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移动第一

标签: 思考 移动 | 发表时间:2012-12-10 08:45 | 作者:joyce62270252
出处:http://www.36kr.com/

编者按: 本文来自Union Square著名投资人、行业风向标Fred Wilson。

两年前,我曾发表博文 《移动第一,web第二》。有一些创业公司确实采用了这样的做法,目前的表现也不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算Instagram,另外我们的投资组合公司Foursquare也做得不错。移动第一、web第二似乎成了以消费者、社交为导向的创业公司中的一个金科玉律。

不过,这事到底对不对呢?创业公司Everyme和Origami的联合创始人Vibhu Norby则发表 博文,认为“移动第一、web第二”会让大部分的创业公司都失败:

一句话,移动服务应用在闭合用户体验的病毒式回路(viral
loops)和保证用户留存方面都不具备优势。只有屈指可数的一些应用把“移动第一、web第二”的道路走通了:Instagram,
Tango, Shazam,也可能还有两三家这样的公司。

在web上,你可以轻松、低成本、快速测试并调整产品。你可以在发现软件bug的15分钟内就将其修复;你可以一下子向你的用户展示10个不同的登陆页面,并实时决定,对某个特定用户来说,到底哪个页面最好。另外,你还可以闭合用户体验的病毒式回路:用户一点击电子邮件,就可以马上用上你的产品,既不需要从电脑下载应用到手机里,也不需要打开它。所以,你可以在用户看到产品的第一眼就向他们证明产品的价值,正如做搜索的Google。

除此之外,在web端的注册也要便利很多。用户可以更快也更方便地输入信息,而且每个浏览器都支持信息的自动填充。相反,关于移动端的用户留存率,Vibhu分享了一些他们自己的数据:

在他们的一款应用的30万下载和25万的网页独立访客中,只有20万的用户真的注册了。所以,超过60%的用户实际都只是过客。他听到的另外一个应用开发商的数据则是,应用下载量超过1亿,但这当中有50%的用户在下载应用之后都没有打开过它。而这部分用户损失还不包括那些没法在应用商店找到你的应用、或者在看到你的应用评分之后决定不再下载的用户。

总结来说,整个web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和其20年的创新,帮助任何一家公司降低了吸引用户使用他们产品的门槛。相反地,在移动端的创新目前非常落后,我们开发的应用也完全要按两家公司(苹果和Google)的规则去玩——而这两家公司实际都只是投入了部分精力去做移动系统,也没有很大的动机去帮一家免费的应用开发商去获取成功。

Vibhu由此下了结论:

我不认为一个真正想要成功的创业者应该最先在移动端发力。Android和iOS平台靠着用户吸引了移动开发商,但是实际上,开发商为了获取这部分用户的成本却非常高。你确实需要一款移动应用来服务客户、增加竞争力,但它应该只是你整个战略的一部分。

另外,Vibhu还对基于广告的、挑战用户隐私的免费应用模式提出了质疑。

那些盈利模式依赖广告的公司为了自身运营和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向广告商和广告客户出卖用户数据。对这部分创业公司而言,他们必须为广告商收集足够的用户数据,同时也需要大量的用户去点击他们的广告,这两点都要求这些创业公司有很大的用户基数。

除了用户基数要大以外,他们还需要在公司发展的早期就快速达到一定的用户数,因为没有人愿意在很长的时间内去供养一个发展慢、成本高的公司。为了在种子期之后拿到风投投资,你就必须发展得足够快。

总结下来,就是说,对任何一家基于广告盈利的创业公司而言,他们都需要将他们的用户基数发展得既庞大又迅速,以支持他们的免费产品。

我尊重他的这个观点,而且每次当我从一个免费的、包含广告的应用升级到付费的无广告应用时,我都跟他有一样的体会。不过,作为一名商人,我自己会继续支持免费增值的模式(或者完全免费模式),因为在我看来,这是价值最大化的方法,而这也最大程度地允许了尽可能多的用户访问到你的产品或服务。

我在这篇博文中不想过度强调商业模式,不过要聚焦一个矛盾:即移动确实是个大贱人。它是目前用户增长的要塞,但于此同时,你却很难在移动端创建一个庞大的用户基数。这个观点我之前也提到过:

在移动端的产品传播要比web端的困难很多,很多成功的移动为先的创业公司,在从推出成功产品过渡到积聚大规模用户的环节上,确实陷入了困境。即便你的产品很好地匹配了市场,这也不足以让你的团队获得足够的用户。你必须借助用户将“下载应用、使用应用、持续使用应用、将它放到你的手机界面主页”这条路打通,而要做到这一点,实际非常困难。

不过,仅仅因为要实现这一点很难,并不意味着你就不应该尝试这么做。我确信,下一个面向消费者的大规模的、价值无限的服务,依然会是将移动作为首要的切入点。你从Uber和Etsy在购物季的火热就可以看出。可以说,移动正在快速地变成主导的用户界面,假如你不能对应地设计产品和服务,从长远的角度来说,你就没有办法将业务成功最大化。

那么,我是不是不同意Vibhu的说法呢?恰恰相反,就一个团队不应该仅仅是在移动端发力(除非你是做游戏的)这一点来说,我觉得他的某些观点很有说服力。不过,我跟他在两点上有显著不同:

