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大众,绝对小众

标签: 豆瓣 大众 绝对 | 发表时间:2011-06-15 02:10 | 作者:(author unknown) Xiaoyu
出处:http://xianguo.com/service/dailyshare

豆瓣刚刚做了一次小修改,原来用户只要点击想读某本书,想看某部电影,想听某张CD,就会自动在豆瓣的广播系统里生成一条信息,通知到这个用户的所 有友邻。修改之后,如果想同时发布一条广播,必须额外点一下复选框。就这么大点事,又引发了一轮抗议风潮。说风潮可能不大合适,因为豆瓣目前对外宣称有 5000万用户。而我的友邻只有1000多,而且是在2008年之前添加完毕,属于比较原教旨的那批豆瓣用户。在我的豆瓣广播里,抗议声此起彼伏。不过我 怀疑5000万人的用户总群体中,有几个人注意到了这一微小改动,又有几个人听到了这些抗议声浪。

每次豆瓣做一点点改变,立即会引起用户反弹,这已经是中国互联网上的固定节目了。值得讨论的是,抗议本次豆瓣修改的用户提出的理由:他们认为这是豆 瓣进一步弱化了书籍、电影、音乐在整个社区内的地位,更加凸显了社区(SNS)的重要性。这个判断是对的,不过豆瓣做出这样的选择,不过是呼应了用户和现 实的双重需求。

在历史上豆瓣的确是一个发布书评、影评、乐评的专业网站,这种江湖地位到今天都没有其它网站能够撼动。由此,聚集了一批文艺青年,大家维护条目,上 传内容,发布评论内容。非常不幸的是,这是一批绝对的小众。更不幸的是,这批小众集中在极为狭窄的文化领域。文化领域翻译成中文就是四个字:很难赚钱。民 营书店在一家家倒下,全民读书时间在不断下降,5年前的电影也半死不活,院线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音乐更是在MP3的冲击下,不得不让唱片业整体毁灭。因 此到了08年的时候,豆瓣阿北面临一个选择:豆瓣是继续专业下去,还是转而进军SNS?

现在看起来这是阿北的个人选择,但在我看来,这更应该是用户选择的结果。因为网站想要存活下去,要么是服务于高消费的小众人群,要么是服务于低消费 的海量大众人群。这还是理论分析,而前者迄今为止还没有看到几个成功的个例。中文互联网上的站点,只要做进Alexa世界排名前10000位,最终都走上 了做量的道路。豆瓣曾经是有选择的,站方提供了网络购买书籍、影碟、CD的推荐入口,用户通过这些入口前往当当、卓越、99读书人等等网站发生购买行为, 豆瓣就可以得到一定的返点。问题在于,没有多少量。精英小众并不是强力消费人群,没有买到阿北看到报表手发软,也没有买到豆瓣可以依仗销售量和当当、卓越 议价的程度。这就是用户选择,用户选择不消费,但是要用网站,那只有做SNS迅速冲量一条途径。豆瓣是拿了VC的钱的,要对资方负责。

文化市场在我看来是这么一个概念:精英和准精英负责吆喝,彼此授权。我说你史上最有文化,你说我善良又风雅。然后引来了一堆人围观,并且引起羡慕, 不由得让人心向往之。向往就会产生拥有的冲动,抽象的文化就可以物化,变成具体的书籍、字画、CD、DVD、笔记本、文具盒。不是这样的吗,二十年前堪称 有文化的家庭不都有一本《辞海》吗?有几家人从头到尾翻过一遍的?无非是买回来,放在书架上,自我感觉就拥有了其中的所有内容。十年前不有N多人家购买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吗?又有谁通读一遍的,还不是追求这种拥有的感觉?文化的生意就是这样做的。

理想情况下,豆瓣的绝对小众继续发评论,继续维系着整个站点的威名,由此吸引来一堆围观者。围观者看完,掏出银子大把大把地买书,买CD,于是豆瓣 就发达了。可惜,世界上没有那么好的事情。豆瓣成立之初,聚集了这么一群文艺爱好者起来,挂广告要骂,上推荐链接要骂,唯恐商业化影响了理想主义,唯恐豆 瓣“堕落”到人人都来,自己不得不和庸众为伍。要知道人和人之间存在影响和联系,彼此最终构成一个社会。绝对小众绝对看不上的庸众,恰恰是绝对小众们存在 和享受的基础。以书为例子,一本文学小说平均发行量也就15000册。按照这个水准,中国的书店不都关门了?书商不都饿死了?没倒没死,是因为它们也买庸 众喜欢而绝对小众看不上的励志书、官场权谋、两性物语、穿越挖坟书。这些书撑起了书市的基础面,然后书商出几本让门面上好看一点的纯文学、纯政经书籍,保 本不赔就好,毕竟是文化生意,不好赤裸裸地买大白菜。正是因为庸众的消费,使得图书市场成为可能,也使得绝对小众需要消费和享受的内容得以出版。

