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活四“面”楚歌——姐Hold不住伤不起啊!
今天别动队迎接新队员。要不是见过真人,我是没法把后台上Polartigerbear这个有气势的名字和一个女孩子联系起来的。Polar同学一出手就点评了国内两大刊物:三联生活和新周刊。她的阅读和写作方式都很有趣,相信会对这两家刊物供职的同学有所刺激。
以往别动队关注国外刊物多,我一直觉得新闻人需要开眼界,所以试图从外刊吸取营养传播新知,但我发现,少数的几次点评国内刊物引发的争论同样有趣,反倒更能促进国内媒体建设。于是别动队以后会试着努力多关注国内报刊,如有得罪,还望海涵。今天就跟着Polar同学看三联和新周刊吧。(以上是韩巍的胡言乱语)
——这是正文分割线——
姐看的杂志的确有点不那么fashion,但是这种场面姐要hold住,所以在三联和新周刊之外,姐狐假虎威地贴上大牌的The Economist.
现代社会对我们这代人的要求就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果说知晓“健康饮食”已经是现代人最该学习的生存技能,那关注“育儿”就是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偏偏时下全球经济是整一片愁云惨雾,搞的Economist都悲观地把经济形势描绘成“生死攸关”。关于钱的焦虑就像流感病毒一样席卷每个有生活压力的人。介于姐姐我没家世没存款,只得承认新周刊这期“低成本指南”的选题实在是“秒杀”了姐的钱包。四本杂志就这么因为它们的封面而凑到姐的手里,可见姐的内心对现状真的很是焦虑,亟待找到个出口。
毫无疑问,中文杂志们准确地把握了当今社会读者们的心态和需求,一眼瞟到这些个关乎“国计民生”的封面标题,即便是都过刊,姐照买不误。在跑遍韬奋书店,商务印书馆,还有各樽街头报亭都购买未果的情况下,姐依然不屈不挠最终在Amazon上给翻出来了,因为姐天真地企盼着能从这些国内顶尖刊物中取到“真经”:或许,姐能找出最省钱的“生活指南”,然后用抠下来的碎银子满足一点儿关于小女人衣橱的私欲;或许,姐能在“回到厨房”里找到绿色健康又经济的食谱;亦或许,姐会在“育儿焦虑症”的专题里悟出一番科学“教导”,为这个还遥不可及的“人生工程”提早准备一点儿“真知灼见”。
然而,姐失策了。
纵观三本中文刊,《新周刊》所谓的省钱招数基本可归为陈词滥调,他们的条条框框充其量只属于从网络上搜刮来的口水总结。而《三联》的“厨房生活”呢?姐差点没吐血:“美食博客明星”、“大学教授”、“美籍海归”、“IT工程师”,都是成功“精英”中的“战斗鹰”啊!再来看菜谱:海鲜意面,牛排配蔬菜,香煎银鳕鱼,蒜蓉粉丝蒸扇贝,甜点是蛋挞和芒果布丁……杂志在热心帮姐深化对中产生活认识的同时,也简洁地嘲讽了姐对于“健康餐饮”的白日梦。再就是“育儿经”:它总算罗列出一堆年轻父母关于育儿资源争夺的“焦虑”,可惜也总是在洋洋洒洒倾吐后就马不停蹄为文章画上圆满的句号,没有释压,没有解惑,甚至都没有对目前这种普遍的焦虑现象做一小段诚恳的分析。以至于姐真的不能原谅这些文章背后的“暗示”:难不成“吃喝”和“后代”都是奢望?不就是少了点钞票嘛,这杂志怎么越读还越让穷人“理屈词穷”了……
所以当姐最终放下中文转去“The Economist”,看到这期冷峻的封面时,姐反而找到了慰藉,还是人家更实际,平铺直述着我们这辈人所撞上的可怜的“真谛”:经济不济,工资不涨,机会不多,还有事可做能养活自己的同志们应该感恩!介于目前的经济形势,凡此种种人生奢望还是先收敛一点,实际一点,工作嘛,只能再勤奋一点,生活上再对自己狠一点!
姐知道自己有那么点儿好高骛远,总是过早去“执念”那些关乎厨房、育儿的生活梦想。但姐还是时刻巴望着经济大环境能好一点,当今社会的财富分配能公平一点。至少,封面故事可以写得再深刻一点,这样我们每个星期还能照旧抚摸着轻盈的纸张,闻着油墨香,心底再升腾出多一些奋斗的动力和对未来的乐观。姐不至于败不起每个月的杂志费,只是姐脆弱的心伤不起。
别动队觉得您会喜欢: | ||||
哪天让我们读读《三联生活周刊》的财报? |
《第一财经周刊》:公司人的传媒调查 |
Newsweek:为什么倒闭的不是三联生活周刊? |
闻动传媒报告:三联生活周刊(预热版) |
封面纪年法:中国男性的危机 |
无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