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邱少云、黄继光是“未来战士”?——你知道被忽悠了么?(四)
雅虎学堂汇总页:http://news.cn.yahoo.com/xuetang/
雅虎学堂第六期:你被课本欺骗了多少年http://news.cn.yahoo.com/meidebangjia/
这是一篇革命回忆录,作者李元兴是邱少云生前所在班的副班长。他曾和邱少云一起参加抗美援朝中“391”高地的战斗,亲眼看到邱少云英勇牺牲的全部情况,以下来自他的回忆:
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邱少云为了大局壮烈牺牲的故事震撼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尤其是他在剧痛之下一动不动、一声不哼的表现更是成为坚毅、刚强的典范。
邱少云是英雄,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但是英雄也是人,不是未来战士,英雄在烈火灼烧之下,真的能做到一动不动一声不哼吗?
真相如何:有一些常识性的资料可供参考:国外某研究机构把疼痛划分为十级,灼烧排位很靠前,正常人根本无法长时间忍受,叫喊和移动是自然反应,因为那时已经不是大脑说了算的了。所以说,邱少云半个钟头里一动不动活活被烧死的可能性极低。果真如此,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邱少云在身上起火前或者起火后不久就当场牺牲了,燃烧弹燃烧的是他的遗体而不是活体。当然,人死后是不存在什么“顽强的革命精神和坚强革命意志”的。
《黄继光》:“未来战士”二号
几乎一想到这个名字,很多人就会想到“堵抢眼”。
1952年,黄继光参加了上甘岭战役。在反击中,遇到敌人一个暗藏火力点的疯狂射击。为消灭火力点,黄继光参加了攻坚小组。在战斗中,攻坚小组的两位战友阵亡了,情况非常紧急,黄继光身上也连中了4枪,他不顾一切顽强地爬到了联合国军的枪口旁边,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眼,当场阵亡。
课文中这样写道:火力点里的敌人把机枪对准黄继光,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他举起右臂,手雷在探照灯的光亮中闪闪发光。黄继光就在这“冰雹一样”“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牺牲了。
黄继光无疑也够得上英雄的称号,但是对于课文中的一些细节,有人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真相如何:我们且不论一个人在“冰雹”一样的子弹中能爬多远,据史料载,美军在朝鲜使用的M1918A2轻机枪,弹丸初速为853.4米/秒。高速枪弹遭遇人体骤然减速时,造成比弹丸直径大许多倍的严重破坏。当子弹穿过人体而去时,弹道周围组织又将刚刚吸收的动能向体内猛烈扩散,造成类似“爆炸”般的效应,使人体内瞬间爆出一个比弹丸直径大十几倍的伤腔。一颗子弹即足以打烂一个拳头大小的区域,黄继光不可能“举起右臂”,子弹从离心脏十几厘米远的地方通过,心脏也可能在瞬间伤腔出现时遭到强烈挤压而破裂甚至被捣烂。
《飞夺泸定桥》:本故事纯属虚构?
红军“飞夺泸定桥”是长征英雄史诗的代表,美国作者索尔兹伯坚《长征》一书的封面,赫然就是这座桥。
“重现”红军此举的《飞夺泸定桥》曾是一篇语文课范文:22名红军战士在没有任何器物的遮掩下,从国民党军队机枪和迫击炮控制的光秃秃铁链上冲过去夺桥,并且无人牺牲,实为壮举。无掩体、火力扫射、光铁链、无人牺牲……这一切已经超越壮举,堪称神迹了。文中还有大量言之凿凿扣人心弦的细节描写: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 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
课文中为表现红军战士的英勇,特别交待“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而当红军战士到达泸定桥边时,守城的敌人更是疯狂地叫喊“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真相如何:关于此事,说法不一。有一种观点是,红军过泸定桥时并没有战斗。支撑该观点的史料是:红军五月二十九日到达时,泸定桥没有国民党军队把守。故事中说的守桥的国民党二十四军第四旅李全山团,其实并不驻屯泸定城,而在远处的化林坪一带。驻扎泸定的是步二旅旅部,旅长余松琳。红军到来前夕,该旅就离开了。又有传闻言,邓小平曾亲口说“这只是为了宣传,我们需要表现我们军队的战斗精神。其实没有打什么仗。”各种说法交织,真相扑朔迷离。
有多少教材“忽悠”了我们?
台海网11月29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梁静 房舒/文 巫芳/图 通讯员 陈志峰)近日,一篇名为《被忽悠了,秦始皇、光武帝是同一人?》的帖子在厦门各大论坛引起热议,帖子里指出高中历史课本秦始皇、光武帝、诸葛亮、唐玄宗、 颜真卿等人,竟然都长一个样子,只是有没有胡子的区别。
导报记者随即进行调查发现,帖子里的人物图像出现在较早一版教材中。然而,在目前厦门使用的“人教版”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中汉光武帝、曹操、王羲之等画像神情和相貌也几乎一模一样。随后,导报记者又对中小学的教材进行调查,发现“忽悠”我们的不止是历史课本……
这些历史名人都长一个样?
