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赵书托(4):浪潮之巅(内含牢骚,不喜勿入)

标签: 阅读相关 | 发表时间:2011-11-06 18:30 | 作者:[email protected] (老赵) clowwindy
出处:http://blog.zhaojie.me/

我是一个码农,一个很彻底,很标准的码农,自认为比我遇到过的绝大部分技术人员要码农得多。我喜欢搞技术,玩技术,不喜欢搞管理,搞人,或是搞产品等等。我是死脑筋,凡事都要想很多遍,想个明白,想不明白就不表态。我不喜欢猜测,不喜欢无法验证的事物,因此我成不了那种常见的,著名的,经常指点江山的分析师。每次有人问我对某某事物未来的看法,十有八九我只会婉言谢绝。其实照我的个人口味,我是不太会对《浪潮之巅》这中类型的书感兴趣的,但之前在网上看过谷歌黑板报上的连载,感觉不错,因此也去“搞”来一本品读一番。

这是一本历史书

浪潮之巅

在我看来,《浪潮之巅》其实是本讲产业历史的书,记录了IT产业里那些曾经(或是现在)叱诧风云过的明星,从大家耳熟能详的微软谷歌,到许多人看来并不怎么引入注意的惠普和雅虎。这些明星从起步到鼎盛,再到平淡甚至是衰落,似乎只有苹果现在正好刚到达波峰——毕竟这些都是悠久历史的公司而不是互联网新贵。这样的书其实很难写,因为要去了解的东西太多,更难得是把这些信息有条不紊地整理起来,这点我就自忖做不到。

而且在我看来,写历史一定要保持中立客观,应该以记录和描述为主,而不是阐述自己的观点,简单如“太史公云”便已足够。但是,既然已经了解到那么多的情况,显然远远胜过绝大部分人,有多少人又能够克制住自己内心叱咤风云的冲动,不要那么急于做出“预言”或“展望”?殊不知,同类书籍中的大部分都像是些预言家的作品,而互联网上也充斥着看过几篇二三手新闻报道,便能够自信满满指点江山的产业分析师。反而是码农同学们,你们都到哪里去了?

这也是我为什么之前会说“按照个人口味”会对此类书籍不感兴趣,因为我只是一介码农。我希望类似书籍可以更多一些,如今能让我立刻回忆起来的,似乎也只有许多年前的《Borland传奇》,以及前两年出版过中译本的《观止》。实在应该多出一点,让人相互参考也好。即便我愿意相信《浪潮之巅》的品质,也想看一下其他人眼中的历史来对照一番——是吧,我就是那么死脑筋。

当然,这本书也不只是记述了巨人们的历史,它也讲述了一些有影响力的事物,从摩尔定律的影响到风险投资,从硅谷到斯坦福大学,等等。说起来实在丢脸,从理论上说,我也是参与过创业的人了,但也只有看了这本书以后,才明白对于一个创业公司来讲,股权分配之类究竟是什么样的操作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我决定远离纸书,因此这本书看的是电子版。感谢博文视点的电子书试点服务,要领先则必须做别人不敢做的,管那些小白们说什么。《浪潮之巅》的版式也符合我的口味:行间距较大,段间距明显,首行无缩进。

技术人员的踏实

这本书我觉得适合行业里绝大部份的人拿来看看吧,就当是开阔眼界。我也更希望读过这本书的人能够学会这本书里面点踏实做法。这虽然不是一本谈论技术的书籍,但却能对我这码农的胃口,我认为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它符合我的思考的“规范”:有一分事实,说一分道理;有七分依据,不做八分肯定;即便无可避免,也尽量从各个角度给出各种推测,而不是只推测出自己喜欢的结果。我本以为这是个很朴实,也很普适的准则,但现在看来似乎还真不容易被人接受。

就拿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情来说吧,京东上个星期搞了次半价促销,结果服务器撑不住了,于是又引起了微薄上一些有头有脸的大牛对.NET技术的批判,说.NET和Windows性能差撑不住云云。我自然还是一贯以码农视角来应对这些问题:说.NET和Windows性能差,就一起来跑个测试,无论多简单的Benchmark来试试看嘛。我现在只是没有条件而已,以前有条件的时候做过好几次,性能绝对不差,远远胜过当时最火热的Apache——当时nginx还没有像现在这么流行,而且就算看现在nginx的数据,也并不比我当年测IIS领先多少嘛。更重要的是,这些数据早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对于绝大部分情况来说,性能瓶颈还是在你写的程序上,而不会是这些技术本身的能力上。

可惜大牛们依然只是再不断地举出“事实”:为什么搞个促销活动,淘宝就好好的,但京东就出问题呢?显然,他们的答案是“Java的性能比.NET好”。这里我就不提什么“架构最重要”这种老生常谈的东西,我只想说,在把原因归结到技术本身的能力之前,先关注下双方对技术的态度如何吧。淘宝在各大会议分享他们的技术探索的时候,京东在做什么?当淘宝的技术人员在社区里与人交流的时候,京东方面似乎只能看到刘总本人在搞笑搬的叫着“加三倍服务器”。淘宝的技术团队(据说)独立架构,京东的技术团队隶属信息部。一个是正规军,一个是保安处,为什么说他们战斗力的差距来自手中武器?淘宝和京东在对待技术的态度上天差地远,在此之前比较技术又能有多大意义呢?

