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Fo了三五个

标签: IT民工手黑 | 发表时间:2011-06-22 22:40 | 作者:和菜头 ye
出处:http://www.hecaitou.net

Twitter上的中文圈过一阵就要讨论一个永恒的话题:为什么人又少了?

我觉得正如几年前过高估计了Twitter上的中文用户一样,现在又倾向于过少地估计这个数量。讨论多少的问题,首先应该有一个基本共识:由于Twitter以人际关系作为信息流动的基础,我们很难遍历所有的人际圈。所以,使用某一些人,某一些人际关系节点作为判断依据是不妥当的。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进入RT的序列,时常曝光,并且为多数人所认知。Twitter上大量存在着的动漫、设计、游戏类生态圈很难进入观察者的视野,但是它们依然活跃的存在。只不过是因为他们的发言内容无法命中观察者的词表,也就无从被发现。此外,还有大量使用第二外国语作为Twitter基本用语的中国人,同样因为语言的因素被排除在外,而他们在看着,也在参与。

接着需要讨论的是“人”。人多人少,很多时候是一种感性的判断。发言量的多寡是一种直观认知,而人们更加倾向于认为看到的熟人多,那就是热闹。当初看到孙燕姿在Twitter上,不也给人一种“我们的人真多啊”的感觉?再加上那些经年累月占据报纸专栏、评论版面的公知和意见领袖,如果一个上午看到了十几二十个这样熟悉的名字,那一定会觉得很热闹,“人很多”。所以,这些人被当作了人,进入感性统计的范畴。而其他人哪怕存在,也不会被点数人头。可这个世界并不是由响器组成的啊!

可以特别拿出来说的是公知和意见领袖。Twitter上常常听人说,这些人主动离开了twitter,回到了国内的微博。这是一个客观的陈述,但是其中不乏抱怨的意味。问题在于:这些人本身就是逐声音而居的动物。剥离开了听众,他们的存在就毫无任何价值。在100万听众和5千听众之间,他们很容易做出选择。能让多少人听到,能保持多高的曝光率,这是这一类人的生存之本。觉得大家理念彼此接近,却惊诧于对方行动上和自己的不统一,这是必然的。因为贩卖理念和消费理念的人,从来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怎么可能步调一致呢?因为一厢情愿所受到的伤害不算是一种伤害,它的根源是误解。

很多时候误解的产生和视角有关。基于人类的共同本性,我们喜欢给一个东西赋予一定的价值判断,贴上特定的标签,然后在其下进行分析和讨论。由于这些判断和标签的缘故,使得我们用一种给定的视角来衡量事物。以上讨论的种种看法,是基于Twitter是媒体这一点来谈的。你把它当作是媒体,凡是符合媒体特性的部分就分外宜人,凡是不符合媒体特性的部分就分外刺激。可是,Twitter本身是一款互联网产品。站在产品的角度去分析它,得出来的结论可能会完全不同。

作为一款特定的互联网产品,Twitter需要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这些需求包括记录、分享、获得资讯、人际交互。在过去的这一段时间内,这些需求是否还能被满足?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事情就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用户总是来了又走,旧人离开,新人前来。而用户总量和活跃度,这只有Twitter公司的人才能看到。个人站在观察者的角度,勉强可以比拟的方法是观测其中固定的几个代表性群落,看它们的兴衰变化。得出上升或者下降趋势,需要大部分观察对象显现了相同的特征,才能较为谨慎地作出判断。

像现在这样讨论人是多了还是少了,我个人觉得没有多少意义,而且距离真相的距离相当遥远。

饭否

鲜花总会长出来,不在墙这边相见,就在墙外面思念。请使用E-mail订阅《槽边往事》:订阅地址

相关 [fo] 推荐:

多Fo了三五个

- ye - 槽边往事
Twitter上的中文圈过一阵就要讨论一个永恒的话题:为什么人又少了. 我觉得正如几年前过高估计了Twitter上的中文用户一样,现在又倾向于过少地估计这个数量. 讨论多少的问题,首先应该有一个基本共识:由于Twitter以人际关系作为信息流动的基础,我们很难遍历所有的人际圈. 所以,使用某一些人,某一些人际关系节点作为判断依据是不妥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