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答头条

标签: 头条 | 发表时间:2017-10-28 22:28 | 作者:
出处:http://fd.zaih.com

1922年,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在瑞士一个名为伯林根的村庄建起居所。最开始他建起一座简单的两层石头房子,将其称作塔楼。

“在休息室时,我可以独处。”荣格这样评述这个房间。

img

荣格在伯林根的塔楼

尽管我们很容易将伯林根塔楼看作是度假屋,但是回顾荣格的职业生涯,会发现这座湖边居所,并非为躲避工作而建。

1922年,荣格买下这片地产的时候还无暇度假。仅仅一年之前,在1921年,他发表了重要著作《心理类型学》,总结了长久以来与其曾经的好友兼导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之间思想的诸多差异。

在20世纪20年代,对弗洛伊德的思想提出质疑是很大胆的举动。想要支撑自己的著作,荣格需要保持清醒的状态,创作出一系列有见地的文章和著作,进一步支持和发展分析心理学。

他后来也被称作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当然,他最终的成功背后有很多原因,但是我的兴趣点会落在下述这项技能:

1、深度工作(Deep Work)

深度工作指的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你的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其实,如果探究一番远近历史中一些重要人物的生活,你会发现深度工作在他们身上是非常普遍的。

比如16世纪的散文家米歇尔·德·蒙田,早在荣格之前就在远离自己法国城堡石墙的南塔楼区,建起了一座私人图书馆;

而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大部分都在纽约库阿里农场的一间小屋里完成,当时他在那里消夏。

img

左为蒙田,右为马克·吐温

当然,深度工作不仅仅局限于历史人物和厌恶电脑之人。

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身上,深度工作的普遍存在现象很值得强调,因为这种现象与当代大多数知识工作者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这个群体很快淡忘了深度工作的价值。

知识工作者之所以不再了解深度工作,原因显而易见——网络工具。

网络工具是一个非常广的门类,包括各种通讯服务、社交网络和娱乐信息网站。这些工具的兴起,辅以智能手机和可联网办公电脑的广泛使用,将大多数知识工作者的注意力肢解得支离破碎。

2012年,麦肯锡的一项调研发现,知识工作者平均每周有超过60%的工作,是进行电子沟通和网络搜索,工人们则有将近30%的时间,只是用于阅读和回复电子邮件。

这种注意力支离破碎的状态,不可能带来深度工作,深度工作要求长时间无干扰的思考。

然而与此同时,现代知识工作者也并没有游手好闲。事实上,他们称自己和以前一样忙碌。这种矛盾是由何产生的?

另外一种类型的努力可以很好地解释个中原由,这种努力恰与深度工作的理念相悖:

2、浮浅工作(Shallow Work)

浮浅工作说的是对认知要求不高、事务性的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换言之,在网络工具的时代,知识工作者越来越多地用浮浅工作——像人工网络路由器一样不断地收发电子邮件,不断被小事扰乱心神——替代了深度工作。

诸如研究新的商务策略或撰写重要的经费申请等重大工作,本可很好地受益于深度思考,却也在受到干扰之后变得支离破碎,完成的质量不会太好。

对于深度工作更不利的是,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向浮浅工作发展的趋向并非是很容易就能转变的。在极度浮浅的状态下度过足够的时间,将永久性降低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

img

“网络似乎剥夺了我专注和沉思的能力。”

记者尼古拉斯·卡尔2008年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坦言,“不仅只有我是这样。”

卡尔由这个论点出发,写成了一本书,名为《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后入围了普利策奖终选名单。为了写作《浅薄》一书,卡尔恰如其当地搬到一间小木屋里,强迫自己与世隔绝。

卡尔·荣格的伯林根塔楼成为他保持深度思考的场所,之后他才将技能加以应用,产出令人讶异的独创性成果,以至改变了世界。

如果我们能够共同努力构建自己的伯林根塔楼,培养在日益浮躁的世界里创造真实价值的能力,就能够认识到数代人中最高产和最重要的人物所认可的真理:

深度的生活是优质的生活。

img

文章节选自《深度工作》,著者:[美]卡尔·纽波特(Cal Newport)译者:宋伟,出 版: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后浪”(ID:hinabook),为优化阅读体验,转载时有删减。

相关 [头条] 推荐:

分答头条

- -
1922年,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在瑞士一个名为伯林根的村庄建起居所. 最开始他建起一座简单的两层石头房子,将其称作塔楼. 尽管我们很容易将伯林根塔楼看作是度假屋,但是回顾荣格的职业生涯,会发现这座湖边居所,并非为躲避工作而建. 1922年,荣格买下这片地产的时候还无暇度假. 仅仅一年之前,在1921年,他发表了重要著作《心理类型学》,总结了长久以来与其曾经的好友兼导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之间思想的诸多差异.

从头条新闻,看执政为谁?

