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我去柬埔寨旅行,杭州→暹粒→西哈努克市→金边→杭州,是11天还是13天来着?我已经忘了。
旅行回来,开始动心思设计一款针对“长途旅行”的产品,主题是“旅行的计划与记录”,以APP为主,网站为辅。简单来说,它能帮助我做一份更好的旅行计划,以及在旅途中轻松记录一路见闻。你看,时隔半年,我连去柬埔寨玩了多少天,甚至去过哪些景点都记不清了。可我一辈子或许就去一次柬埔寨,吴哥寺啊。
想记下来一生中所有重要的事情。
最近发现一个9月才上线的新产品,据说是创新工场投资的“途客圈(tukeq.com)”,出发点和我的很接近。兴致勃勃地去体验了一把,又有点失望。产品UI很赞,但易用性差。当然易用性这点不是大问题,交互改进不难,难的是如何处理三个根本问题。
第一,怎么解决UGC产品冷启动的问题?如果是来途客圈查资料,作为最大卖点的景点资料库,浏览体验过于琐碎与清冷(且信息过载),赶不上穷游、蚂蜂窝这些老牌社区生动的内容积累。如果来制定旅行计划呢……我为什么非要来你这里制定并打印计划?仅仅加入地图标记与景点资料,这动力还不够充足。
第二,怎么解决经历分享的问题?在制定计划方面途客圈还算颇有特色,但旅行结束之后,为什么我还要回到网站来,根据旅行计划补充自己的沿途见闻?绝大部分人不写游记仅仅是因为“懒”,而不是不方便什么的。即便有着写游记的热情,往往也希望发表在自己最熟悉的社区。如果缺乏旅行经历的沉淀,产品就极为干瘪而无趣了。
第三,怎么解决旅行记录的问题?上一条提到过很难吸引用户在旅行结束后撰写游记,因此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引导他在旅行的过程中进行记录。这一点并非不可行——但别人凭什么把旅行记录即时发到途客圈呢?他更愿意发去微博或人人这些熟人众多,且响应敏捷的圈子。这个问题在蚂蜂窝即将推出的移动嗡嗡身上同样存在。
以上三点都属于产品的架构瓶颈,具体的产品设计上也还有三项不足。
1、游记在旅行计划的基础上添加内容,这不符合用户写游记的习惯,用起来很别手。更像是交报告,证明鄙人曾到此一游。大大削弱了用户留下游记的意愿与质量。
2、制定计划时不能自定义景点,也不方便挑选景点,非得先收藏数据库里的预设景点,再列入旅行计划,流程很不友好。再说你数据库里没我想去的景点,肿么办?或者我的景点划分方式和你不一样,肿么办?产品使用的弹性不佳。
3、产品减法做得不够,作为一款新产品,人有我有的冗余功能不少,使得重点还不够突出,尤其是产品的核心卖点不带感,不抢眼。把开发杂七杂八功能的精力挪去主线上多好——当然,这得看对“主线”的阶段性定义。
产品设计终归是可以不断改良的,但架构上的短板并不能通过技术来解决。我很欣赏途客圈从“编辑旅行计划”入手,这个突破口与我的设想完全一致,但他们暂时还没拿出一套解决方案来,处理好冷启动、旅行记录与经历分享的问题。
说说我的思路,当然,只是其中可以公开讲的一小部分。
首先,我认为从头做一款旅行产品,最好是工具化的,帮助你制定更好的计划,帮助你更灵活地调整计划,帮助你更轻松愉快地进行旅行记录与分享。必须强调这款产品的工具特长——如同Instagram以高品质滤镜起家。用户是为了方便自己旅行,而不是为了“分享精神”来使用产品,但他在使用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有价值的信息沉淀。
其次,传统游记过于拉杂,也良莠不齐,撰写成本还很高,用户从中获取实用信息的效率又比较低。因此将结构化的,实时更新的景点数据(以UGC为主),用行程计划的方式串起来,对旅行者的帮助更大。这点上我与途客圈的理念完全一致,不过,设计手法就截然不同。
最后,我更倾向于“旅行实时社区”这个概念。即弱化网页端的社区培育,鼓励在同一个地区旅行的人通过APP进行交流,主要是拼车、拼团、相互咨询等等,将实用性作为贯穿始终的产品气场。有用时拿起,没用就放下。感性的内容分享与互动仍归属于用户常去的其他社区,这是抢不过来的,索性洒脱放手。
这样一款产品,APP与网页的比重大约是2比1。核心价值在于通过UGC的方式,沉淀下来大量结构化的实时旅行资料,为长途旅行者带来帮助。而用户必然是快速流动的,所谓“社区”也是随着旅行热点而动态生成的。至于盈利模式嘛……悲剧,老子对钱一贯的不敏感。但创造不菲用户价值的产品,终归能找到自己的钱景,对不对?
希望我的一整套创新解决方案,能有机会冲开刚才提到的三点瓶颈。这款产品打算自己组队做,后端/视觉/运营都能找到可信赖的同伴,现在还缺一位经验丰富的iOS客户端工程师(全职)。有缘千里来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