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获奖,争议之后更有追问

标签: 屠呦呦 争议 | 发表时间:2015-10-07 09:21 | 作者:
出处:http://www.cnbeta.com

事实上,早在2011年,屠呦呦就曾获得拉斯克奖,彼时,屠呦呦被称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四年之后,这段距离终于缩短至零。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屠呦呦站上科学荣誉巅峰有其必然性。

不过,在国人欢呼雀跃的背后,随之而来抑或再度掀起的,还有这样那样的疑问和争议。

 

不曾停下来的争议

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以表彰其对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研究所作出的贡献。这是该奖项设立65年以来,首次颁给中国科学家,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大奖。

屠呦呦正是随着这项世界级大奖进入民众的视野,青蒿素对治疗疟疾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为更多地民众所了解。不过,随之而来的争议很快让人们意识到了“发现青蒿素”这一科学发现的复杂性,焦点之一便是如何评价屠呦呦在发现青蒿素中的贡献。这一疑问甚至持续到屠呦呦获得诺奖后的今天。无可避讳的是,这个问题正是长期以来围绕屠呦呦争议的核心所在,正如有人所言,这个问题的背后,是如何评价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饶毅曾专门撰文回答该问题,他在文中指出,虽然青蒿素历史有很多争论,无异议的是:1)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乙醚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的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很关键;2)具体分离纯化获得青蒿素的钟裕蓉,也无疑是屠呦呦课题组的成员;3)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组是在公开会议上得知屠呦呦小组发现青蒿作用以后进行的。基于上述三点,饶毅认为屠呦呦确实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除此之外,也有人撰文分析,两大世界级最高奖项都选择屠呦呦,原因就在于,奖励看中的在于科学研究的首创性,如诺奖评委会将奖杯颁给屠呦呦,依据的就是三个“第一”: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取出有100%抑制率的青蒿素,第一个做了临床试验。

 

追问还在继续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陈同斌在听闻屠呦呦获得诺奖殊荣后,激动地表示:尊敬的老太太获得诺奖。高兴!激动!但与此同时,他也提出疑问:“但令人费解的是,即便时至今日,中国制造的青蒿素类药物也只占了国际市场份额的1%。闭关锁国、不注重成果产业化、假冒伪劣、热衷跟风、不符合国际标准等因素,阻碍中国青蒿素类药物的国际推广。”

陈同斌并非是有担忧的唯一一人。书评人西闪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说,今天,大量的山寨药、仿制药充斥市场,创新依旧看不到出路。这就是无人知道青蒿素,无人看重屠呦呦的主要原因。所以,如果没有一套鼓励创新、尊重创新的透明机制,屠呦呦也就只是偶然和例外。或许现实已是如此,必将如此。

今天的“光明网评论员文章”也发出了更深层次的追问:她在三流条件下,创造了世界领先的一流成就,成为中国获科学类诺奖的第一人。这对当下的科研氛围建构和科研评价机制无疑不乏启示。屠呦呦的科研成就,脱胎于中国学术研究的既有土壤,而她的科研成就与当前评价体系下的认可度的倒挂,也引人深思:如何摒弃行政主导下的科研管理模式,让科研领域的评价回归学术本位,形成对科研的良性激励?

相关 [屠呦呦 争议] 推荐:

屠呦呦获奖,争议之后更有追问

- - cnBeta.COM业界资讯
事实上,早在2011年,屠呦呦就曾获得拉斯克奖,彼时,屠呦呦被称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四年之后,这段距离终于缩短至零. 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屠呦呦站上科学荣誉巅峰有其必然性. 不过,在国人欢呼雀跃的背后,随之而来抑或再度掀起的,还有这样那样的疑问和争议. 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以表彰其对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研究所作出的贡献.