我想大家都明白,技术是要看人怎么用的。比如StackExchange用.NET做的很不错,可能的确是因为他们的技术人员水平很高,平常人根本达不到(哎,原微博被删了)。但同样从这方面来讲,淘宝的技术人员在Java乃至各方面的水平都是国内,甚至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就拿薪资待遇来说吧,阿里巴巴技术人员的待遇在国内属于第一梯队,而今年早些时候我从京东内部打听下来的情况,似乎我能获得的待遇也就跟我工作一年的时候差不多。其实我也并非不知道身边“.NET转Java失败”的案例,要知道当时他们也是投入重金聘请了许多业内高手,但最后还是失败了,但我绝对不会以此事说Java平台如何——我只会骂Java语言,因为我只对这方面有十足把握,因此论证也绝对仔细。

我相信大牛们的水平一定比我高很多,眼界也一定比我开阔,思维也一定比我严谨,逻辑也一定比我清晰。我说的这些你们肯定都了解,但为什么就回避了呢?技术人员有倾向性是好事,这让人们产生热情有动力去探索,但是在讨论技术时,无论如何也该用技术人员的方式啊。

我始终坚持技术人员应该有技术人员的风骨。技术上的事情其实最容易讨论,因为人的观点是活的,人有喜好有感情,但技术不会,完全能够做到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但是,我总觉得国内许多技术人员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双重标准耍起来端的熟练。一会儿可以说:“很多事情不是技术决定的,XX更重要”,一会儿又表示“MySpace的失败一定是因为.NET技术问题”。这实在苦了我这个码农,无论是向人打听,还是从各个演讲里,都希望能找到到底是什么“技术问题”,但都基本得不到结果。点评转Java也一样,他们到底因为.NET出了什么问题了呢?如果您了解这两家的情况,也请告诉我,无论是公开还是私下都行。

我其实本已经对国内这种缺少“技术风骨”的技术风气有点习惯了,但这次被人点了名,一时没忍住又掺和了进去。之前还有某位反对微软的同学,据说是为了“兼听则明”会主动前来“挑战”。但有了即便拥有十年经验之后依然还是“三分事实,七分推测”。最近一次,则是根据Build大会上的一些演讲来批评微软的技术走向。我自诩看过的Build大会视频绝对多过这位同学,但我还是认为自己绝对还没有到可以对此表态或是做什么展望的程度,更谈不上能如此“自信满满”。这位同学,我相信您一定也会看到这篇文章,这次您一定能明白我的标准了吧?您要再来的话也请换种方式。还有,之前您一直看不上国内社区,那么这段时间里有没有在我推荐给您的StackExchange,Reddit或是Y Combinator上“兼听则明”呢?

《浪潮之巅》有资格骄傲,但它给我的感觉却是无比的踏实,这值得我们学习——但我依然会怀疑,有些人看了浪潮之巅以后,是否会更加自信满满地叱咤风云,指点江山呢?

扩展阅读

Borland传奇

正如之前提到的那样,与《浪潮之巅》同类又靠谱的书实在不多。《Borland传奇》算是一本,如果您没有看过的话也不放搞来一看。我当时看这本书,是因为听说过Anders Hejlsberg的传奇(他其实也是我接触C#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对Borland当年的辉煌心生向往。这本书的作者李维与《浪潮之巅》的作者吴军一样,都是技术和文笔都十分了得的人,而李维Borland的资深员工,可谓亲身经历了公司的起伏,以他的角度记录公司的历史,相信可以胜过一些旁敲侧击所得。

一个创始人Phillippe打工赚钱,一个创始人Anders开发产品,并最后靠Turbo Pascal一飞冲天,Borland就是这样诞生的。Borland在当年完全可以称为是一个软件帝国,相比微软绝对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当时程序员的眼中,Borland的产品可谓是各个精品,在与微软的竞争过程中多次获胜。可惜在巅峰时刻,Phillippe被迫辞职,郁郁不得志的Anders被Bill Gates揽至麾下,在微软继续实现他在开发平台上的构想。从我之前翻译过的一篇文章来看,Anders一直扮演着指引发展方向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C#比Java发展更为健康的缘故。

之前我也一直以为Borland的失败是由于微软挖人的结果,也会想为什么一个创始人会放弃自己的公司,而投入竞争对手的怀抱。看了《Borland传奇》之后,至少在这本书里,并没有将Anders的离开作为Borland失败的主要原因,毕竟他也只是一个人。Borland迅速衰退的主要原因还是决策上的失误,市场判断错误,产品线过多,从技术导向变成销售导向,以及Java开发工具和数据库产品上的失败等等。一群天才技术人员的成果败在一群高管的折腾里,说起来也算是技术浪潮使然,造化弄人。

