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北欧游记(9)吃的
在北欧五个多星期,什么都好,最难熬的是吃的,每天面对黄油奶酪面包饼干酸奶,郁闷死了。一般对中国人而言,尤其是那些挑嘴的,连续两周吃西餐已经是挑战了,三周就到极限。好些朋友都说出去最多三周就要回来。记得第一次去瑞典,连续吃了一周的硬面包之后,早晨起来咬肌酸疼得不行。
中国人出去还有个习惯,带一瓶老干妈,和一些咸菜,如果出去时间长一点,会带些豆瓣酱之类的调料好自己做菜。还有些人不适应喝冷水,会整天泡着茶,在街头或博物馆老远看到捧着个暖水壶的,一定是中国人。
在安娜家,瑞典传统夏季餐:咸鱼、土豆、鸭蛋、水果,硬面包(就是最上头那个,他们叫硬面包而不是饼干,因为不是甜的)
在伊达家的早餐,几乎每家都是这些:酸奶、面包、黄油、奶酪、果酱、鱼子酱、饼干和几片蔬菜。
WY在安娜家做了一顿中餐,咱俩花了两个多小时折腾出来,才够八九个人吃。而其他人准备西餐貌似时间更短,一般一个小时以内就搞定了,不像中餐需要复杂的前期准备,而且西餐大多是即食食品。
皮特鲁斯家的汉娜做的苹果派丸子,比那种一锅平板的苹果派看上去更调动胃口。
杨瀚松最拿手的是泰国菜,在北欧能吃到酸辣的亚洲菜,相当满足了。
玛丽亚家约瑟夫做的突尼斯菜,米饭上盖着一些蔬菜和肉,有点像盖饭,配有一些中国菜市场上很容易看到的那种辣椒酱。对了,配套的也是突尼斯餐具。
约瑟夫的“巧克力火锅”,蜡烛和巧克力中间隔着一点水,巧克力融化后沾水果吃。
最意外的是,安德士在斯德哥尔摩市中心请我们吃了一顿“中国火锅”!我们像外国人一样学着吃火锅,全程体验下来,我叫它文化火锅。老板娘是江浙一带的,知道我们来自四川,特地嘱咐厨师给我们最辣的锅底,后来她来问我们怎么样,WY说,我们在中国也常常吃清汤火锅滴。老板娘十分无语。吃火锅主要是吃气氛和味道,一群人在一口锅里捞来捞去,天南地北海阔天空你家长我家短地聊,而在这里,一个或两个人一个锅底,自己点自己要吃的,每个人一张单子,群居式生活方式在此遭遇了最无趣最体面的个人主义表演。一碟肉80克朗(人民币也差不多80元),一小碟豆腐40元,一小碟蔬菜也40元,这些价格是国内的整整十倍,锅底270元的样子。我们4个人要了2个锅底,胆战心惊地像吃糕点一样吃着,可最后还是吃了一千多。这是我这辈子吃到的最谨慎最昂贵也最真诚的火锅。隆重感谢我们可爱的安德士同志!!!
一起吃火锅的还有瑞典汉学家杨富雷先生。对于一个熟悉中国语境和跨文化交流的学者,也许他更明白这种“文化火锅”的处境,他调侃说在中国喝的咖啡是“三位一体”咖啡(咖啡、牛奶和糖),没有牛奶和糖,中国人会认为那是中药。其实从饮食在异文化环境里普遍的本色化处理,那种我们看来不土不洋的混杂的味道,却正是一种巧妙的自处之道。
当然,无论如何,我们的胃是在这片土地上滋养成今天这个样子的。我们的胃证明了我们在肉身上的确难以逃脱民族主义。还是回来吃的火锅踏实、热闹、满足!感谢小蓉的盛情款待!
五个多星期没见恩子信子,她们在电话里哭啊哭啊,做父母的那个纠结,这下她们高兴了。
相关文章:
- 2011/07/24 -- 2011北欧游记(2):开放社会 (0)
- 2011/07/22 -- 2011北欧游记(1):玛瑞安娜伦德 (0)
- 2011/08/21 -- 2011北欧游记(8)完美的艺术 (0)
- 2011/08/15 -- 2011北欧游记(7)奥斯陆 (0)
- 2011/08/07 -- 2011北欧游记(6)造访隆德 (0)
© luofei for 撒把盐, 2011. | 本文固定链接 |
评论本文 |
Post tags: 北欧, 北欧游记, 民族主义, 火锅, 饮食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http://blog.luofei.org/archives/3347
我的网络:Google reader(网摘) | 新浪微博 | 豆瓣 | twitter |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