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搞懂鏡頭上的焦距、焦點與視角
焦點距離
焦點距離聽起來只是對焦原理上的一個重要概念,但是一支鏡頭的拍攝能力跟其焦距大有關係。稍微複習一下前面提過鏡頭的成像原理:我們可以將結構複雜的鏡頭整體視為一個凸透鏡,能將景物反射出來的光線經由鏡片的玻璃介質折射而聚焦在焦點上。不同位置的焦點會組成一個影像清晰的平面,稱之為焦平(Focal Plane),這也就是相機中感光元件或底片所放置的位置;而透鏡與焦平面之間的距離,便稱為焦點距離。
如果這個「凸透鏡」的曲率不同,便能夠將光線聚焦在不同距離後的焦平面上,凸透鏡的曲率愈高,聚焦時所需要的距離也愈短。為統一起見,在說明凸透鏡的曲率時,我們通常以自無限遠處平行投射過來的光線聚焦到焦平面時所需的距離來計算,焦距越長,曲率便越低;焦距越短,曲率便越高。焦距的計算單位為毫米(mm)。
焦距也代表著鏡頭的望遠能力,焦距越長,鏡頭就可以「看」得越遠,但是能看到的範圍也比較小。為了讓使用者能輕鬆區分鏡頭的功能,一般我們將視野相當接近我們肉眼的50mm焦距鏡頭稱為「標準鏡頭」,概略地將焦距比標準鏡頭長者稱為望遠鏡頭,焦距比標準鏡頭短者稱為廣角鏡頭。
鏡頭的放大率
拍攝時,我們可以移動腳步,改變相機與被攝主體之間的距離,或者更換不同焦距的鏡頭,來取得不同尺寸的影像。但如果被攝主體不動,我們與物體之間的距離也保持不變,就只有靠焦距來調節放大(Magnification)。
放大率就是放大倍數,是指被攝物體經鏡頭放大後,最終影像大小對原物體大小的比值。焦距短的鏡頭會使光線急劇折射,所以光束在離鏡頭很近的地方聚焦,使形成的影像相對變小。鏡頭的焦距越長,光線的折射越緩和,在鏡頭後方形成的影像離鏡頭也越遠,相對來說影像尺寸也越大。影像尺寸是與焦距成正比的。如果25mm鏡頭可形成的影像高為1.2cm,則50mm鏡頭可形成高2.4cm的影像。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拍攝無法靠近的鳥類時,一定要用焦距長達3∼400mm以上的鏡頭,才能拍清楚鳥兒的樣子;如果用標準鏡甚至廣角鏡,拍出來的鳥兒說不定就只有米粒一樣大了。
焦距轉換比率有玄機
數位相機使用者來說,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焦距轉換比率(Focal Length Ratio)。之所以會有這個聽起來很複雜的名詞,是因為目前的數位單眼相機多是利用廠商原有的35mm單眼底片相機的機身與鏡頭所組成的。由於這些數位單眼相機的感光元件面積多半都小於底片,所以當我們將同樣的鏡頭安裝在數位相機與底片相機時,可以發現數位相機拍出來的照片四周都被裁切掉了,看來就像是由焦距更長的鏡頭所拍攝的。
換句話說,只要你用的不是全片幅機,那你使用的鏡頭拍起來都比實際上的焦距「長」,超廣角可能就只有廣角效果,標準鏡則看起來像中長焦鏡頭。所以,「貼心」的廠商便幫我們算好了供不同片幅的相機所使用的焦距轉換比率,讓使用者方便瞭解不同焦距鏡頭用在自己的相機上拍起來大概是什麼樣子。以後你聽到「等效焦距」多少,就不會再弄迷糊囉!
▲鏡頭的焦距不同,拍攝效果也會截然不同。洪嘉徽/攝
給不同片幅相機的焦距轉換比率表
轉換率 | 感光元件面積 | 對角線長度 | 常見相機 |
2 | 4/3" | 21.3 mm | M4/3系統(如Olympus E-P及E-PL系列、Panasonic GF系列) |
1.6 | APS-C | 27.1 mm | Canon EOS 550D、60D等數位單眼相機 |
1.5 | APS-C | 28.3 mm | Nikon DX、Sony α、Pentax之非全幅數位單眼相機 |
1.3 | APS-H | 34.7 mm | Canon EOS 1D Mark III |
1 | 全片幅 | 43.3mm | 135底片相機,全片幅數位單眼相機(如Canon EOS 5D Mark II、Nikon D700等) |
(後面告訴你怎麼鎖定焦點,以及不同焦段的視覺效果~)
焦點鎖定
相機的自動對焦系統雖然理論上是幫助我們不太會對焦的「傻瓜」來對焦用的,但是實際拍照時,你卻常常會不禁感嘆:明明就是它傻瓜,我聰明嘛!為什麼我不過是想把主角放到畫面旁邊去,相機就不會對焦了呢?
