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有中国人才拍婚纱照|大象公会
陪未婚妻拍婚纱照,是每个中国男人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文|伍雩
绝大多数中国年轻夫妇家里,都有一本厚厚的「婚纱影集」。
其中的几十、上百张照片,不但是伟大婚姻的纪念,更是两口子汗水的沉淀:他们需要在一天之内,像职业模特一般,被摄影师及其团队指挥着奔波好几个地方,或在室内,或在室外,更换多套服装,摆出上百种姿势,被拍下几百张照片。
之后,这些照片还要经过影楼工作人员的反复挑选和 PS,才有了最终这本结婚纪念册。
中国女人为「婚纱照」付出了尤其多的努力,在大部分影集中,身着婚纱的美丽新娘都是最卖力的模特,新郎只作为重要的陪衬。
影楼开出的价格也是明证,他们对婚纱和彩妆收取高额费用,但很少拿新郎礼服敲竹杠。
中国人的婚纱照,是不是像婚纱一样学自西方?西方人拍婚纱照吗?
不拍婚纱照的西方人
事实上,西方人并不热衷「婚纱摄影」,甚至没有这个概念。
初次参加中国人婚礼的西方人,更可能困惑于入口处的婚纱照:「他们以前就结过婚吗?这是上次的照片吗?怎么现在又结一次?」
在西方,人们普遍接受「婚纱一辈子只能穿一次」「新郎在婚前看见新娘的婚纱会带来厄运」等民俗禁忌,只有婚礼当天才会穿上婚纱。
至于婚纱影集里动辄换三四套服装结婚的中国夫妇,对西方人来说更是奇观。
在西方,婚纱的色彩、形式相对统一,虽然早期也有多种颜色,但 19 世纪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婚礼之后,白色婚纱便普遍流行。
二战后西方社会倡导简朴,婚纱往往在家族母女间代代相传,不但很难在结婚前专门拍一组「婚纱照」,更几乎不可能拍出动辄三四种「look」、如同角色扮演般的中国式「婚纱照」。
略正式的情况下,新人会在婚前拍摄一组订婚照(Engagement Photography),也仅是穿着常服。
▍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的订婚照
不过,欧美新娘也有穿着婚纱的照片:西方婚俗中,与「婚纱摄影」最接近的概念叫做「婚礼摄影」(Wedding photography),指的是与婚礼相关的拍摄。
与中国不同的是,今天的「婚礼摄影」,虽然也包含一些婚前项目,如用于婚礼现场、请柬和感谢卡的夫妻肖像照,但真正侧重的还是婚礼现场的摄影纪实。
如国际专业婚礼摄影师协会 ISPWP 举办的「世界最佳婚礼摄影师」评选,就把比赛作品分为准备、典礼、第一支舞、决定性瞬间等组别。
▍来自西班牙的作品获得 ISPWP 2017 秋季「决定性瞬间」第一名
▍来自中国的参赛作品取得了 2017 秋季「幽默组」第一名,作品偏纪实风格
然而,中国的婚纱照也并不是婚礼摄影的替代品。
中国的婚庆市场上,同样活跃着相当数量的「婚礼摄影师」,条件较好的家庭,结一次婚拍下的专业「婚礼照」,可能比「婚纱照」更多。
既然如此,中国夫妇为什么又额外需要婚前的「婚纱摄影」,而且其地位如此重要,近乎不可动摇?
全世界都流行过婚纱照
事实上,「婚礼摄影」刚刚诞生时,与今天中国的婚纱摄影也不无相似之处。
在西方,照相术刚刚成熟到可以拍摄人像,就有不少新婚夫妇意识到,可以用它记录下人生中最重要的瞬间。
但是,以当时的照相技术,还很难在婚礼现场实时拍摄,绝大多数家庭也负担不起拍摄多张照片的费用。
▍ 1854 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与王夫阿尔伯特亲王在 时隔 14 年后「补拍的结婚照」
于是,很多人选择了妥协的方案:在婚礼前或婚礼后,穿着最好的衣服,去照相馆拍下两人「结婚当天」的肖像照。
其中,新娘选择的服装,往往就是她结婚时穿着的礼服。
19 世纪末,照相设备发展得更加便携后,不少夫妇干脆在婚礼现场拍摄这张肖像照,照片数量也不再只有一张。尽管当时还很难实现抓拍,却已经可以摆拍新娘单人肖像、夫妻双人照以及大家庭的合影。
「婚礼摄影」的发展则是在二战后开始的,借助胶卷和可多次使用的闪光灯,摄影师终于能够现场拍下婚礼的纪实照片。
有时,摄影师甚至会不请自来,在婚礼结束后向新婚夫妇出售自己抓拍的照片,如果来的不止一个,还得靠拍摄质量彼此竞争。
▍电影《教父》婚礼上比较幸运的摄影师
到这一时期,西方的夫妻肖像演变为「婚礼摄影」的一小部分,在婚礼现场完成即可。
新婚夫妇专程前往照相馆拍摄合影的日子,在西方一去不返了。
华人专属的服装秀
中国人的「结婚照」,也曾走过与西方相似的路径。
