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巨星的“后张国荣时代”
文_游威 (华语金曲奖总策划/国际华语音乐联盟秘书长/资深乐评人)
张国荣,这个曾代表香港乐坛巅峰时代的超级巨星,如今已固定成为每年4月1日歌迷的纪念话题,更成为时代的“集体回忆”、“热爱香港的最佳理由”。
2012年,在哥哥逝世9周年之际,他生前服役时间最长的环球唱片终于打破例行精选“吃老本”的框框,组织旗下众歌手推出一张“有策划、有预谋”的概念致敬专辑《Reimagine Leslie Cheung浮想联翩张国荣》,并举行同名主题音乐会,歌手阵容可谓目前港乐最强,从音乐史意义来说,已经值得书写一笔。
常规的致敬专辑往往会将逝者各个时期最热门的金曲重新编配组合,但这张大碟的策划人,张国荣最后时期的“铁三角”搭档——林夕和梁荣骏(另一位是C .Y KONG)却提出“后张国荣时代”的簇新视野。作为“后张国荣时代”的主创者,林夕和梁荣骏撷取了哥哥后期充满末世气息、华丽色彩、以弦乐和Trip Hop电子+柔性情歌为主导的风格化作品,作为这张非一般致敬专辑的线索。
对于这样一张以概念先行而非流水线作业的专辑,我们也不妨以非常的手法来解读,从作品所在专辑的时间顺序而非曲目编排顺序来重新解读“后张国荣时代”的“红” 色轨迹!
1995年,哥哥加盟滚石也是复出的首张专辑《宠爱》,演绎的全是他参演电影的动人插曲,《追》更是经典,孙耀威的版本忠实于原版的编曲和演绎只能算是不过不失。
而1996年张国荣真正“惊世骇俗”变身的《红》,则有4首歌入选:莫文蔚以如出一辙的性感迷人延续了《偷情》的迤逦“风情”,张敬轩演绎“加速”版的《红》,褪去原曲的Trip Hop外衣,加强迷离电子味,比之哥哥减了一分华丽颓废,多了一分高亢激情,算是意料之外的惊喜;原来风骚爵士版的《怨男》也被麦家瑜改为迷幻感十足的舞曲,颇有趣味; MR.也以硬派嗓音传递出《怪你过分美丽》在深情款款之外重摇滚的一面,极具颠覆性。
“吹神”陈奕迅这次选取了1998年《这些年来》粤语EP一曲“冷”门的《最冷一天》,与他自己的《不如不见》遥相呼应,都是内心的挣扎与暗涌,慢热而耐咀嚼。
而1999年哥哥加盟环球的首张专辑《陪你倒数》自然是这次致敬的重中之重,一共占据了7首之多,几乎整张照单全收,不可谓不“敝帚自珍”。主题曲《陪你倒数》原本急促的电子节奏被林子祥放缓为轻松摇摆的色彩;而他的爱子林德信演绎慢板的Trip Hop《寂寞有害》则似有隔靴搔痒之感,乐坛之旅尚需历练; Robynn & Kendy在《同道中人》的表现却优异很多,控制性的气息颇有“幽谧”之感;车婉婉《梦死醉生》胜在编曲的紧张、诡谲气氛,但她的演唱却蜻蜓点水;刘美君将她特有的冷傲注入《左右手》这首“后张国荣时代”标志性情歌,感性之外倍添性感,值得盛赞;陈慧琳演绎的《春夏秋冬》一曲亮点在于童声合唱的默契和单纯,她回归初出道时民谣的唱法令人有岁月唏嘘之感;而传统粤语情歌《心跳呼吸正常》也被关楚耀以Trip Hop节奏重整,看似轻描淡写,不过仍有份来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种自信与淡定。
林忆莲演绎2000年《Untitled》EP中的《路过蜻蜓》却惊喜欠奉,没有“都市触觉”时代的性感和“野花”的惊艳,也未能诠释出原曲的那种流离感,实在遗憾;同年大碟《大热》中,谢安琪对哥哥“夫子自道”的《我》(国语)的爵士处理过分小心翼翼,完全没有原曲的执著及自强;反而SWING在《侯斯顿之恋》带出特有的“新浪漫”感觉。2001年的《Forever新曲+精选》连笔者亦曾忽视,不过吴雨霏版《洁身自爱》体现了情感的细腻把控力;李克勤将《梦到内河》活脱脱变成“演奏厅”系列的延续,编曲比原版更为丰满,但演绎却在完美间失去原曲的沧桑起伏。令人惋惜的是2003年哥哥去世后环球为他推出的遗作《一切随风》未有作品被翻唱,至少《玻璃之情》是不应被疏漏的……
应该说,在张国荣等相继离去的这十余年,已不再有“巨星时代”,这张合辑难得集结“四代同堂”,相信亦是罕有的“绝唱”。人们很容易将当中歌手参差不齐的唱功与原唱比较提出种种质疑,并顿生“今不如昔”之慨。其实作为一张以致敬为目的、“后张国荣时代”为立意的概念专辑,唱功也许并非最重要的考量,在情怀延续之外能适当推陈出新,已属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