這是因為大部分數位相機的自動對焦點都只有一個(或一塊),就在中間的位置,所以如果你想把被攝主體擺在旁邊一點,或是被攝主體有兩個以上(比方說兩個人站在日月潭前),有些相機就會傻傻地對著這兩個人中間的空隙對焦 – 也就是「無限遠」處的日月潭來對焦!假設你又不幸用了稍微小一點的光圈,那麼被拍的兩個人就難免落得面目模糊的下場啦。
其實要解決這個方法很簡單。如果你用的是比較低階的消費型相機,可以先將相機對焦在被攝主體(例如人的臉)上,然後按住快門不要放,將相機轉回你想要的構圖角度,這樣就能確保相機的對焦是準確的。如果你用的是高級一點的單眼相機,則可以先以上述方式自動對焦,再使用對焦鎖將鏡頭「鎖定」,就可以好整以暇地慢慢調整構圖了。
但是,別忘了使用對焦點鎖定時,我們一定與被攝物之間的相對距離一定要維持一定,才能確保我們想要拍攝的部分依舊維持在焦平面上;如果被攝主體之間就有一點距離差距(例如兩個人一前一後站著),你又使用太大的光圈,調整構圖時還沒忘記往前走或往後退個兩三步,使被攝主體的掉出景深範圍之外,這樣子的對焦還是會失敗喔!
▲拍攝人物照時,要注意被攝者的臉是否都在同一焦平面上,以避免光圈太小時景深範圍太淺,導致有人沒有入焦。預期/攝
▲拍攝容易隨風飄動的花草時,時常會因為使用大光圈追著搖動的花草對焦,而導致鏡頭不斷拉風箱。這時可以趁著風稍停時趕忙對好焦,然後鎖定焦點決定好構圖,等風停時就可以輕鬆拍出對焦準確的影像。黃暐淇/攝
視角與透視比例
可以看得比較遠的鏡頭,視野比較窄,拍出來主體看來比較大;但是如果我們拿焦距短一點的鏡頭往前跑,讓畫面中的主體看來跟望遠鏡頭一樣大,這兩張照片看起來有什麼不同嗎?另一個與鏡頭焦距有密切關係的是「視角」,它表示鏡頭所能「看到」景物範圍的角度。從鏡頭中心點到成像平面對角線兩端所形成的夾角就是鏡頭視角,鏡頭焦距越長,其視角越小;鏡頭焦距越短,其視角越大。對於鏡頭來說,視角主要是指可以成像的範圍,當焦距變短時視角就變大了,可以拍出更寬的範圍,但這樣會影響較遠拍攝對象的清晰度。當焦距變長時視角就變小了,可以使較遠的物體變得清晰,但是能夠拍攝的寬度範圍就變窄了許多。
我們已經知道,即使我們與被攝物的距離沒有改變,焦距不同時拍出來的物體大小也有不同。但是,雖然用短焦距與長焦距鏡頭在同一位置拍攝同樣的被攝主體時,在畫面上看起來後者的主體的尺寸比較大,但這並不表示透視比例改變了喔!這裡所說的「透視比例」是指照片上各種影像中,影像與影像之間的相對關係與大小比例。它只會受到一個因素所影響:拍攝的距離。如果我們想要要放大被攝主體在影像中的相對尺寸時,可以選擇改變下列兩種因素:改變使用鏡頭的焦距,用長兵器來征服它;或者,「山不來就我,我就去就山」,認命地移動你的腳步接近它,改變拍攝的距離,也可以放大被攝主體在影像中的比例。但是,這兩種方法所獲得的視覺效果並不一樣,它們之間有著很微妙的差別。
▲左:50mm標準效果,右:150mm望遠效果。即使模特兒在畫面上看起來差不多大,但是遠遠地拿長鏡頭拍,跟拿著中長焦段靠近點拍,透視比例是不一樣的!孫宗瑋/攝
如果拍攝距離一定,但分別使用各種焦距的鏡頭來拍攝同一景物,則長鏡頭(例如200mm)與廣角鏡頭(例如28mm)所得的圖片雖然有大尺寸之別,但是同一畫面中影像與影像之間的相對關係並沒有改變;可以說長鏡頭所攝得的影像,只是廣角鏡頭的一小部分而已,雖然看起來被攝主體變大了,但是透視比例並沒有改變。
但是,如果我們使用同一焦距的鏡頭,但改變拍攝的距離,則雖然越接近拍攝主體時影像也會越大、越遠離則會越小,可是在畫面中被攝主體與其背景物的空間比例改變了,也就是其透視比例會跟著改變,那麼影像與理想之間的相對關係(也就是俗稱的「空間感」)也會隨之改變。明白了以上的區別後,以後在選擇變換「拍攝距離」或變化「鏡頭焦距」時,就應該有所注意了 — 是要換一支鏡頭,還是移動你的腳步,就看你了!
延伸閱讀
Canon EF 135mm f/2L USM 長期試用 心得分享
本文同步刊載於 寫真用語基礎知識:這樣拍才漂亮的100個關鍵
加入Digiphoto Facebook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