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七出舱镜头并非“水下模拟”

标签: 七出 镜头 水下 | 发表时间:2011-06-23 13:01 | 作者:(author unknown) ye
出处:http://www.guokr.com/

最近,一个关于“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出舱活动是造假”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开来。质疑者提出,在直播视频中有几条“疑点”,并由此得出整件事是在水下模拟出来的一个“骗局”。这个观点一点都不新鲜。早在三年前中国宣布神七“出舱”成功后就流传出了类似的怀疑论,当时就有人做出了解释和辟谣。而纵观整个航空史,对人类探索太空成果的怀疑也不是第一次。当年“阿波罗登月是个惊天骗局”的说法就引起多方的激辩,各种说法至今都余波未平,时不时贴上“史上最大的骗局”的标签出现在各大论坛。

回到对“神七出舱活动”的质疑上来,从技术的角度来思考,这些“疑点”都是站不住脚的。当这些言论和观点在国外受到广泛关注的时候,活跃在天文科普网站的天文学家们也做出了科学的分析和辟谣。这里就为不明真相的群众逐一的来分析和反驳这些“疑点”。先回顾一下 质疑者的视频

“疑点”1:舱门打开时有“气泡”从舱内飘出。

反驳: 所谓的水泡其实是开舱盖时剩余气体带出的纸片一类的杂物。飞船上所携带的机器不可能将气闸内的空气完全抽尽形成绝对真空,最后舱内必然会剩余一点气压(从公开的资料可知这个气压大约为1千帕,也就是大气压的百分之一左右),与舱外的真空形成一个气压差。别小看这点气压差,它让航天员费了不小的力气才打开舱门。当舱门打开与太空直通后,在气压差的作用下舱内的气流必然迅速外散,携带纸片一类的小杂物飞出。从视频上看,这些飞行的小杂物移动迅速,运动轨迹毫无规律,恰似气流携带。这有力证明了这些物体不可能是水中的气泡——水中的气泡只会以直线缓慢上升,而且气泡都是一串串的球形,不会像视频中那样是不规则的形状。美国科学作家Ian O'Neill还专门对疑似“水泡”的漂浮物做了轨迹分析:

/gkimage/jb/k2/qv/jbk2qv.png

Ian O'Neill对漂浮物轨迹的标注

如果是在水中拍摄的话,气泡应该朝着一个方向上浮而不是像图中的轨迹那样四处飘散,这再次证明了这些所谓的水泡其实是舱内气压带出的杂物。

最后,贴一张真正的水中训练图。大家还可以从图中看到,由于人体的移动,水中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大量气泡。如果出舱画面都是在水中拍摄,那么为何只在打开舱门时有气泡飞出,而人体剧烈的运动却没有产生一个气泡?可见水中拍摄说是站不住脚的。

/gkimage/pu/sk/xy/puskxy.png

航天员在水中训练


“疑点”2:出舱时指挥员说了一句“水中拉近,工作正常”。

反驳: 事实上指挥员的普通话不太好,他说的是“水蒸发器,工作正常”。水蒸发器是舱外航天服自持式生命保障系统重要的器件之一。自持式生命保障系统由供氧通风系统( 包括二氧化碳和有害物质控制装置)、热控系统( 包括冷却水回路、液冷服、升华器、给水箱和为升华器供水的水回路)组成。航天员的代谢热通过水升华器、水蒸发器来排除; 航天员呼吸、出汗产生湿气先通过冷凝热交换器冷凝, 再由水分离器分离。如果没有这些部件,就无法保证航天员在严酷的宇宙中保持正常体温。下图是典型的舱外宇航服构造:

/gkimage/16/jm/ch/16jmch.png

和平号空间站上使用的宇航服结构示意图,注意图中复杂的水循环结构


“疑点”3:航天员手腕处的反射镜中显示了几排闪光灯,而且从舱体的另一个角度无法看到。这些闪光灯是水中摄像机用的补光灯。

反驳: 这其实是舱外摄像头自带的LED补光灯。这几排小灯不光在翟志刚的反射镜中出现,他的手表和头盔也都反射到了。在神七发射前摄像头生产厂家时就已经透露了LED补光灯的存在。其实很容易从公开的神舟七号飞船舱体照片上找到这几排小灯,就在正对着舱口的位置,和摄像头装在一起。