屠呦呦等三人获2011年度Lasker医学奖

- han - Solidot
两位发现细胞蛋白质折叠机制的科学家和一位发现疟疾治疗药物的科学家分享了2011年度的Lasker医学奖. 54岁的德国生物化学家Franz-Ulrich Hartl与60岁的耶鲁大学生物学家Arthur Horwich因为在1980年代末发现了蛋白质折叠机制而获得了Lasker基础医学研究奖. 81岁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屠呦呦获得了Lasker临床研究奖.

【三无教授屠呦呦获拉斯克奖】

- Linker Lin - 微博段子
【三无教授屠呦呦获拉斯克奖】2011年9月24日,美国,纽约,美国将拉斯克奖授予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该奖负责人评价:“她领导的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使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遗产相结合,将其中最宝贵的内容带入21世纪.

屠呦呦获拉斯克奖重新点燃青蒿素发现争论

- satan - Solidot
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屠呦呦因发现了疟疾治疗药物青蒿素而获得了2011年度拉斯克医学奖,她也是第一位获得拉斯克奖的中国科学家. 但一些中国科学家对此表达了异议. 他们认为在青蒿素发现过程中有多名科学家都做出了贡献. 一名科学家评论说,“只是屠呦呦一个人得奖,感觉不公平. ” 屠呦呦在《自然医学》上发表文章,介绍了发现青蒿素的过程,她从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一书中受到了启发.

获国际拉斯克科学大奖的屠呦呦,为什么不是中国的院士?

- baldachin - 牛博山寨 编辑推荐
已有 520 次阅读 2011-9-17 13:1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中国文化,屠呦呦,拉斯克奖. 我们前面刚讨论过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这样的科学家为什么在中国院士的选举中落选. 我的推论是饶毅可能不符合目前多数中国科学院院士心目中的“做人”的标准. 今天中国中医研究院的科学家屠呦呦获国际拉斯克科学大奖.

广东户籍改革引发争议

- 品味视界 - FT中文网_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唐剑波(音译)在深圳一家电子厂工作,为了让4岁的儿子以后能够在当地公办学校上学,他现在需要赶回800公里外的湖南老家一趟,办理相关材料. 31岁的唐剑波在深圳这个蓬勃发展的城市生活了将近10年,但他没有户口(或者说居住权),而只要在深圳落了户口,他的儿子自然就有资格入读公办学校. 地处中国南疆的广东省有3700万外来人口,为了获得落户所需的积分——相关申请程序复杂已极——许多人....

911恐怖袭击的争议照片

- changlei - YesKafei Daily
这是一张禁忌照片,如果发生在中国,这是一张会被先行人肉的照片. 2001年9月11日,恐怖袭击降临纽约,5个年轻人坐在海边背对正在倒塌的世贸中心交谈着. 这是一张非常容易被人误会的照片,人们习惯了对待沉重事件应该有的严肃表情,和行为. 但人们应该尝试给出一个正面的理由,给你带来错觉的理由. Thomas Hoepker 在远处匆匆拍下这张照片,在他对照片进行整理,发现这一令人忧心的照片后决定不对外公布,直到2006年.

李双江之子撞人惹争议

- tomz - Solidot
wmr 写道 "中国军队歌手李双江的15岁的儿子李天一无照开着高档的没有挂牌的宝马牌高级车. 因为他前头一对夫妇开着车刹车,他便暴怒起来,下车对那对夫妇拳打脚踢. 目击者表示,两名车主在打人的时候,边打边喊“谁敢打110”. 美国之音认为,至少从标题来看,对李双江儿子打人一事,中国民间和官媒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视角.

茅于轼文章引发争议

- lionhart - Solidot
bonnae1982 写道 "据《乌有之乡》网站的报道,茅于轼4月26日在中国《财新网》(已经删除,百度快照)发表了一篇读《红太阳的陨落》“把毛泽东还原成人”的文章.

“见死不救”引发立法争议

- cindykk - 南方周末-热点新闻
小悦悦事件中的“冷漠现象”引发了如何鼓励见义勇为和减少“见死不救”的大讨论. “见死不救”行为是否应该立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