1844 年,美国人乔治·韦斯特在香港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照相馆。
当时,照相定价非常昂贵,单人小像每张 3 美金,而合照多一人需要多加 2 美金。因为价格昂贵,仅有部分官宦世家和富裕家庭在结婚时会拍照留念,而且一般都在新婚仪式当天拍摄。
▍曾国藩的小女儿曾纪芬与聂缉椝的结婚照。照片由英国摄影师 Thomas Child 拍摄于 1870 年代。
这一时期的结婚照,新人衣着以传统的中式长袍和凤冠霞帔为主,合影构图也很有「拜堂成亲」的仪式感。
华人身着西式礼服拍「婚礼照」的历史,始于民国时期。
蒋介石的结婚照,起到了引领风潮的作用:1927 年 12 月,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两人的婚纱照经过报纸宣传,轰动一时,成为年轻人模仿的对象。
新婚夫妇的上半身婚纱照、全身婚纱照和大合影这三种图像格式,也随之成为婚纱照影像格式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新人合影的姿势也打破了传统的格局,新娘坐着、新郎站立在背后的姿势,在开明人士之间非常流行,既体现了庄重感,又不失亲密。
▍林徽因与梁思成,1928 年摄于温哥华
台湾作家林芳年在散文中回忆他 30 年代拍摄结婚照的经过说:
婚礼当天的第一件事是要拍照,因为那张照片是一生中最珍贵的纪念品,唯当时还不像现在这样普遍,多有精巧的便携相机,所以只好让家人到街上请摄影师来拍。我们先拍家族照,然后再拍我的结婚照。那时候摄影师向我建议新娘坐椅,新郎站着,唯我主张两人都要站着,说完,我就搂紧新娘子的手臂,请摄影师即时纳入镜头。新娘子被我一搂,竟满面通红,羞答答地不敢抬起头来。
这种流行于社会中上层的「婚纱照」,只是暂时在婚俗上与国际接轨。等到二战后西方兴起「婚礼摄影」时,中国大陆的西式婚俗已经中断,取而代之的是「革命战友」的简单合照。
不过,华人还有一块婚俗发展不曾断裂的地方:台湾。
日治时期的台湾,结婚照和大陆情况类似,新人一般穿便服到写真馆拍照,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才能负担较隆重的礼服婚礼。
民国范的结婚照,在台湾一直延续到 60 年代末,无论拍照时穿不穿婚纱,拍照都只是结婚仪式的一部分。新娘在婚礼当天去美容店化妆,晚上喜宴结束卸妆,在婚礼之外没有专门合影的环节。
70 年代,彩色胶卷被引进台湾,拍摄与冲印分离,摄影师可以专注拍照。当时名列「亚洲四小龙」的台湾,也有许多家庭可以负担更加隆重的婚礼。
不过,台湾人并没有像西方那样,提高对婚礼摄影师抓拍能力的要求,而是越来越看重婚礼前的标准化照相套餐。
台湾的结婚照升级,以新娘为核心:昔日一套三式的结婚照中,除了新人的全身、半身照合影,还有一张新郎家族合照,现在逐渐被新娘的单人照代替。
新娘在拍照时穿着的礼服,也成了照相馆吸引生意的关键。1978 年,台湾第一家婚纱摄影公司「中视新娘世界」成立,华人独有的「婚纱照」概念也初步成型。
此外,华人结婚淡旺季分明,遇上传统「好日子」,新人很难在婚礼当天约到称心的摄影师,也就难以拍出完全符合自己品味的婚纱照。
于是,拍照环节索性与婚礼切割开来,演变成婚前单独开展的一个部分。
▍「婚纱摄影工作流程」
婚纱摄影行业在台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度令台湾成为柯达的全球头号市场。
1993 年,在台湾本地市场达到饱和之后,众多婚纱摄影公司开始进军大陆市场,经由广州、上海渗透到内陆。今天,其经营模式已在整个中国普及,并演变为中国特色婚俗的一部分。
中国人接受这种婚纱照模式,并不难以理解:与容易西化的照相环节相比,华人结婚典礼的重头戏——婚宴,仍然保留太多传统色彩,无论是收受红包的迎宾,还是仪式过后的新人敬酒、宾客吃喝,都不容易拍摄出浪漫、庄重、值得后半生反复回味的照片。
▍与之相反的是印度,传统印式婚礼奢华绮丽,仪式性极强,因此纪实性的「婚礼摄影」大为流行
不过,随着赴海外拍摄婚纱的中国人变多,西方婚礼摄影师也嗅到了商机,开始提供「亚裔婚前摄影」(Asian Pre-Wedding Photo)。借助这一服务项目,中国新人可以提前穿上婚纱与西服,预演一场浪漫的、典雅的、完全符合自己想象的婚礼。
当然,这样拍出的「婚礼摄影集」,一般只是「好梦一日游」式的角色扮演。梦醒后的新人多半还是要回到祖国,以家乡人民熟悉的方式举行他们「真正的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