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形容港股(
2011年8月5日 HSI: 20,946),可以說剛剛才渡過第一波跌幅。
自2010年9月美國宣佈QE2後,藍籌(除了內銀和中人壽外)和不少二三線股不斷上漲,直至11月中(恆指: ~24,900),當時每日大市成交達HK$80B至HK$120B。
在眾人皆充滿信心,不少人更預視恆指於1年內達28,000,甚至是32,000之際,市况多次創新高乏力。從2010年12月至2011年6月,可以不難發現以下趨勢:
1) 租金、原材科、人工和食品價格推動的通脹正打擊企業盈利能力
2) 新興市場不斷加息、歐債危機惡化、美國樓市雙底、中國出口放緩及SMEs營商困難
3) 大市成交在突破高位乏力(相反慢慢向下)時,不斷縮小(每天約HK$50B-HK$70B不等)
4) 即使表面存在不少利好消息,但向上走的板塊買少見少,但向下走的板塊(尤是二三線股)不斷增加
5) 直至7月的YTD表現,恆指中只有公用股、Tencent(700)、華創(291)、中石油(857)和電訊有正回報,內銀港銀、兩保、中港地產、能源、航空,全部蝕錢。
6) 不少大戶散戶仍是抱著越跌越買的心態,其中原因是P/E不貴及中國增長concepts
(1)+(2)指出實體宏觀經濟因素正在惡化,但(6)亦指出大眾仍浸淫於"樂觀情緒(雖自3月後樂觀情緒慢慢退卻)",而(3)亦確認"
熊一"正來臨。
德國投機大師安德烈·科斯托蘭尼(
Andre Kostolany)生前曾指出:
"
當成交量小,且指數還繼續下跌時,就表示市場前景堪慮。"
因此自2010年12月至2010年7月不是"熊一"還是甚麼? 公用股、黃金和避險貨幣上升至新高,更是Confirmation,暗示Smart Money正在進行避險部署。
2011年8月初,當散戶和所謂的專家(當中不少是江湖術士)一致認為"六窮、七絕、八翻身"之際(再加上8月初美國債上限順利地通過),全球股市於8月4日大挫,港股於8月5日大挫939點,而沽貨帶動的成交大升至HK$124.8B。
又看一看安德烈·科斯托蘭尼另一智慧,跌市第二波通常是恐慌性沽售(同時成交大升)。不妨參考科斯托蘭尼蛋(Kostolany's Egg)的看法:
A1=修正階段(成交量小,股票持有人數量很少)。
A2=相隨階段(成交量和股票持有人數量增加)。
A3=過熱階段(成交量異常活躍,股票持有人數量大,在X點達到最高)。
B1=修正階段(成交量小,股票持有人數量逐漸減少)。
B2=相隨階段(成交量增加,股票持有人數量繼續減少)。
B3=過熱階段(成交量很大,股票持有人數量少,在Y點達到最低)。
只從盤落看,
很大可能是"大跌市(所謂的熊二,或科斯托蘭尼蛋中的B2)"之開始。穩陣起見,不妨看多一些因素:
1) 8月5日美股回升(DJIA僅上升61)主要由避險高息股帶動,如Wal-MArt(WMT)、P&G(PG)、Coca Cola(KO)和Kraft(KFT),相反金融股表現差勁,Bank of America(BAC)下挫7.5%。
2) S&P 於8月6日將美國評級由AAA降至AA,暗示沽空者"未賺夠"(只有傻瓜才相信美資評級機構是中立的)
3) 不少散戶仍認為大跌市是買入良機,從五行三保的"血肉長城"便可看到
不幸地,筆者仍要指出,上述3點都是"利淡"因素。還是一句 ------> 提防第二波的殺傷力
除了多持現金,以及分散不同的避險資產和公用股外,真是想不到有甚麼可以做。
Remarks: 安德烈·科斯托蘭尼的其他智慧
市場的邏輯:
證券市場有自己的邏輯,和普通消費者的邏輯沒有什麼關係。
測底:
在出現不利消息時,市場並沒有下跌,是行情已接近最低點的徵兆。
當最後的樂觀者變成悲觀者,當傳媒氣氛變得非常負面時,便是市況見底的跡象。
投資人最好的特質:
直覺和靈活性。直覺是下意識的邏輯和想像力,而投資人出錯時必須立即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