出处:高中的中国古代史教材
质疑:在上文提及的帖子里,作者一一罗列出秦始皇、光武帝、诸葛亮、唐玄宗、颜真卿的画像,他们长相的相似程度着实令人惊讶。
导报记者调查发现,该帖子里提及的人物图像,多出现在较早一版的教材中。然而,在目前厦门使用的“人教版”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综合必修本与选修本 中,导报记者仍发现了不少长相极其类似的历史人物:汉光武帝、曹操、王羲之、董仲舒等人,除了头饰、胡子及衣着的差别,他们的神情和样貌都惊人地一致。
10月份长征哪来的“炎夏”
出处: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草帽计》
原文: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贺龙带领一支红军队伍,由湘西向贵州进发,蒋介石的白军……派飞机在天上跟踪轰炸、扫射。那时,正是炎夏,地上的草木都被晒得枯焦了;指战员们虽然人人头上戴了一顶草帽,仍然热得汗流浃背。
质疑:据某中学历史科任老师吴锦森介绍,1934年夏,红军还没开始长征,当时贺龙、夏曦、关向应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进入黔东,建立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而长征开始于1934年10月份。
既然是10月份,也就和《草帽计》中的“炎夏”相差甚远。没有了“炎夏”,怎么会有“地上的草木都被晒得枯焦了”,又怎么会有《草帽计》?文中的描述是否符合事实值得推敲。
爱迪生7岁时就有阑尾炎手术?
出处:“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30课 《爱迪生救妈妈》
课文内容:爱迪生的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医生苦于房内只有几盏油灯,无法进行手术。刚满7岁的爱迪生,利用镜子的反光原理,让医生在明亮的反光下,为妈妈成功进行了手术。
质疑:据厦门中山医院普通外科傅锦波医生介绍,现在的手术采用的都是“无影灯”,而油灯的反射是“有影”,在这种条件下进行阑尾炎手术的可行性不 大。其次,医学史上对于阑尾炎手术最早的论述在1886年。而爱迪生生于1847年,也就是说,爱迪生7岁时,还没有阑尾炎手术。这样的话,爱迪生又怎么 救妈妈?
导报记者调查发现,该文出自“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30课,截至去年下半年所教授的课本中还有。
在宇宙飞船上能看到长城?
出处:“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长城砖》
原文:一位宇航员神采飞扬地说:“我在宇宙飞船上,从天外观察我们的星球,用肉眼辨认出两个工程:一个是荷兰的围海大堤,另一个就是中国的万里长城!”
质疑:根据人眼视觉原理和视觉分辨率,从事遥感应用研究已有40多年的戴昌达教授及光学专家聂玉昕研究员等几位科学家此前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假设长 城宽度达到10米,常人可识别长城的最远距离约为20公里,视觉分辨率高的侦察员大概可远在62.5公里处识别长城。但这些距离都远远低于一般公认的太空 高度,何况长城宽度一般都小于5米。
据此,科学家们判定,即使宇航员的视力比侦察员高一倍,在太空仅用肉眼也不可能看到长城。宇航员在升空或降落过程中距长城不远的瞬间也许能看到长城。但这个瞬间太短暂,宇航员也不能分心,不可能看清。
记者了解到,在2004年,该文就被质疑叫停。
教师立场
历史课本应比文学课本严谨
华昌小学二年级语文课的方老师表示,现在中小学老师的教学压力很大,都会倾向于注重教学效果,而不在于寻找教科书的漏洞,因此老师对教材内容背景的事实也就不会有太多的论证。
科技中学的陆豪老师则表示,对于教材上内容不严谨的问题要一分为二来看,如果是语文教科书上的内容与事实本身有偏差,那么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其影响 并不是很大。因为文学本身就带有创造性,为了达到让学生向善的教学目的,文学作品有时候就很可能会带有作者个人的“创造”,也就没那么严谨。但如果历史教 科书上的内容与历史事实有较大差距,那么问题就比较严重,编者有必要改进。
专家说法
教材编写应尊重历史和科学
导报记者就此事还采访了原厦门市教科所所长谭南周,谭所长表示,不管是哪一版本的教科书,都会有出现错误的可能,常规性的错误以往也出现过。
最常见的有四种情况:一种是观点的不同,这是由于专家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看法、评价的不同引起的;其次是掌握历史资料的侧面不同,不同的历史学家有 可能从多个侧面掌握了历史并解读历史;第三是受到以往“戏说”的影响,这是由于有些学者为了猎艳,为了迎合当今社会上的一些看法,值得关注的是,这样做的 重点在于他们有没有尊重事实;最后一种是为了标新立异,内容观点新颖的作品不排除有其历史依据,但很多都是为了标新立异撰写出的新探索出来的新书。
对于中学课本上历史人物长相一致的现象,谭所长表示,这几个生活在不同朝代的人不可能长得一模一样。“如果书上此三人的画像都一样,那就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了,就是对历史人物的玷污。”
谭所长认为,应该允许师生发掘新的历史资料来证明新的说法,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值得鼓励,对不同观点的探究也可以允许。但如果是不顾历史事实和科学而编造出的作品,就会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
(责任编辑:文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