- zgjie - 在地铁站
灾难发生后的第二天,各大媒体头条:. 新华网的头条,原先是报道挪威的恐怖主义事件,后来总算改成中国特色的灾难报道了. 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最终都能为领袖的英明添砖加瓦;而屁民呢,“D啊,亲爱的妈妈”,“纵做鬼,也幸福”. “难以理解的国家悲剧”,这个措辞真是神来之笔,如果把挪威两字改成“中国”,就妥了.

今日头条的五个亿

- - 扯氮集--上海魏武挥的博客 - 扯氮集--上海魏武挥的博客
有媒体传出消息,“今日头条”日前完成了C轮融资,融资额度为1亿美元,对应的,公司估值5个亿美元. 这个数字很夸张,一来因为一年前B轮融资的时候,估值还不过6000万美元. 二来,一个新闻客户端,居然值那么多钱. i黑马昨日发表了一篇很长的对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的专访,从这篇专访中,大致可以看出点端倪.

今日头条产品思路分析

-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法则之三:少即是多(摘自《感知的、几款过亿美金APP的创业法则》). 媒体是最容易被操纵的,也是最容易变成一个官僚权力纷争的名利场,它被太多外在因素干扰. 而技术是一种手段,可以公正公平地让每个用户感知到自己的偏好,而且通过不断智能筛选还能提高用户的粘性和数据的多维度. 我想这才是真正的互联网手段去颠覆传统媒体,当然这也是那些来自报社杂志社的在各家门户琢磨着标题党的同学们不敢想、不屑想的手法.

今日头条推荐算法原理首公开,头条首席算法架构师带来详细解读

- - 雷锋网
雷锋网 AI 研习社按,本文作者今日头条,雷锋网 AI 研习社获其授权转载. 今天,算法分发已经是信息平台、搜索引擎、浏览器、社交软件等几乎所有软件的标配,但同时,算法也开始面临质疑、挑战和误解. 今日头条的推荐算法,从2012年9月第一版开发运行至今,已经经过四次大的调整和修改. 今日头条委托资深算法架构师曹欢欢博士,公开今日头条的算法原理,以期推动整个行业问诊算法、建言算法;通过让算法透明,来消除各界对算法的误解,并逐步推动整个行业让算法更好的造福社会.

[头条故事] 白色婚纱的起源

- - 网易探索频道
白色婚礼:在维多利亚时期,白色婚礼是最流行的. 那一年,维多利亚女皇穿着白色婚纱嫁给她的挚爱. 自那以后,白色的婚纱风靡全球,即使到今天依旧是最流行的结婚礼服,因为它象征着纯洁和忠诚. 在维多利亚女皇结婚前,新娘礼服的颜色并没有特别寓意,只要漂亮就行,新娘甚至可以穿黑色的礼服. 婚礼庆典期间不仅需要遵守习俗,也要穿上特制的礼服.

“今日头条”侵权的几种可能

- - 付亮的竞争情报应用
1、新闻聚合增值,潜力还很大,“今日头条”的聚合仍属于初级阶段. 2、不改变原始网址,通过“标题+链接”或“标题+摘要+链接”做内容聚合,除非原来源明确表示禁止,我不认为构成了侵权. 3、如果链接到的网页已构成侵权,聚合也构成侵权. 4、内容来源明确拒绝第三方聚合后,未经单独许可,坚持聚合会构成侵权.

品读:与今日头条反向而行

- - 动点科技
尽管个性化阅读软件“ 今日头条”此前面临来自《新京报》、搜狐等合作媒体以及国家版权局的压力,但作为一家新闻资讯推荐公司,北京旭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EO徐屾屾认为,“从其产品来说,今日头条推荐的新闻还是很准确. 徐屾屾的团队一起合作了很多年,这是一个有多年开发经验的老团队. 2009年初,他们做的第一款手机应用Daily Finance iPhone App就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金融应用,之后又连续做了4款游戏.

今日头条的流量哪里去了?

- - IT瘾-tuicool
「对了,不少头条号作者收入锐减的确是被调参数了,作者曝光权重和广告分成系数两个都被挤压,打压老的作者,扶持新人」,在和一位非常了解今日头条的深喉聊天的时候,他和我透露了这样的一个消息. 事实上,在营收和流量增长的压力之下,头条对内容生产者的态度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数据大幅增长之后,流量迎来新的分配机制.

2张图带你看懂今日头条推荐系统

-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推荐系统是一个策略行为,本文将用两张图,来带你看懂今日头条的推荐系统. 2016年,腾讯以80亿美元估值投资今日头条,结果大家都知道,张一鸣拒绝了腾讯的投资,现在大家也知道,字节跳动估值750亿美元,这一切,推荐系统功不可没. 因为搜索引擎和推荐系统太相似,相对来说也更简单(勿喷),所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搜索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