/gkimage/7t/hd/od/7thdod.png

总装中的神舟七号,可以清楚地看到被遮盖的摄像头和补光灯

/gkimage/xy/oz/b8/xyozb8.png

2008年珠海航展上展出的神舟七号备份轨道舱,红圈所指为补光灯和摄像头


“疑点”4:航天员朝向地球的身体有强烈的反光,像是地面模拟光源的效果。

反驳: 事实上照亮航天员超出飞船轨道舱外的那部分身体的强烈光源就是太阳。仔细看视频,可以注意到飞船的舱口是始终对着地球的,这么做的目的是当飞船位于地球与太阳之间时,让航天员的身体处在飞船舱体阴影的庇护之中,避免阳光直射航天服,增大航天服冷却系统的负担。当航天员的身体偶尔超出飞船阴影的范围时,就会被强烈的阳光直接照射到。也许有人要问整个出舱活动都是在飞船背阳面中拍摄的,照亮背阳面的光源又是什么呢?很简单——我们的地球。阳光直射到大气层时,大部分“长驱直入”照亮我们的白天,但仍有小部分光线被外层大气漫反射到太空中,足够将小小飞船的背阳面照亮了。

/gkimage/nb/zl/5h/nbzl5h.png

神七直播视频中照亮航天员身体的阳光示意图。黄色箭头为阳光,白色箭头为来自地球大气的漫反射。注意图中标示出来的亮光范围是平行的,这代表光源也是平行的,进一步说明强光来自太阳。

/gkimage/9e/qh/0m/9eqh0m.png

俄罗斯宇航员出舱图,他的右侧身体被地球照亮了


“疑点”5:挥舞的国旗像是在水下挥动的效果。

反驳: 有关真空中旗子飘动的问题由来已久——没错,最早也是最著名的“真空中飘扬的国旗”就是阿波罗登月计划中的那面国旗。从阿波罗登月的原始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旗子如同被风吹动那样飘扬,就像下面的截图那样( 完整的视频 可以在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管理局(NASA)的网站上看到。):

/gkimage/7b/tk/oi/7btkoi.png

阿波罗登月的插旗视频连续截图

这也成为登月阴谋论者的论据之一——月球上几乎是真空环境,根本没有风,旗子怎么可能飘起来呢?如今,这又成为另一群人质疑神七出舱的论据,只不过换了个马甲:航天员手中的国旗就像是在水中挥舞。事实上,两拨怀疑论者都犯了同一个错误,他们其实并不清楚旗子在真空中飘扬的形态应该是什么样的,仅仅凭借自己的想象将日常生活的“经验”错误地推广。 为了彻底弄清楚这个问题,著名的《流言终结者》节目在登月专辑里特别安排了一个实打实的实验,对比大气中和真空中旗帜的飘扬形态。正如大家在下图看到的,受迫飘扬(譬如登月的宇航员拿着旗杆旋转着往地上插,以及神舟七号的航天员拿着小旗杆挥舞)的旗帜在大气中很快就会停下来,而同样的旗帜放在真空中会挥舞得更久,幅度也更大。这是因为大气中的空气阻力起到了振动阻尼的作用。物体在水中运动的阻力几千倍于空气中的阻力,要想把水中的旗帜挥舞得像神七直播视频中那样,不知得用什么样的材质和臂力才能做到……

/gkimage/19/e8/5u/19e85u.png

流言终结者节目中的挥旗实验连续截图。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空气中的旗子更早地停下来


“疑问”6:航天员不像美苏宇航员那样可以在太空中“自由漂浮”。

反驳: 首先要明确的是,严格说来这次神七航天员的活动应该叫出舱活动而不是太空行走。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没有看到航天员自由漂浮的画面——因为此次任务本来就不包括这项内容(苏联和美国宇航员的第一次太空行走分别离舱5米和7.6米,神七航天员的出舱活动相比之下离舱距离的确比较短,我们可以期待在下一次神舟任务中看到真正的太空行走)。从另一方面来看,虽然没有航天员“自由漂浮”的画面,但他身体漂浮的姿态和动作与在水里完全不同,肢体的移动是比较迅速和灵活的。而我们都知道在水中由于受到粘性阻力的影响,人的动作不可能如此灵活。


