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不是“求”来的

标签: 关注 评论 社交 营销 微博 | 发表时间:2012-04-19 20:11 | 作者:Joyce陈小蒙
出处:http://www.36kr.com

编者按:本文由 Human Business Works的主席Chris Brogan 撰写。在文中,Chris详述了自己被无数人“求转发求扩散”的经历,披露了这种微博营销模式的弊病,并分享了自己做媒体的心得:即他是怎样获得关注,并持续获得关注的。

当我在这个博客平台发布一个新的帖子时,我会费点精力到Twitter上,抛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会将用户引回到这个帖子上。我也会在Google+上做一些推广。其实,基本上每个媒体从业人员都是这么做的。很多写博客的人都会说,“在Twitter之前,我都不知道自己的流量是怎么涨的。”

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自己创建的信息可以帮到那些商务人士和希望提高自身能力的人。当我将信息贴到诸如Twitter这样的信息发布前哨时,我的动机非常清楚:我认为这些信息是有用的,并希望它们能够赢得别人的注意。但是,我不会使尽解数把某个帖子硬生生地推到某些人面前。 我就是把帖子推出来,然后看它能走多远。即便我是在兜售某些信息,我也不会强买强卖,我只是在心里希望它能受到更多的关注。

但是,我自己却碰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控”。这些人求我帮他们转发并分享微博和帖子,求我帮他们扩大媒体效应,而且这样的人越来越多。 令人难以忍受的是,他们的一些信息还不是什么重要的信息,而仅仅是一些“他们希望读者读的东西”。

让别人转发微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营销

这些转发和分享的请求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种让我觉得绝望,另一种我在收到的时候还比较高兴。对那些让我觉得绝望的请求,我现在基本上就会无视。如果你在仰仗我来转发并拯救你的微博,那你的营销是不是本身就有问题?

如果我在收到一个转发请求的时候还比较高兴,那我可能就会进一步想,在过去的几个月之内你是否跟我有真正社交层面上的联系,还是仅仅对我有所求?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些请求我也可以忽略了。

到这里为止,这篇帖子看起来有点像吐槽贴,不过上面所说的确实是我的亲身经历。如果媒体自身不能赢得更多的关注,而要依赖某个有影响力的人的转发和分享,那这种营销和商业模式很难说是可持续的。现在我来谈一谈一些我自己做媒体的心得。

这样做值得吗?

你们当中有些人可能已经发现了,我现在已经没有每天写博客。有人问我,我这样做值得吗?如果我一个星期左右才发一篇博客,事情会不会有什么变化?我的答案是,没有变化。那些订阅博客的读者还在。他们还是会就自己喜欢的话题发言,然后分享那些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信息。有的时候,也有一些生意会通过这个渠道找到我。但其他时候没有生意,一切都跟以前一样。

我有没有小题大做?答案是没有。

但是假如你已经放手做媒体了?

假如你已经放手做媒体,那么你肯定需要更多的用户牵引。你必须试图吸引更多的眼球。这些我完全理解。但是,这些注意力是你求来的?还是通过你写出好的东西,活跃在各大优秀的社区为人解答,在各大网站通过写各种帖子赢来的?答案当然是后者。

如果我们需要赢得别人的关注,那么肯定不是通过请求别人转发或者分享帖子获得的。而是通过创造有价值的,并可以让别人从中受益的信息。

我是怎样获得关注,并持续获得关注的?

别人之所以关注我,是基于以下原因:

1.我写的东西可以为别人服务。

2.大部分时候,我都会发表一些关于什么东西能在未来派上用场,比较正向的观点。(不好意思,这篇帖子看起来不那么正向)

3.我不会仅仅停留在讨论别人都在讨论的话题上,我会试图做更多。

4.我在创建信息的时候,就有这样的动机:不管是小公司还是大公司,他们都能够从我的信息中挖掘出他们的需求。

5.我在写东西的时候,营造出一副我很关心你的样子(因为实际上就是这样)。

但是,别人对我的关注从来都不是我求来的。其实道理很简单:写有用的东西,分享有用的东西,真正关心那些你想企及的读者。然后,不断地重复这三个步骤。

我花了8年时间,才有了自己的第100个读者。而那时候既没有Twitter,也没有Google+。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或编译,转载请注明: 文章来自 36氪


相关 [关注 评论 社交 营销 微博 ] 推荐:

【新闻】搜狐微博推出全新手机HTML5触屏版

- - HTML5研究小组
近日,搜狐微博全力推出手机微博触屏版(w.sohu.com/m),该版采用最新HTML5技术,全新的视觉设计,让你在网页上享受超越客户端的用户体验. HTML5是一种技术标准,被业界视为未来移动应用的重要趋势,HTML5从根本上改变了开发商开发web应用的方式,从桌面浏览器到移动应用. 这种语言正在影响并将继续影响着各种操作平台.

Google+1 = 社交营销SEO的崛起?

- yun - 就SEO
3月31号Google推出了酝酿已久的Google+1,这款产品是Google在社交领域里一个新的尝试,将搜索结果和社交网络结合在一起,确实非常创新. 虽然Google在之前的社交领域表现的很逊色,但由于使用Google的人群基数大的可怕,这款产品可能获得的影响力还是令人期待的. Google+1具体是什么样呢,我用图片来说明:.

