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课本报告(二)
“共和国教科书”,乃是原名。这是中国百年教科书史上唯一一套以政体命名的教科书,是中国最早的几套教科书之一,也是创造了中国百年历史上版次最多的出版神话的教科书。
这套书并非如一些朋友所想当然,是叶圣陶、丰子恺先生编的。它初版于1912年,两位先生出生于十九世纪末。民国肇始,国运一新,当时洋溢的光明正大、率真坦荡、兼容并包之风,是我们的母语文化中少有的气象。
原书为线装繁体竖排(后期因版次太多,改为普通装订),我们依照原样修复再版,是因为倘若改为如今的排版方式,文字和图画的空间感全部破坏殆尽。我们已尽量提高这套书的性价比,也请诸位读者相信,如此铺张的印制是必需的一种致敬方式。
要想这套书真正能被小朋友(包括大人)读进去,并走进心里,必须要配备教授法。教科书中几十字的一课,在教授法中则铺陈出几百甚至几千字的内容。所以,尽管教科书和教授法是分为两个书号分别出版,但我们则打包在一起销售。
这套书并非几幅幼童喜闻乐见的浅显图文而已,配合的是较为系统而完备的七年学制(初小四年、高小三年)。按当年编纂者的初衷,教人识字之外,还要教给生活及百科知识,培养较为完善的人格德量、伦理观念和处世原则。所以,这套书并非让小朋友短时间内一口气看个过瘾,而是需要几年时间的浸润,使阅读伴随成长。各位可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择初小套装还是全部套装。根据我们的编辑心得,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的搭建,其实靠的是高年级的课本。
百年前的这套老课本,当然有其时代局限,但书中大多数内容,放到今天非但不过时,反而弥足珍贵。半文半白的文字,对小朋友的阅读是个考验,只能由家长辅导阅读,并且对诸多父母来说,门槛同样高了些,也是个学习提高的过程。买下来容易,读下去难。接受挑战罢。
传统线装书的封面用纸叫“瓷青纸”,制作工艺迥异其他。其实俺对这个封面的花纹不是很满意,但如今做宣纸线装的,基本不是家谱,就是个人文集诗集,或大公司的宣传册,为这些用户考虑,瓷青纸的纹路也多是金元宝、如意结之类,可选择的余地太少,我们需要的量又没到可以订制的地步,只得从权。
如这两页内容所示,图画、版式所营造的空间感,只有依原样恢复才能体现出来。
《新国文》初小第一册第一课,只是一个“人”字。教授法中这一课的内容,有上千字。
提到老课本,人们津津乐道的往往是这些让人赏心悦目的内容。
事实上整套书有着循序渐进的深度,而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的搭建,靠的正是高年级的课本。
《新国文》初小最后一册的最后一课,如今的读者,能够从这套书中顺利毕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