的礼物。甚至生活在北极的驯鹿,在极端条件下也可以吃旅鼠。捕食者也是造成旅鼠种群变动的一大原因。
“集体赴死”
一个纠结的设定是,这种常会发生混乱式种群波动的小动物,居然是爱好独处的。这造成旅鼠们不能忍受鼠满为患的居住条件。传言中,旅鼠们“为了保证物种延续、控制种群大小,有组织地集群跳海”,这被解读为各种关于生死的超脱与感悟。而没人能证实旅鼠是否真的组织过这样的集体行动,它们也许更愿意相互厮杀而不是自杀。最重要的是,跳海是没有用的,旅鼠会游泳……
【设计台词:和别人挤一个洞最讨厌了!最讨厌了!】
【旅鼠会游泳,有图有真相。】
在种群爆发时,不能挑战原有栖息地的霸主们的旅鼠们被迫流离失所,于是它们慌乱地四处寻找新的栖息地。与其说这是有组织的迁徙,不如说这是集体大混乱,放在人类社会,这就是可以发生踩踏事件的情形……
由于旅鼠跋涉的路途中常要穿过宽阔的水面,著名的“集体赴死”场面就出现了。事实上,足够强壮的旅鼠游到了对岸,有的最终找到了新的家园,而总有些不够强壮的倒霉蛋,在游泳的过程中耗尽了体力,因此溺死、冻死。
迪士尼,谣言煽动机?
迪士尼工作室在1955年将旅鼠在挪威跳海自杀的场面做成了卡通,放入了史高治叔叔的冒险系列漫画中。史高治叔叔是谁?他是唐老鸭的舅舅,世界上最富有的鸭子Uncle Scrooge,又叫麦老鸭、史高治•老鸭、或守财奴麦克。就这样,“旅鼠自杀”以艺术的形象走进了大众视野,开始被包装为误导多数人的文化产品。
【迪士尼1955年的史高治叔叔冒险系列漫画:怀念家人的旅鼠(The Lemming with the Locket)。】
3年后,迪士尼拍摄的纪录片《白色荒野》(White Wilderness)上映,这部展现旅鼠跳海自杀的纪录片颇受欢迎,后来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不过,即使是迪士尼的奥斯卡获奖影片也难逃方舟子老师的眼睛,他在一篇打假文中写道:“……片中的场面是伪造出来的,那部影片是在加拿大的阿尔伯达省拍摄的,那个地区并不产旅鼠。摄影组到北极地区向因纽特小孩买了几十只旅鼠,让它们在一个覆盖着雪的转盘上奔跑,从各个角度拍摄,剪辑后就出现了成千上万只旅鼠大迁移的情景。之后,摄影组把这些旅鼠带到悬崖上,希望拍摄它们跳到悬崖下的海中淹死的场面。不料旅鼠却不愿往下跳,在等了两天之后,不耐烦的摄影组把这些旅鼠赶下了悬崖,人为制造了跳海自杀。”[1]
看来,为了商业和传播价值,包装和炒作一些不实传闻的做法早已有之…… 好吧,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自然控的网友也用商业的方法来纠正这些误解了:
【图片转自红色皇后的自然控小组帖子,感谢红色皇后的给力原创!】
话说,“爱吱吱”太有爱了!什么时候能亲见一只这样的小动物呢……
[1] | 方舟子:旅鼠集体跳海自杀是一个美丽的谎言(《北京科技报》) |
图片来源: | Rolf A. lms / ecosystem-finnmark.uit.no;ecosociosystemes.fr;Solvin Zankl / photoshelter.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