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的一個週末,我頂著酷熱異常的夏日,第二次來到七股鹽場。
以高大的鹽山聞名,也是台灣最後一個停止曬鹽作業的七股鹽場,如今已經轉型成一個產業歷史遊樂區。這天,原本就佈滿假日遊客的鹽場,更有著一股莫名的節慶氣氛。因為一場名為「2011七股鹽雕藝術季」的系列活動,正在此舉辦。
儘管如此,我卻到得早些了。雖然鹽場園區已經開放營業,而且在藝術季的活動期間並不收取入場費用,但到得太早的我,除了吃著久違的臺鹽鹹冰棒以外,就決定在空曠的場區四處漫步,尋找一些可能被全家出遊、興高采烈的遊客們不小心忽略的,有趣的小角落。
在鹽山腳下,有一棟顯然從鹽場還在運作曬鹽的年代,就已經存在的半露天庫房。跟被重新裝潢上漆、用作臺鹽展售販賣物的主建築,以及用以作為展覽空間的倉庫比起來,這個不起眼的庫房顯然不是鹽場觀光的焦點;只有在門口處拴著兩匹迷你馬,提供給遊客騎乘(當然有馬師在旁牽引)和拍攝紀念照的服務。然而我卻在庫房裡見到了過去只在鐵道書藉或同好網站上看過,卻一直無緣得見實品的珍貴寶物:鹽鐵的火車頭與巡道車。
雖然很可惜的,這些靜態保存的車輛狀況並不算太好,但和許多被賣進廢鐵堆的同伴比較起來,是幸運多了。看得出來車輛都被重新塗裝過,顏色都鮮豔地不太自然;當我看見七股鹽場裡給小朋友乘坐的遊樂場「火車」時,我就一直在想,既然鹽場佔地這麼廣大,周遭的鹽業景點彼此距離也不算近,若是能夠試著小規模地修復這些車廂、車頭,舖設短距離的線路連結各個鹽業景點,比起現在遊客不是得頂著大太陽走路,就是自己開車來來去去,不也是個更能將鹽業鐵道這個台灣製鹽產業史上重要的一部分有生命地保存下去的方法嗎?
在這一番對現狀不太有幫助的思索之後,我又回到了鹽雕藝術季的現場裡。時間到了,許多參加鹽雕競賽的參賽者,也陸續進入主辦單位準備的製作區,開始忙碌地,拿著各種切削與雕刻工具,在僅有一層帳篷遮蔽的桌上努力地將設計圖上的圖樣,化作立體的鹽雕。
雖然我自信對於二次元世界的造詣在正常人水準之上,但是「雕刻」卻又是另一個我無法插足的領域;因此當看到參賽者逐漸按照預先繪製的設計圖,一步步將它「實現」在每個30公分見方的鹽磚裡的時候,確實感到相當神奇:那看起來不像是從外部「雕刻」出一件作品,而比較接近於「把原本就存在其中的作品,像考古學家一樣努力地發掘出來」。至少在缺乏一切必要的立體工作技術的我眼中,看來像是如此。
每個人的製作目標,大體上都不相同。有非常具象的魚類,身上的每一道鱗片起伏都用心地上下打磨、雕刻出來。也有純粹展示雕刻技術般的抽象雕塑,雖然很難形容那到底是什麼,但又不得不佩服那樣的造型,居然能用細微的一粒粒鹽晶組成的鹽磚去呈現。說也奇怪,我們每天都在吃鹽、用鹽,但對於這一種礦物的認識,以及它所蘊含的可能性,卻又少得這麼可憐。鹽不僅只是一種調味料,它本身在成為調味料以前,就已經以礦物的身分存在地球上億萬年之久。我們如今看得到、摸得到的,事實上只不過是它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而已。
就在參賽者們戴著護目鏡、口罩,揮汗如雨地拿著銼刀、打磨工具辛苦地趕在時間到之前盡可能地完成參賽作品的時候,鹽雕藝術季當中屬於其他領域的節目,也都正在開始。這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佳里國小的樂團演出。音樂--就像雕刻一樣--同樣也是我無緣發揮的藝文領域之一。他/她們穿著校服來到七股鹽場,當他們坐在觀眾席裡談笑打鬧的時候,看起來就和任何地方的小孩一樣天真無邪,但當他們一個個手拿樂器,走上舞台就位的時候,每個人看著眼前的樂譜,卻都流露出一股難以言喻的嚴肅氣質。他們的音樂與專注的表演,毫不意外地贏得在場觀眾的掌聲和喝采。