最后,如果您感兴趣的话,也不妨看看《观止》,记述了微软构建NT的风风雨雨。内容不错,可惜翻译质量实在有些不敢恭维。

相关文章

相关 [老赵 浪潮] 推荐:

老赵书托(4):浪潮之巅(内含牢骚,不喜勿入)

- clowwindy - 老赵点滴 - 追求编程之美
我是一个码农,一个很彻底,很标准的码农,自认为比我遇到过的绝大部分技术人员要码农得多. 我喜欢搞技术,玩技术,不喜欢搞管理,搞人,或是搞产品等等. 我是死脑筋,凡事都要想很多遍,想个明白,想不明白就不表态. 我不喜欢猜测,不喜欢无法验证的事物,因此我成不了那种常见的,著名的,经常指点江山的分析师. 每次有人问我对某某事物未来的看法,十有八九我只会婉言谢绝.

『浪潮之巅』

- Fenng - DBA Notes
『浪潮之巅』是今年我期待的两本好书之一(另一本是已经面市的『黑客与画家』). 其实讲述信息产业历史或是硅谷传奇的图书,10年来不知看了有多少,有国外作者作品、也有国内"编著"作品,多数是道听途说、东拼西凑而成的大路货,几乎没有一本能像『浪潮之巅』这样让我感觉如此震撼. 读到精彩处真是热血沸腾,不忍释卷.

Google重领浪潮

- - 《商业价值》杂志
”代表了谷歌身上一种舍我其谁的使命感,也恰恰是谷歌重回科技创新浪潮之巅的秘诀之所在. 如果把时间拉到足够远,该如何审视一个时代与一个帝国. 就像3年前的早春,旧金山芳草地艺术中心,当乔布斯在万众瞩目中发布了iPad,一个由Mac、iPad加上iPhone构筑起的苹果帝国开始变得如日中天;几乎与此同时,谷歌宣布退出中国,PC互联网时代的搜索老大迅速被移动时代苹果的光芒所遮盖,随之而来的还有Facebook在硅谷成为宠儿,谷歌的身影显得黯然失色.

《浪潮之巅》读后感

- MessyCS - 张磊的blog
上月在beta咖啡参与了《浪潮之巅》的签售活动,第一时间读到了这本期待已久的好书. 这本书写的是近百年来各领风骚的科技公司的历史. 在签售会现场,有嘉宾发言提到了吴晓波老师的《跌荡一百年》《激荡三十年》,这两本写中国企业史的书,也很赞——但相比而言,《浪潮之巅》的内容与我身处的行业非常接近,读起来更加身临其境.

关于《浪潮之巅》

- Shearer - 左岸读书_blog
在《浪潮之巅》里,吴军在讲述著名的博客服务商Blogger的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时曾写到:. 几年前大家普遍认为Blogger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靠时机和运气,但是当埃文·威廉姆斯再次创业,两年后又搞出了风靡世界的Twitter时,大家回过头来看Blogger的创始人,才觉得他们在商业眼光、技术方案和时机把握上都是一流的.

《浪潮之巅》,不读妄做IT人

- Fenng - 吹风吹到疯
我认为不懂历史的人是不懂现在,也看不到未来的. 作为一个互联网行业,更大一点说是信息技术行业的从业者,不懂历史就是不知道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就会迷失. 《浪潮之巅》这部IT史记就是告诉我们自己在哪里,追逐的又是什么. 我有点理解《史记》为什么不用编年史,而用纪传体,纪传体其实是更好地总结规律的方式.

玉伯、寒冬、老赵和大城小胖谈WebKit

- - InfoQ cn
2月13日,Opera宣布将使用WebKit作为自己浏览器的新内核,在网络上掀起不小的波澜. 而微博对这件事情也讨论的如火如荼,并出现了不少“神回复”. InfoQ摘取了四位颇具代表性的微博热门人物的言论,并以二次采访做补充,给大家完整展现各位专家对待此事的意见. 王保平,阿里花名玉伯,是淘宝前端类库 KISSY 的创始人,也是前端模块化开发框架 SeaJS 的创始人.

独立杂志新浪潮-三联生活周刊

- 和谐牌河蟹 - 发现新闻 farxian.com | 最新新闻
独立杂志新浪潮-三联生活周刊独立杂志新浪潮-三联生活周刊. 杂志这种出版形态发展到现在,独立杂志显然有了新的形态. 传统意义上的(经济)独立杂志,其实更应该被归入到Fanzine(爱好者杂志)当中. 而一些当下即便有着大集团或品牌支持的杂志依然可以被称为独立杂志,因为它们有着不被商业同化的精神,有着与传统杂志不一样的生产和生存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