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h3.0:一场和中国开发者无关的狂欢
相对于Path的私密社交模式和市场前景,设计和美工对这款产品的直接推动作用要明显得多。3月7日,私密社交应用Path更新到3.0版本,风头一时大胜。
两天之后又有新闻称3.0版Path应用上线24小时内创造的收入已超过Path诞生2年以来的总和。这让许多开发者兴奋不已,究其原因,大概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设计的胜利
Path取得如今的市场地位,与其设计,或者更直接一些,美术设计,是分不开的。相对于Path的私密社交模式和市场前景,设计和美工对这款产品的直接推动作用要明显得多。在中国大部分Path用户,都是被其外观所吸引——而这批用户又是图片分享的主力,与Path本身的产品调性匹配。
这些Path的拥趸有一些共同的标签,比如追捧乔布斯对于样式和颜色的挑剔。
而在Path上,他们再次找到了共同语言。也因为这样的价值取向,所以Path在商业上的成果令他们非常兴奋。似乎“设计可以引领移动互联网商业成功”得到了证明。而这些爱好设计者的价值也得到了提升。
小众应用的商业化典范。Path无疑是一个小众应用。也许与通讯录匹配后大家都可以在自己电话本里或多或少找到一些开通的Path的号码。但是要联系他们时,除了传统的电话短信,首选还是微信微博。一个非主流的社区能够得到商业的成功,为目前在细分领域挣扎的社区产品树立了信心。
为设计付费
这与第一条还有所不同。为此欢呼的未必是社区产品的开发者和设计者,而是更为下游的插画师和民间设计者。这些人群在过去向许多平台推出自己的作品,例如皮肤、表情等,在移动互联网上对于各个ROM的深度美化也是其获利途径之一。
当Path证明“表情商城”是可行之后,对于这些人群无疑是重大利好。这些人群只有在社区和平台有稳定收入的情况下才能从中直接分得利益。而如果社区和平台是依靠他们的作品来变现的,那么他们的价值也会得到重大提升。
但对于这三个人群,我却不得不在此泼冷水了。
Path的商业化,远没有表面看到的这么光鲜,而要在国内推广,更是难上加难。
在3月7日Path更新3.0版之后,其创始人戴夫•莫林即刻邀约媒体对其进行了与商业化相关的报道,并且早早的透露出“商业化成功”的信息。这非常像是一种过渡营销的举措。
有趣的是,由于在外媒报道中特意提及了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市场的快速增长,所以仅有的几篇报道被国内媒体反复地翻译转发和改写。当需求和目的过于明确的时候,此间传播的内容就值得质询了。
在美国,Path虽然可以堪堪匹敌Facebook Message,但由于后者与facebook绑定,社交关系的迁移可能性不大;而Path极有可能在下一阶段被某个新产品替代——事实上,Path其中的社交关系也是从用户原有的其他平台关系中提炼出来的。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后,这些关系可能被迁移到其他平台,或者被用户再次重新提炼。
对于Path来说,半年前无疑其估值的高峰,而从现在开始不久后,很可能有新的社交产品形态诞生,这对于Path的资本表现不利。而IM的新故事加上商业化举措无疑会使得Path从一个概念产品向一门成熟的生意转变,对于Path股东在二级市场的交易大为有利。
所以无论从Path传播的内容还是传播的节点来看,其目的性都太过鲜明。以至于让人想不质疑都难。
可以想见,在这一轮密集的话题之后,Path的营收压力不小。过早的打出了底牌,就只剩下两条路:大成或者认输。
在Path还没有成为一个强需求产品的时刻,戴夫•莫林在走钢丝。
而对于国内开发者而言,这个钢丝还不是谁想走都可以走的。
国内开发者推出的设计先导的产品不少,大约是受Path影响较深,设计感强的产品无一例外一水的小清新。而且对于细节的苛求到了用户都难以察觉的程度。比如说我曾被告知Path最成功的设计是那个刷新页面时的小时钟——是的,也许有许多用户喜欢这些小细节,可是我如果没有听到这个说法完全没注意到那是个小时钟。看上去小时钟比微信朋友圈的万花筒要好看些,但是大部分用户会注意到甚至在乎嘛?值得怀疑。
设计先导的产品在国内注定是小众产品。在国内这个有巨头压力的市场环境下,小众产品的生存条件远不如欧美发达国家市场。最为悲剧的是,小众产品虽以设计见长,但最后总是被巨头的功能和用户群吃掉,这不是开发者一己之力能够左右的。
所以即便Path已经收到百万美金级的收入,国内可以复制其经验的小产品也几乎没有。更不要说建立设计师生态来收费了——这需要的商务和渠道资源不是中小开发团队能够胜任的。看看小米手机的收费主题商城运营如何,便可一窥端倪。
Path不适应中国国情的地方在于这不是一个强需求应用。
一个深度移动互联网用户用智能手机拍了一张照片之后,至少有十几个已经成熟的平台可以发表和分享。且不说微博微信,啪啪、陌陌、人人、花瓣、图钉再加上Path的那十来个嫡系“门徒”,哪个不是在吃Path的市场?
但是垂直领域的强需求应用和Path的商业化路径是匹配的。比如专门面向设计师的图片社区、和工作业务有关的垂直社区,这种交流辅助的商城无疑是可行的。不过话说回来,这些商业模式鲜明的应用,还需要Path来教育吗?再不开窍,也有腾讯QQ一水的增值服务案例在前啊。
所以说,为Path欢呼未免有些过了。
不过,微博上有一个普通用户这样评价Path3.0:“真的是太好了"。无从解释说不清来由,发自内心的感受只能如此单纯空旷的评价发出——这大概是国内社区产品开发者可遇不可求的美好评价吧。
相关专题: 关于Path3.0的一切
(若无特别注明, 雷锋网文章皆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原文链接: http://www.leiphone.com/path3-lost-in-china.html
您可能也喜欢: | ||||
Path 3.0玩儿坏了:昔日私密APP变身隐私杀手 |
关于Path3.0的一切 |
从Path3.0看微信商业化 |
Path 3.0的一些细节设计 |
Path的中国门徒横向评测 |
无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