第一点:你没有办法放弃移动这一块,因为不管你喜不喜欢,它都代表着未来。第二点,我认为,你在移动端推出一款产品之后,在web端再推出对应的产品也非常重要。假如你先在web端做出产品,然后再转移到移动端,你会发现,将你的UI缩到一个小屏幕上实际非常困难。所以最好还是现在移动端设计出产品,然后再做一个对应的web产品。也就是说,移动第一,web第二。不过,也正如Vibhu指出的,web端不能、也不应该被你忽视,因为它在很多方面都很有价值。



相关 [思考 移动] 推荐:

移动问答服务思考

- Ehaagwlke - 所有文章 - UCD大社区
    社会化问答服务现在很火,国外的Quora、Stackexchange系列站点,以及国内Quora山寨版本的知乎都受到了大家的追捧. 以StackOverflow为例,在Google搜索技术相关的问题,StackOverflow上的回答经常处于Google搜索结果的第一位,回答的质量颇高.     如果说Yahoo Answer、百度知道这类早期的问答服务为问答服务的1.0版本的话,Quora、StackOverflow这样的问答服务可以称之为问答服务的2.0版本,相对于1.0版本的问答服务的最大区别为其社会化属性.

重新思考移动第一

- - 36氪 | 关注互联网创业
编者按: 本文来自Union Square著名投资人、行业风向标Fred Wilson. 两年前,我曾发表博文 《移动第一,web第二》. 有一些创业公司确实采用了这样的做法,目前的表现也不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算Instagram,另外我们的投资组合公司Foursquare也做得不错. 移动第一、web第二似乎成了以消费者、社交为导向的创业公司中的一个金科玉律.

对移动社交型app的一点思考

- Xu Ning - robbin的自言自语
自从2008年AppStore推出以后,已经形成了一个围绕移动app销售的庞大产业,这方面的销售神话也屡见不鲜,例如众所周知的《植物大战僵尸》《愤怒的小鸟》等,主要销售的是单机类型的手机小游戏,凭借优秀的创意和惊人的下载量创造盈利. 不过这种单机下载型app的机会对于小型或者创业公司的机会越来越少,因为随着这些app的精美程度增加,研发和渠道宣传的成本也在急速飙升,这个产业越来越变成少数公司才能做的起来的大制作了.

关于移动互联网的三点思考

- - ITeye资讯频道
互联网的第一次浪潮,用户刚刚学会上网冲浪,那时“网络”在大多人心目中还是一个模糊单词. 但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网络”已经在用户心中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用户懂得表达并要求自己的需求得以满足. 而这个行业技术的发展也让各家的竞争力越来越高,或者正因为这样,我们未看见移动互联网上出现真正的“大佬”. 1、重新认识“用户第一”.

运营商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移动互联网体系的思考

- - 钛媒体TMTpost—把脉科技资本论
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内容为王”的互联网传播推广模式,还是“渠道为王”的覆盖类营销模式,都离不开用户的支撑. 目前很多的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需求的第一要务都是“占有用户”,在收到用户青睐,有部分用户规模的情况下才进行消费类需求和商业需求的植入,可谓之“抢占江山,先抢用户”. 在此基础上,移动运营商如果依托自身的优势和内容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移动互联网体系就值得各大运营商思考.

终极思考

- wei - 牛博国际
我的海淀剧院演讲门票放出后,八小时卖了四百多张,同事们说,日. 我淡淡地说,别这样,也许正是因为便宜才这么好卖嘛. 一转身我马上就打电话给老婆,操. 早知道就他妈把票价定高一点啦,真倒霉......干. 很大程度上,这可以解释两件事:1.为什么已婚事业男性的健康状况会相对好一些. 2.为什么在社会上受到尊重和认可的事业男性在老婆的眼里都是傻逼.

动车追尾的思考

- David Ruan - 扬韬
1、两列运行的动车追尾,绝对属于重特大责任事故. 雷电导致前车失灵,已经是责任事故了. 前车失灵,信号没有外发,又是责任事故. 调度体系没有发觉列车失灵,也是责任事故. 后车没有察知前车失灵,还是责任事故. 最后,后车发现问题,紧急制动系统有没有用也值得怀疑,因为后车司机据说是人工制动并殉职于岗位的.

重新思考电子书

- Alex - 爱范儿 · Beats of Bits
Hart,“古登堡计划”发起人,2011 年 9 月 6 日去世,享年 64 岁. 从 1971 年 Hart 制作第一本电子书,启动“古登堡计划”开始到 2011 年,Kindle、Nook 流行,正好经过 40 年. 如今电子书阅读器、电子书变得越来越流行,在北京的地铁上,你会经常看见低头拿着 Kindle、Nook、iPad、汉王的人们.

《系统思考》读后感

- 章明 - 所有文章 - UCD大社区
经别人推荐(都忘了是谁推荐的了~),买了这本《系统思考》,看完前几章,发现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全书的精华也都在前面几章,后面都是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 为什么必须从整体研究系统. 将系统分块通畅破坏了你所试图研究的系统. 如果你破坏了系统内的连接,你就破坏了系统本身. 更奇妙的是,很多系统表现出他们的任何组成部分都不具备的特征.

Memcache架构新思考

- - ITeye博客
2011年初Marc Kwiatkowski通过Memecache@Facebook介绍了Facebook的Memcache架构,现在重新审视这个架构,仍有很多方面在业界保持先进性. 作为weibo内部数据处理量最大,对数据延迟最敏感的部门,基于本厂2年多来对mc的使用心得,我在本文总结对MC架构的一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