“疑点”7:背景中的地球相对飞船始终静止。

反驳: 神舟七号的出舱活动是在一个近似正圆的轨道上进行的:

/gkimage/aj/fe/x1/ajfex1.png

神七轨道示意图

而且摄像头的方向是平行于航天器运行方向,也就是这个近圆轨道的切线方向的,因此地球在视野里所占的面积和形状是不变的。要打个比方的话,这就像是在环山公路上绕圈,视野前方当然是看上去“静止”的山和天空各一半的样子。

/gkimage/z3/ct/k5/z3ctk5.png

画面上半部分就是地球,可以看到舱口是对着地球的

类似的情景可以在日本的“辉夜姬”探月飞船绕月飞行拍摄的 视频 里找到。


“疑点”8:背景中地球的云彩移动速度太快,某处的云层有大规模突变。

反驳: 我们其实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计算,估计一下从神舟七号上看,云彩的移动速度应该是多少——事实上只用到高中的知识就够了。神舟七号运行在距地面343千米的近圆形轨道上,我们就认为飞船轨道是圆的。这样我们得到轨道半径为6714千米(距地面343千米加上地球半径6371千米)。由轨道半径很容易算出神七大约91分钟绕地球一圈,相对地面的线速度大约为7.7千米每秒(在神七发射后对 航天动力学专家余梦伦的访谈 中,我们可以得知更精确的数值:7.8公里/秒,大约91分钟一圈,和我们的计算值是相当符合的。同学们,认识到高中物理的重要性了吧),这是非常高的速度了。而云层相对地面的移动速度大约是多少呢?按对流层的最大风速算,也不过是几十米每秒,与神七相对地面的速度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云相对飞船的速度基本就是飞船相对地面的速度,这可差不多达到第一宇宙速度了,因此从飞船上确实可以拍摄到云层的快速移动。

而所谓的在中央台台标“1”附近的云层突然变化,可能是增大的曝光造成的。事实上调整一下“存疑”截屏的饱和度和对比度,可以清晰地看到相应位置的云层没有发生所谓的突变。谣言粉碎机调查员反复观看了神七出舱过程的录像也没有找到质疑者声称的云层突变,推测可能是质疑者观看的视频压缩过程中出现亮度处理异常。即使真的出现了云层突然变化的画面,也可能是舱外摄像机的自动曝光功能暂时异常所致。

/gkimage/97/cq/w3/97cqw3.png

质疑者声称“存疑”的画面和经过对比度处理的同一画面


“疑点”9:视频和音频过于清晰。

反驳: 这实在是个伪问题——事实上从飞船与地面的通话中是可以听到一些杂音的,在翟志刚出舱时还明显出现了画面迟滞和花屏的现象。与此同时,质疑者们也没有给出可以作为比较的对象,谁说其他国家的天地通话质量就一定很差呢?

从上面对“疑点”的逐条分析和反驳可以看出,这些所谓的疑点都有合理的科学解释,对神七出舱真实性的指摘恰恰是质疑者缺乏科学常识的表现。在Bad Astronomy网站发表文章的天文学家Phil Plait这样评价神七的质疑者们:他们与阿波罗登月的质疑者如出一辙,都是寻找一切他们不能理解的东西,并且将疯狂的臆想楔入其中,以为这才是真相。


参考资料:

驳神舟七号造假论

出舱活动:生命保障系统及其进展

Ian O'Neill: Bubbles, Reflections and Space Walks… Did China Really Fake It?

Ian O'Neill: China Really Didn’t Fake It (Part Deux)

Phil Plait: Did the Chinese fake their space walk?

相关 [七出 镜头 水下] 推荐:

神七出舱镜头并非“水下模拟”

- ye - 果壳网 guokr.com - 果壳网
最近,一个关于“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出舱活动是造假”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开来. 质疑者提出,在直播视频中有几条“疑点”,并由此得出整件事是在水下模拟出来的一个“骗局”. 早在三年前中国宣布神七“出舱”成功后就流传出了类似的怀疑论,当时就有人做出了解释和辟谣. 而纵观整个航空史,对人类探索太空成果的怀疑也不是第一次.

