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也是人
- iaotin - Mr. Jamie 看網路與創投技術、程式、產品、iPhone、頻寬、伺服器、優化、財務、合約、尋找商業模式… 創業的過程中,我們每天處理太多太多冷冰冰的事物. 久而久之,我們甚至會忘了,在網路的另一邊,現在掛在我們產品上面的那些所謂「使用者」,其實也是人. 我們心目中的「使用者」是理性的,他們收集很多資訊,比較功能、效益、價錢、機會成本,最後「選擇」使用某個產品.
Gmail 在改版之前,日曆、雲端硬碟、文件以及其它 Google 服務清楚地放在最上方的導覽列,不過改版後,Google 為了「簡化」頁面,將這些功能收攏在一個抽象的符號之內。許多使用者不明所以,他們的 滿腹疑問與埋怨瞬間湧入 Gmail 客服。
對於陌生且無法馬上進入狀況的事物,使用者通常乾脆忽視或採取迴避的姿態,這是基本的人性,因此切忌設計讓使用者得花時間思索的設計元素。
上圖是 Twitter 頁面,初來乍到的使用者能夠理解他們應該做什麼嗎?顯然使用者應該開始打字發出自己的第一則推文,不過「撰寫新的推文」的輸入框位在左上方,這個位置在整體環境中並不是很突出,從設計的角度來看,Twitter 似乎又想引導使用者搜尋,又想要他們點擊左側選項,太多介面元素混雜,可能令人無所適從。
使用者不必思考就自然而然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優先動作」(preferred action)應當顯而易見。
想要更換自己在 Facebook 的名字時,得執行一連串的動作:先到位於右上角的「設定」,點擊「帳戶設定」,找到「名字」,點擊「修改」。反之,在 LinkedIn 上,只要在個人資料欄框內點擊「編輯」,各項資料前方就會出現鉛筆符號,非常直覺的設計。
使用者期望的介面元素是他們能夠輕易控制的。在真實世界中,我們想吃爆米花時,會直接打開微波爐,扭動開關,而不會預期有台微波爐會指示我們下樓走進地下室,摸黑找到電箱啓動 G-35 爆米花程序,這就很像 Facebook 迂迴的修改路徑。
盡可能讓使用者操作網站時易如反掌,如果是可以修改的項目,就讓使用者可以直接在上面修改。
想要使用者做什麼,就明明白白地告訴他們。
「期待使用者自己找出方法」和「明確的告訴使用者方法」兩者有很大的差異。例如,LinkedIn 推出「endorsement」(認同朋友的某個技能)功能,它並不期待使用者天生聰穎,馬上領悟新功能該怎麼用,而是建立了一塊以藍色為底色的明顯欄框,隨機出現聯絡人,加上清楚的提示句以及簡單的操作,這項功能很快就推廣出去。
如果能夠給予清楚而立即的回饋(feedback),使用者用起你的服務會更自在也更有信心。這是很簡單的邏輯,當使用者知覺介面是在傳達某個動作,他們就不致落入盲人摸象的不安感。Gmail 在給予回饋這方面是很棒的例子,使用者每執行一個動作,就會有淺黃底的說明出現,包括「看更多(learn more)」以及「復原(undo)」,這會帶給使用者一切都在自己掌握之中的感受,並且願意反覆使用這款產品。
比較左右兩邊的表單,兩者要使用者填寫的項目數量都差不多,但左邊大概會令人哀嚎,右邊看起來就簡單很多。沒有人喜歡填寫又臭又長又複雜的個人資料,因為這既無聊、瑣碎,雙重檢查也讓人厭煩。不過如果我們在設計上花點巧思,將之規劃成幾個大步驟,並顯示進度,可以減少使用者抓狂的機會。
把綿延看不到盡頭的表單拆解成 10 個小小的步驟,可以讓使用者更能接受。前者就像巨大的威脅,後者親切也好處理多了,完成的同時也能帶給我們一絲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