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上海交大这种学校,也容易堕落得一塌糊涂?又该怎么自我拯救?
零、前言
一直想动笔,把这几年失败的经历写下来,一方面整理自己的思绪,一方面也给后人作好反面教材,让大家看看哪些因素会把一个人彻彻底底的变成一个废柴。在这篇文章中,你会发现“信息差”比努力,比天赋一而再,再而三地更能决定发展的道路。
一、入学前——埋下伏笔
思绪回到3年前的夏天,高考成绩出炉,开始考虑起华五里面选哪一个。
当时主要有这样几个选项:南大csai,交大工试(机动/或者电院垫底),浙大电类专业,复旦生化环材,北医临床八年。 这个时候“信息差”第一次出来发挥作用了。家里人认为复旦是老牌名校,其他不如复旦。
我说我分数进不了复旦微电子,进了也只能生化环材,他们说,你不懂,复旦是名校,读的就是一个人文气息,一个读书氛围,专业有什么用?有多少人毕业之后还在从事本专业工作,转行很容易的嘛,但是学校title是跟你一辈子的。
但我又不愿意学医,我觉得我擅长数学,应该学理工科。于是我们最终敲定为提前批第一志愿复旦,第二志愿胶带。最终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复旦那一年录取线是664,但是录到360名,而我是360+,同分不同名,于是我失去了做高贵的孵蛋人的机会。
家里人很失望,因为我没有考上老牌名校孵蛋。我倒是很开心,我本来就不喜欢生物化学,我就想学数学物理,什么机械,船舶,航空航天,工程力学,听起来就很有意思。计算机软件?通信?我从小到大都不被运行玩电脑,高中刚毕业那会儿,连打字都还几乎是一指禅,怎么可能学得好计算机嘛。通信?手机通信吗?我手机也不让玩,高考之后才有第一部手机,连支付宝都不会用, 也不刷知乎B站,这些网络论坛十有八九都是灌水,没参考价值的。不过这些都没关系嘛,以后再去了解。胶带这么好的学校,难道还会没出路?
拿到胶带录取通知书后,照例是收到了各方祝贺,清北复交嘛,胶带好歹也是名校,也算是给前18年的努力画上了句号。
录取通知书中,随书附赠了一个招生宣传单( 万恶之源来了),里面是巴院,密院,莫航,建筑五年制。家里一看,巴院密院学费又贵,建筑5年太长了,而且建筑,狗都不去。 莫航多好啊!!!航空航天啊,我小时候看电视就看那个杨利伟坐神州飞船上天,这可是很有荣誉感的行业啊。而且能出国啊,人年轻的时候就该到世界各地走走看看,培养国际视野。而且莫斯科,苏联首都,苏联可是老大哥啊,那莫航应该继承了苏联的遗产吧。虽然交大航空航天学院学科排名才c,谁都比不上,但是莫航厉害啊!毕业之后拿双重学位,前途无量。家里人 看了一晚上航院宣传片,哇,大飞机,哇,大国工匠,人这一辈子,就要创造一点价值,如果能像钱学森那样为郭嘉做贡献,成为科技人才,利国利民,那死而无憾啊。(写到这里,我不禁潸然泪下)
我问家里人,但是这个莫航班才开2年,不知道好不好,亲戚说,哎呀,新东西出来总是要慢慢才被人接受的嘛,要勇于尝试。于是我们兴高采烈的报名了莫航班。航院教务很热情啊(悲),原定8月4号面试,提前一礼拜和我说,哎呀,项目火热,报名人数太多了,我们分批面试,明天就把你面了。面试很水,我表现很差,英语自我介绍就说了三四句话,甚至紧张的说不出话来。面试结束后两小时就给我发了录取通知。
于是在夕阳下,我告别了生活了十几年的家乡,满载着希望与憧憬,踏上了驶向胶带的列车。(快逃啊)
【评说】在本节里,“信息差”体现在哪里呢。家里人的观念和经验其实还停留在十几年前,在2000年前后,确实是复旦>交大,学校title>专业,转行也容易。于是我们刻舟求剑般,把过去的经验套到现在。而且我们拒绝接受信息,虽然说知乎贴吧这些论坛的信息参差不齐,但不是完全拒绝这些信息的理由。如果早点刷知乎,认识到不同专业对未来的影响,可能就不会选择这样一个一无所知的专业,而是一切奔着钱看,甚至如果我们不这么早做选择,等入学后再分流,我也会从同学口中意识到不同专业就业薪资天差地别,从而避坑。
现在看来,当初的选择中,最好的还是北医临床八年,倒不是因为什么北大title,单纯是因为医学这种终身行业完爆传统工科的牛马,不仅社会地位高,社会人脉广,亲戚朋友都得和你拉好关系,谁没生病的时候呢。工科专业是看兴衰周期的,08年的通信,12年的土木,16年的计算机,20年的ai,风口过来了,从业者才能滋润一点,风口过去了,清华土木也救不回来。
二、大一学年——初尝恶果
开学后,班级里只有11个人。诶?莫航班不是说好招30个中国学生吗?不是说好报名火爆的吗?人都去哪里了?相互一介绍,发现不少同学都是压线进来,没什么选择余地才过来的。这时候我才发现不对劲,打开刚拿到的新手机,偶然在知乎上看到了关于计算机和传统工科就业的讨论。我才发现原来航空航天待遇这么低啊,卖导弹不如卖茶叶蛋不是开玩笑啊。同学之间,也存在这电院>机动>生医工>材料船舶航院这种说法。
不过,好男儿就该志存高远!还记得在清华暑校里面,那些教授都鼓励我们要又红又专,要把自己的志向和祖国的需求联系在一起。it金融虽然赚得多,但是我们有情怀啊,我们有荣誉感啊,人这一辈子,就是要追求人生价值的嘛
交大这么好的学校,教学质量一定很好吧!高数,线代,c++,大学俄语,大学英语。诶,可是为什么这个线性代数讲了好几周,我都不知道行列式是做什么的。还有,为什么这个俄语课这么难啊,一周两节课,就有100多个新单词,我的天,我上周才刚背会33个俄语字母表,这周就有这么多单词吗?哦,原来是学院领导让俄语老师压缩课时啊。还有这个c++环境怎么配置啊,这个codeblocks怎么编译半天连hello world都不通过,编译器又是什么东西,ide又是啥?cky的数学分析好有意思啊!简直是一周下来,最舒服,最开心的课,每天早八都变得有动力了呢!