上镜头性

- Ray - talich闲侃
到 1992 年竞选时,Bill Clinton 已经是很成功的政客了,但是,还是找了专业人士来研究如何提高他在公共场合的个人魅力. 一个建议是,在 town-hall meeting 这样有一对一问答的场合,Clinton 不仅要转向提问人,还应该有意无意的走近那人,这种小动作,会极大的提高他的亲和力.

佳能镜头杯

- Ian - 设计|生活|发现新鲜
常 言说“摄影穷三代,单反毁一生”. 作为一个骨灰级的单反迷,单反对他们来说只是摄影吗. 水是生命之 源,所以单反迷要用——单反镜头来喝水. 哈哈~这款100%超仿真镜头杯毫无破绽,以1:1的比例制成,包括光圈等各个细节都一摸一样. 香港Homade正品镜头杯,我们的官方网店 since1984.shop 有售..

镜头下的铅笔画

- chao - 译言-每日精品译文推荐
来源Ben Heine – Pencil Vs Camera.   Ben Heine是一个天才的插图画家和摄影师,他在进行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项目,名叫“镜头下的铅笔画”. '他创造性地把艺术场景与铅笔画在同一个场景内结合起来. 通过画与背景线条的精准匹配,他为观察者创造了强烈的透视效果. 这些视觉冲击性的效果已经成为艺术家和摄影师的最爱.

水下画廊

- Kidwind - 玩意儿
奥地利摄影师 Andreas Franke 利用有机玻璃与磁铁将自己的画作吸附在二战中的沉船上,供人们水下欣赏,水中的宁静更容易让人去欣赏作品的美丽. 本文原始链接:http://www.cngadget.cn/underwater-art-gallery.html.

爷抢的就是镜头(18P)

- rokeyhu - 掘图志
绿霸认证图片,如有漏网之图,纯属意外2009-04-17大杂烩(18P). 已有 10 人发表评论,猛击这里参与讨论. © 2007-2009 掘图志 | 订阅 | 本文链接 | 投稿 | 娱乐论坛 | twitter | 乐果冲钻特价.

花瓣式遮光罩+镜头盖

- Greendamn - YesKafei Daily
生活中有很多DIY能手,他们总是对使用不方便的东西加以改造. 但其中的多数简陋,仅为实用,不过又有一些人完善了自己的智慧. 镜头盖和遮光罩是两个可爱的东西,但伺候他们并不容易,时常会丢失镜头盖,无法调整遮光角度,以及收拾器材时手忙脚乱. 两位设计师Rhie Hyi Joong & Lee Sang Hwa,将镜头盖和遮光罩进行了改进,将他们合二为一,增加遮光罩折叠及调整角度的功能.

萤石,你把镜头怎么了

- yu - 科学松鼠会
在摄影这个圈子里有这样一句名言,叫做:“吸毒毁一生,摄影穷三代. ”造就这句名言的不仅仅是价格不菲的高端机身,机身上的“眼睛”们也为此做着举足轻重的贡献. 但凡中意过摄影的人都知道,要想拍出好的照片,那就首先得遵循着中国的一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古训来置办自己的装备. 在必须的全画幅的机身之后,满足各焦段的镜头开始粉墨登场尽逐芳艳.

慢镜头下的服装模特[v]

- Erich - 煎蛋
嗯嗯这不是低俗,这是高雅的时尚服装艺术啊,至于慢镜头什么的完全是为了研究科学. 冷新闻,遮掉模特眼睛的服装秀. © 煎蛋 / 随便看看 / 图片托管于又拍网.

Marc Ribaud 镜头下的中国

- 国铸 - 东西
Marc Ribaud是一名法国摄影师,以其对东方世界的广泛报道而广为人知,其中包括:中国的三面旗帜、直面北越南、中国印象,以及他最新的作品:在中国. Riboud在法国里昂出生,也是在那里上的高中,并在1937年拍摄了第一幅照片. 1943年至1945年间的法国保卫战中他是一名积极分子,之后在1945年到1948年在中央理工学院学习机械工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