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Ultrabook和小筆電的歷史軌跡
我完全無法理解,為什麼經過這麼多年、這麼多次的教訓,這些分析師和PC業者的腦筋還是轉不過來。
IDC分析師表示,即將推出的Ultrabook系列筆電要超越現有競爭對手MacBook Air的唯一機會就是盡快達到正確的價位,不過這將非易事。
──談Ultrabook之未來與擊敗MacBook Air的關鍵
就同等級的產品而言,價位從來就不是PC想要打敗Mac的關鍵(成本和通路利潤還可以算是,但並非消費者層面的問題);這兩者之間的價格比較,邏輯上只有三種可能:
- PC比Mac貴:並非沒有、也非不可能,但歷史證明PC這樣很難賣。
- PC和Mac價格一樣:如果PC業者會擔心,當產品價格和Mac一樣時,大家都會去買後者,那是誰的問題?
- PC比Mac便宜:基本上一向如此,所以也不是這時候的問題。
文中提到:
……合理的價位帶必須在799美元左右。……如果Ultrabook的價位僅能維持在1000美元上下,那麼可能的影響就是銷售量無法大量增加。
所以,所謂「正確的價位」就是第三項,「要比Mac便宜」基本上是廢話,重點在於「要便宜很多」;然而只要揭櫫「便宜很多」這面大旗,Ultrabook概念大概就死了一半。
撇開MacBook Air的品質棒不棒、造型漂不漂亮、Mac OS X是不是比主流的Windows好用這類略顯主觀的問題不談,(揭露)作為MacBook Air的使用者,我認為它最大的優點在於保持重量輕盈之餘,能夠兼顧到:
- 尺寸堪用的鍵盤和13吋螢幕(11吋螢幕對我的用途來說太小)
- 藉由SSD磁碟之助,Mac OS X在我只有2GB記憶體的配置上也能流暢執行
- 整體而言,多數輕、中量工作(包括Photoshop)都可以順利完成
- 蘋果為MacBook Air提供了許多配套設計,例如可透過網路借用桌機的光碟機、以及USB系統碟等等。
簡言之,對於一般用戶、以它的重量和配備而言,這是一部「幾乎什麼事都能做」的機器,並不會因為輕而犧牲太多便利性和可用性。
技術上來說,執行Windows的Ultrabook在配備上要超越MBA並不困難,難的是配備要超過、價位又要低很多;前者光是要把成本壓低也做得到,只要Intel支持、下游零組件廠商滴血就行,但難處在於如何同樣做出因為「輕」而衍生的配套設計、以及在縮減配備之後同樣理想的效能。
幾年前我曾經為了減輕重量、也為了省錢,給了當時流行的小筆電一次機會;當時我選了同級產品中鍵盤最大(理由請見這篇)、規格也還不差的機種,價格則是第一代MBA的三分之一。但我在短短一個月之後就放棄,賣機認虧出場了。
小筆電是不是必須「什麼事都能做」見仁見智,所以我們不討論;我放棄的理由在於除了硬體尚可之外,系統的應用、調校、以及系統光碟等配套設計慘不忍睹。詳情請參考文末「參考閱讀」的前兩篇,不再贅述。
也就是說,Ultrabook要跟MBA競爭,重點不在價格、不在規格、甚至不在所謂的「工藝水準」或「設計美學」,而在於減輕重量、壓低價格之後,還能不能帶來和MBA相彷的無痛使用體驗,讓大多數買主能把大部分時間用在工作上,而不是解決問題上。
依照個人的觀察和經驗,我對這方面是比較悲觀的;除了Windows這個尾大不掉的包袱之外,PC廠商懶得做/沒能力做/不願意做/為了省錢而不做通盤設計考量的習性,多年來一直就是如此,目前也看不出會因為搞Ultrabook而有所改變的樣子。
當然,我自己過去的經驗是很主觀而片面的,小筆電理論上和Ultrabook也是不同概念的產品,所以不能一概而論;另外還得說句實話,最近因為忙,市場訊息接收得比較少,所以這篇文章的臆測成分會稍高一點。但再容我說一句偏頗的,從「合理價位在799美元」這句話中,我就幾乎可以預見Ultrabook的發展歷程和小筆電不會有太大差異;簡單說,就是「一分錢一分貨」,大夥兒等著看。
MBA不是不能打倒或超越的標竿,但如果PC廠商沒有看到它真正的長處,而只想從規格、重量、價位這些誰都看得到的地方去著手,或者光以打造廉價山寨版MBA為目標,只會一再重演歷史而已。
作為半夜用著MBA打這篇文章的使用者,我一點都不幫蘋果擔心。
參考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