那豆瓣在首页上最应该推荐的是《执行力》、《谁动了我的豆腐脑》、《不节食减肥速成法》、《30天改变自我》、《读懂她的心》、《曾国藩宦海秘 笈》、《省委秘书》、《爱上唐僧不是林黛玉的错》。。。。。。这可能吗?绝对闹翻天了。只能放上《百年孤独》、《约翰克里斯多夫》、《尤利西斯》、《哈耶 克论说文集》。可是谁买呢?能卖多少呢?所以,传统的文化买卖在豆瓣做不成。但是,变形一下相同的模式还可以成立。那就是各种小组,小组是聊天灌水打屁晒 照片找一夜情的地方。虽然都是聊天灌水打屁晒照片找一夜情,在天涯在Qzone在人人,和在豆瓣的感觉不一样。为什么?豆瓣有文化啊。这时候文化的作用凸 显出来了。同样是一间房子,人进去之后就是洗脸刷牙蹲马桶睡大觉,人们更愿意去威斯汀而不是大车店。服务不服务的另说,威斯汀有门童啊,而且门童的纽扣擦 得贼亮,一楼还有咖啡厅,喇叭里还放轻音乐呢,那地方更适合哥们去。豆瓣奔着SNS一去不回头,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虽然如此,豆瓣还是做过很多努力,而且很巧妙。最近三年来和豆瓣打交道少了,上豆瓣也少了,但是我一直在观察:广播别人也做了,有谁说那是微博,或 者是Twitter克隆了吗?豆瓣做小站,谁看出它其实就是Tumblr,而且比它更为丰富和结构化?豆瓣做阿尔法城,升级版的BBS+SNS,探索在 Facebook之外的SNS形态,有人觉察到了吗?豆瓣的底层是人际之间的相互关注,从好友的强关系悄然降低为单向关注的弱关系,豆瓣在这个基础上一直 在做SNS之上的SNS,希望用兴趣和地域把人群分隔开来,有没有?

这就是绝对小众所说的“越改越烂”,为一个复选框而鸡飞狗跳。最后,弄到豆瓣只能做类似网络iPod的豆瓣电台,把量做上去之后投广告。而结果证明,唯有做量,唯有部署到用户桌面,才是有希望的。还是海量的大众,撑起来这一片小小天空。

现实很残酷。一帮有品位,有审美,有情趣的人,养不活一个有文化的网站。今天的诸多反对意见,在曾经可以做选择的时候,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帮助,一 切只是声浪而已。说起来很讽刺,正是因为绝对小众的固守和坚持,以及豆瓣对这种固守和坚持的退让,才一步步把豆瓣变成今天的SNS。而绝对小众所抗拒所排 斥的,却最终帮助他们保有了这么一块地方。这很像是意识形态的胜利,胜利的同时,现实不得不通过其它扭曲的渠道维系整个系统的内在平衡。无怪乎有人调侃, 在今天的豆瓣,泡妞把妹才是刚性需求。只要这种需求存在,一切反对都是浮云。

现在,可以继续讨论修改那个复选框的问题了。

饭否

鲜花总会长出来,不在墙这边相见,就在墙外面思念。请使用E-mail订阅《槽边往事》:订阅地址

相关 [豆瓣 大众 绝对] 推荐:

豆瓣,大众,绝对小众

- inecho - 槽边往事
豆瓣刚刚做了一次小修改,原来用户只要点击想读某本书,想看某部电影,想听某张CD,就会自动在豆瓣的广播系统里生成一条信息,通知到这个用户的所有友邻. 修改之后,如果想同时发布一条广播,必须额外点一下复选框. 就这么大点事,又引发了一轮抗议风潮. 说风潮可能不大合适,因为豆瓣目前对外宣称有5000万用户.

豆瓣显示

- frank - 读库情报站

豆瓣的初衷

- Alex Yu - 豆瓣blog
六年前,我开始写豆瓣第一行代码的时候,是想做一个关于生活发现的服务. 也就是说,豆瓣想帮人发现真实生活里的好东西. 今天豆瓣有一百多人的团队了,我们依然在做一个关于生活发现的服务. 这个想法可以在2005年以来一直没有改动过的一个页面里看到,就是”关于豆瓣“. “豆瓣的发起者发现,对多数人做选择最有效的帮助其实来自亲友和同事.

OSD Lyrics + 豆瓣电台

- 培培 - 画猫不成反类虎
现在已经可以试用了,参见wiki页面安装0.5版,然后按照README文件的说明使用浏览器扩展. OSD Lyrics 0.5计划中的一项新特性就是提供一个HTTP Player接口,使得可以方便地实现网络播放器支持. 作为其副产品之一,豆瓣电台的支持已经初步实现了. 代码库在 https://github.com/osdlyrics/osdlyrics-doubanfm.

豆瓣的基础架构

- - 博客园_知识库
  本文根据InfoQ中文站对豆瓣洪强宁(@hongqn)的沟通交流整理而成. 洪强宁介绍了豆瓣的架构和组件,并分享了豆瓣基础平台部的一些团队经验. 文中截图来自洪强宁在2013年CTO俱乐部中的分享.   豆瓣整个基础架构可以粗略的分为在线和离线两大块.   BeansDB项目可以说是一个简化版的AWS DynamoDB,该项目在2008年启动,2009年开源,第⼀版使⽤tokyo cabinet作为存储引擎,2010年使⽤bitcask存储格式重写了存储引擎,性能更好.

2015年豆瓣高分榜

- - 豆瓣blog
在过去的一年里,豆瓣用户有了更丰富的生活,标记了更多项目,包括图书、电影、音乐、东西、小组等. 我们根据这些标记,整理了2015年口碑最好的兴趣榜单. 在这里,你也许会发现:今年最爱的书 《你今天真好看》也受到了大家的欢迎;你和友邻一直都在共同关注着 “我不知道该如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专栏;原来电影 《心迷宫》有那么多人看过并给了高分;那张被友邻们念叨了好久的 《敷衍》你一直没来得及听…….

豆瓣说和豆瓣的移动战略布局

- Suave - @NoTor
“豆瓣说”是豆瓣于2011年3月末推出的“豆瓣广播”升级版本,iOS和Android的移动版也于6月末同时发布. 相信也是受了Twitter和微博当下盛极一时的影响才有了“豆瓣说”,但豆瓣广播确实早就有了微博客的基本形态,没能早点走出这一步算是有些遗憾,不过我觉得目前也为时不晚. 先具体分析一下“豆瓣说”这款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