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连线杂志主编Chris Anderson的《Web已死,Internet永生》这篇文章着实引发了很多大虾的思考,有很多人站在了对立面,并不支持Chris的“论调”。
我看完后倒是没有那么强烈的反应,毕竟,媒体习惯“标题党”,喜欢用极端的言论吸引眼球,我想在接下来的5到10年里,Chris Anderson也不会抛弃他认为已经死掉的Web(浏览器),100%拥抱Apps...
其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篇文章最大的价值在于引发了读者的思考,这这里的读者有着千百样的不通背景,所以首先要搞明白,Chris Anderson所指的Web是什么,Internet又是什么?
根据我对全文阅读后的理解,其实Chris Anderson所指的Web应该是泛指通过“浏览器”来交互的互联网内容和应用;而Internet则是我们广义上理解的那个英特网!
为什么Chris会说“Web已死”呢?因为他是标题党,毕竟在他的文章中,你可以看出,他的本意是“用浏览器浏览Web页面”这件事情正在成为过去时,而且还在继续呢,并不是已经过去!
为什么说“正在成为过去时呢”,因为随着移动终端和无线宽带网的迅速普及,人们越来越依赖于手机上的客户端应用,而非直接用手机浏览器输入网址(毕竟不太方便);现在智能手机应用种类五花八门,涵盖了你能想到的所有领域,在每一个细分的用户需求下,都有一个完美的手机应用等待你的点击,你不需要输入什么,只需要点击、点击、再点击;抚摸、抚摸、再抚摸。。。在iPhone的引领下,手机交互的友好性突飞猛进,大家已经习惯了点、摸、摇、晃、捏、划甚至说。。。等等一系列革命性的交互体验,再也不想通过手机上微小的虚拟键盘输入文字啦,而目前,浏览器接入的Web页面体验还是传承了PC+鼠标时代的逻辑,及其不友好,所以Apps的体验极大地胜出!
表面看来,Chris说的正在进行时非常正确,不过仔细分析一下Web的前世今生来世,其实不必如此极端!
我不止一次在圈内呼吁大家认真对待HTML5的发展趋势,尽快做好准备,拥抱HTML5,因为这个得到了Apple、Google等巨头支持的Web标准,可以让浏览器浏览网页的体验趋同与Apps,而且开发者的开发成本(时间和精力)也会革命性地降低,可谓是业界一大快事!
其实,不远的未来,我们已经分不清哪个应用是浏览器接入(解析)的,哪个应用是Native语言开发的,因为今天我iPad设置的几个Web页面桌面Icon点击打开后,根本看不到浏览器的影子。。。
哪个时候,说“Web已死”也不合适,说“Web永生”也不妥,其实没有必要钻牛角尖,争执这个概念没意义!
有意义的是什么呢?
有意义的是:
1、五年后,全部的WEB浏览器(手机,电脑等)会支持HTML5
2、绝大多数的网站会采用HTML5编写,用户体验可以跨平台传承
3、移动终端联网超过PC联网,交互设计的主导由PC过度到移动终端,由鼠标过度到指尖
4、通用的搜索引擎功效被弱化,人们用不同的Apps/网站实现不通的联网需求
5、程序员们慢慢从跨平台开发和移植的噩梦中醒来,拥抱Web的重生,拥抱下移动互联网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