破解社交媒体营销谜团

- - MADBRIEF | 疯狂简报
高管当然知道什么是社交媒体. 毕竟,若把Facebook看成一个网络国家,那么它的人口仅次于中国和印度. 高管还可能了解社交媒体如此强大的原因——能够放大口碑效应. 但谈到如何驾驭社交媒体影响力,他们就显得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尽管企业纷纷积极开设官方Twitter和Facebook,但真正了解社交媒体究竟是如何与消费者互动,并借此拓展产品和品牌认知度、提升销售和盈利、激发顾客忠诚度的企业却是少之又少.

企业微博营销实战

- Beus - 月光博客
  做为一种社会化网络服务,微博在今年的发展非常迅猛,Twitter联合创始人伊万. 威廉姆斯透露,Twitter注册用户已达1.75亿人,而新浪也在11月份宣布,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达5000万,可见以微博为主力的“传播方式”的革命已经到来.   曾几何时,SNS社区网络也是继博客之后众多投资者和创业者追捧的明星,然而随着微博的出现和发展,传统的SNS社区网络的发展逐渐显示出颓势,活跃用户不断下滑,发展前景越来越受到质疑,曾几何时,SNS的领队开心网靠着“偷菜”游戏火爆一时,全国网民几乎人人都加入了“偷菜”的行列,各大门户网站也纷纷复制开心模式,推出各自SNS频道,然而正当各大网站在SNS领地杀得不可开交之时,微博却突然之间异军突起.

企业微博营销技巧

- MArCoRQ - 月光博客
  最近笔者一直在维护公司的微博,也在SocialBeta的社会化媒体6群中跟很多朋友交流,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在此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我们在判断一个人的时候,除了依靠第一印象外,更多地还是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中判断这个人,时间久了,我们甚至会对这个人形成固有的己见.   那么,企业做微博营销同样如此,问问自己,你想让别人怎么看你的企业,你想让自己的官方微博给别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或者说你想塑造的品牌形象是什么.

2011年6个微博营销趋势

- 旭斌 - SocialBeta
本文来自SocialBeta内容贡献者,曹宇网名Charlie,多年从事电子商务及其相关的营销工作,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忠实fans,新浪微博为@曹宇Charlie,欢迎与大家交流caoyu70#gmail.com. 回头看看2010,微博上的企业ID从无到有,先是Dell这样的跨国公司高调登场,然后是一些国内大企业如海尔、联想等陆续建立官方ID,接着,五花八门的企业纷至沓来,大到中粮这样的国企巨头,小至个人站长的同城团购,到了下半年,部分嗅觉灵敏的淘宝店铺也开始进入微博试水,接近年终时,甚至一些本地化的实体街边商铺也杀进微博,于是,微博营销,从大企业到小店铺,从线上电商到线下实体,已经很有点蔚为壮观的意思了.

微博营销:消逝的光环

- - MADBRIEF | 疯狂简报
狂热过后,微博营销正走下神坛. 它并非无所不能,而只是企业社会化营销中的可选一环. 微博营销刚刚兴起时,一位率先入行的公司老总许下豪言壮语:3年内必带领公司上市. 彼时他的志得意满让很多人对此行业充满想象,一时间从业者众. 如今3年之约已过大半,却莫说他的公司,连新浪微博独立上市的计划都显得无期可待.

微博运营:企业微博营销实战流程(上篇)

- jingyu - SocialBeta
本文来自@晏涛三寿 现为知名电商企业网络策划及微博运营负责人. 研究微博营销已达半年之久,在实战中不断的摸索总结,零零散散的也写了不少关于微博方面的文章,每次都在派代上首发,得到了派友们的支持或者拍砖,最后被其他网站转载. 之前都零零散散的,这一次花了点时间整理出了《企业微博运营实战流程》,希望将自己的一点经验与大家分享,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精美的图片,没有深奥的理论,都是自己在操作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为何微博必须有“评论”?

- kea - 爱范儿 · Beats of Bits
很早比较过微博和 Twitter. 没想到时隔好几个月,这个话题又火了一下. 目前,攻击新浪微博的火力,似乎有一部分集中在了新浪微博的“评论”上面. 从设计的角度来看,没有评论让用户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 所谓 UGC (用户生产内容),用户生产的内容的重要性,当然是第一位的. ( Twitter 同样生产内容:传播内容的内容).

哈佛商业评论 | 传统营销之死

- - 译言-投资/理财/创业
包括广告宣传,公共关系,品牌管理以及企业传媒在内的传统营销手段已经失效. 很多还在干这一行的人们似乎还未意识到他们所在的部门或者组织已只剩下躯壳——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认识这一事实. 第一,购买者们已经不再给予关注. 研究已证实买家的决定跟传统的营销沟通基本上没有任何关联. 采购者们通常用自己的一套路子来获取产品和服务信息,其中最常用的是网络,当然还有企业之外的信息来源,比如人们的口头表述或者是客户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