許多遊客在表演節目的空檔,也爬上舞台,和背後的活動布條合影留念。此外,就是踏著粗糙的鹽梯,緩緩的爬上鹽山頂端,吹著帶有鹹味的海風,舉目環望看起來幾乎沒有起伏,所有方向都一望無盡的鹽場風景。最要興高采烈的,莫過於一個個活潑好動的小孩子們了;他們好像不知疲倦地在鹽山比較平緩的斜面上下攀爬,一個滑下來了,就又有另一個爬上去,如果不是一旁的父母出聲提醒他們,可能他們就會一直這樣上上下下到夕陽西下也說不定。
鹽山本身,可以說就是七股鹽場的代表性地景。方圓數公里之內,除了遠方同樣摹仿鹽山形狀與意象,蓋成白色金字塔形狀的台灣鹽博物館以外,完全不存在比它更高、更龐大的人造構造物。雖然在想像中,大量的鹽所堆積起來的鹽山,該是像普通工地裡堆起的砂山那樣,龐大但鬆垮,一腳踩下應該還會陷沒;但是實際上,七股鹽山卻是超乎想像地堅硬。經過這麼多年來的風吹、日曬和雨淋,還有無數遊客的腳步踩踏之後,七股鹽山已經成為實際意義上的「山」了;而這由無數個粗鹽鹽晶所堆積構成的鹽山表面,有許多裸露在外的地方,已經變成了淺灰色。因此之故,遠遠望去,看起來竟有幾分像是水泥構成的巨大建築物的一部分。只有鹽梯上來來往往的遊客身影,才能夠作為比例尺,對照出鹽山山體的巨大與規模。
因為被八月份台南海邊的陽光,曬得有些頭昏腦脹,我便直覺地往一個開放展示的巨大倉庫建物走去。當我進入其中時,我看見的是跟剛剛在帳篷下那些充滿動態的,製作中的鹽雕不大相同的鹽雕作品展示。這些雕刻物,若是放在美術館或博物館裡,打上鹵素燈來加以展示的話,也是一點都不會遜色於任何其他類型的藝術品的。事實上,其中有好些作品,我過去也曾在其他地方,例如高速公路休息站之類的地方看過,想是平常就有巡迴展出吧。只是跟在那些地方,零星看到的鹽雕作品比起來,當這些東西全部集中在一處時,卻又有著新的震撼力,是個別放置在休息站裡的作品所不及的。例如十二生肖獸頭鹽雕,就是這種「全部擺在一起才真壯觀」的系列作品典型。和剛剛看見的製作中的鹽雕不同,這十二個獸頭鹽雕,表面都經過某種處理;雖然我並不了解其中技術性的細節,但是那加工到像珍珠一樣光滑的表面質感,讓人幾乎認不出這些雕塑竟然是使用鹽所製成的。
除了逼真的十二生肖獸頭以外,還有摹仿故宮經典藏品的「鹽雕翠玉白菜」、熟悉台灣民俗風情的朋友一定不可能錯認的「鹽雕觀音大士像」和質感不輸石材雕刻的「鹽雕風獅爺」。和一般博物館展示品相當不同的是,這些作品都是有著標價,可供出售的;當然這些精巧藝術品的價格也十分不斐,對我等平凡小市民來說很僥倖的是,其中的許多精緻作品,都有各種縮小版本的成品出售。這些「鹽模型」的精緻程度與全尺寸作品相去不遠,價格卻是平易近人許多。
鹽雕藝術季的主辦單位,除了這類的靜態展示,以及密集緊湊的鹽雕創作賽之外,在整整兩天的活動過程中,也規劃了各種各樣的節目與活動。尤其活動第一天正值七夕情人節,因此除了身穿情侶裝的夫妻檔與情侶,有機會免費參觀數百公尺外的台灣鹽博物館之外,甚至還舉辦了「百位愛侶登鹽山長吻百秒」的應景活動。只是這麼高調的閃光行為,實在不是我與內人得意的項目(對,跟在網路上的情況不一樣。),只得把甜甜蜜蜜閃瞎路人的權利,紳士地讓給其他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