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轰炸与自律
Information Overloaded
商业读书会: Recovering from information overload
在ThoughtWorks的前4年我一天的生活常常是这样的: 取下一张故事卡,和业务分析人员聊清楚客户为什么要作这个功能? 需求是什么样? 和测试人员一起谈清楚验收条件是什么? 怎么才算把这个功能做完了? 接下来是最让人享受的部分: 结对编程。因为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人会长时间的高度兴奋、思维活跃,常常会对时间的长度产生错觉:有时候觉得才写了一会儿程序,一看表已经快下班了,又有时候觉得过去了很久,却只是一个小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寻找这种兴奋的感觉是写程序的驱动力之一,后来我才知道这种感觉叫做 思维流( 以及它的心理学定义)
这个事情的另一面是:我对公司政策,新项目,人事变动都没有什么兴趣,所以当时我很少读邮件,Lotus Notes的收件箱里常常有上千封未读邮件,很多八卦我都是最后一个知道的,我的电话塞在书包里的某个角落,很少能及时听到,也没少为了这事儿吵架(有女友的读者,你懂得)。避免打扰是进入思维流的一个先决条件。
2010年西安办公室开张了,我也必须得从舒适区里走出来,做更多的工作。比如和国外的销售联系,推动一个项目从意向到签单;向客户、客户总监展示西安的技术实力把项目接回来;运作项目的过程中和客户就需求,就技术方案,发布计划不断沟通;对内,和招聘团队紧密合作找到合适的人才,培养。而且维持一个办公室的运转,不是有了项目就能成,得有健康的现金流,这意味着得去催客户付款,得有负责任的支持团队去招呼出差的同事们,支持办公室的建设,当这些都变成我的工作内容后,我的日程逐渐变成这样:
这种碎片化的日程带我的变化有:
- 觉得很空虚,感觉忙了一整天,下班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都做了什么
- 邮件强迫症,晚上睡最后一件事儿和早上第一件事儿都是用手机收邮件
- 每当手机不在身边就紧张,害怕没看到手机上的日程提醒而错过了某个会议。
这种心理上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从单线程模式切换到多线程模式后:不知道如何处理大量的信息以及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
对于处理大量信息,我采取了最简单的策略:就是延长工作时间。然而我发现有大量的事情需要持续的跟踪、反馈与调整,而延长工作时间在这些事情上收效有限,再有就是多线程工作对大脑一点都不友好,常常让我丢三落四。后来我逐渐学会了可视化并根据事情的重要性按照不同的频度定期回顾的方法来处理这些事情。
这样在大多数时间内大脑只要考虑一件事儿,在不用每天焦虑于自己是否忘记了某件事情后,集中注意力变得更容易了。
再说有效的时间管理,时间被割裂为碎片后,我再没有进入过思维流状态,流的进入需要时间并且是连续的时间,不断的打扰和快速的切换上下文是流状态的大敌,德鲁克也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里提出了:
把时间分割为很多段,等于没有时间,如果能够集中,即使只有一个工作日的1/4,也足可办理成几件大事。反之零零碎碎的时间,纵然总数有3/4个工作日,也是毫无用处。
所以我试图把会议放在一天进行,剩下的时间可以用于写程序和处理重要的事情。然而我发现大多数会议时间都不是我能改变的,必须将就别人的时间:因为时差、因为对方的日程。倒是在 Recovering from information overload这篇文章中举的“独处时间”的例子让我觉得有些启发,说起来很简单,就是个体要更加自律,譬如可以提前到达办公室获得连续的思考时间。
想想也觉得值得尝试,如果把现在的9点到8点的工作时间变成5点到6点可以分给家庭和自我学习的时间可以更多些。晚上可以早点睡觉,按照 敏捷大爷的说法,10点睡觉对于养生也是大有益处的。
另外,关于自律这件事儿有一本很不错的书: 少有人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