不过,没关系的嘛,困难再多也是可以克服的。俄语难,那就早点起床死磕嘛,6点钟起床,早读一个小时,晚上在东下院通宵自习室,再晚读一个小时,再默写几遍课文。一个名词也就6个格,2个数,12种变化,一个形容词也就4个性,6个格,24种变化,一个动词也就6种变位。说俄语就和编译器检查一样,看看变格变位对不对应就好了。线代老师讲不清楚,那就拿丘维声高代自学啊,反正网课就在B站上,数学分析老师讲的这么好,我自己再找常庚哲史济怀的书看看,总还是能学好的。
于是在早出晚归一学期之后,最终以90学积分,3.9绩点结束了这一学期。这时候,我其实已经很痛苦了,俄语英语占用了大量时间,每天一起床就开始背俄语,才能勉强赶上下节课的课文朗读。每天学完数分已经被赶到通宵自习室里去了,每次都是卡着12点的门禁回宿舍。
在寒假,收到了致远工科的邀请。说是,加强数理基础,培养科研人才。我早就有所耳闻,清华科大的学生数理基础好,所以研究做的好。于是我毫不犹豫的报名了这个计划,反正上学期数分考的还蛮好的。教授反复问我,你真的准备好参加致远了吗?致远很难的,很多人来了之后跟不上课程,心理出问题,gpa很糟糕,甚至挂科,你真的没问题吗?我反复确认之后,教授才放我通过。
下学期赶上疫情,在家里水了半年,看到了第一次转专业通告,我便向学院提出了转专业的申请。我想转数学学院,我这半年下来,学俄语已经快吐了,我还是找个自己喜欢的专业读吧。学院这时候才告诉我,莫航班是没有退出机制的,要么你退学复读,要么你老老实实呆着。
我说,我讨厌俄语,我学不下去这个专业,让我走吧
教务院长打电话过来,苦口婆心,我看你俄语成绩这么好,都96分了,全班总共就2个上90的,你也不像是学不下去的样子啊。而且你数学也好,都满绩了。我觉得,你不是学不下去,你只是对航空航天这个行业没有信心。我在这个行业,干了一辈子,我对这个行业非常有感情。这个行业真的是很有荣誉感的一个行业,你说你去学数学,最后转金融转it,虽然钱多,但是工作累,没荣誉感。航空航天是大国重器,国家所需,眼光要放长远,不能只看一时的得失。
大一下学期刚好赶上《航空航天概论》,系主任在课上告诉我们,年轻人,要有理想,passion,vision,mission!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系主任带的第一届本科生,和他做结冰问题,一心想搞航空发动机,推荐去牛津直博,说起这件事的时候,系主任还是很自豪的。但我问到后来发展时,系主任痛心疾首的说,这个人毕业之后就去伦敦转金融了,年轻人还是坐不住。
我当时听的一愣一愣的,可能是小时候爱郭教育做的太好了吧,我也就接受了这种说法。好好留在本专业,航空报国。放弃了转专业(实际上也转不出去)。(失败的初体验)
一个有趣的小插曲,偶然中,我发现了一个叫《上海交通大学生存指南》的东西。我看完第一段话就感到震惊。
“各位同学们,在本书的开始,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大家一个消息。国内绝大部分大学的本科教学,不是濒临崩溃,而是早已崩溃。在此,我无意争论是否复旦、中科大、或者清华、北大是否比我们崩溃的更少一些——这种争论是没有意义的。我只是看到了无数充满求知欲、激情、与年轻梦想的同学们,将要把自己的四年青春,充满希望与信任地交给大学来塑造。这使我心中非常不安。”
“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直到现在还在我们的身边不断上演。据说每天在新、东上中下院和图书馆都有几千人在自习。学生趴在山一样高的习题集边上苦苦奋斗,绝对是我校作为国内一流大学的亮丽的风景线。挖空心思研究解题技巧的学生们,与同样挖空心思研究出题技巧的老师们,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圆环。在二者日复一日的机械劳动中,我只看到纸张、电力,以及粮食不断被浪费,却看不到中华之崛起。”
咦,奇怪,这段话好偏激啊。直接全盘否定了大学教育,否定了卷gpa的重要性,那不卷gpa怎么保研,读研读博,学历越高,工作机会才越好吧。切,不过又是一个“读书无用论”罢了!(大悲)
【评说】“信息差”还体现在,在很多协议中,达成协议的双方,信息不对等。比如不允许转专业,没有退出机制,这些重要的信息在招生过程中没有告知,等到上了车,再把车门焊死。这里院长洗脑的谈话,也是很具有诱惑性的,一个大几十岁的教授,面对一个刚上大学的年轻人,无论是眼界还是谈话技巧,都是碾压的,几下子就把我说服了。但是他不会告诉我,进入行业的这些人,离职率如何,上海房价和研究所工资比是多少。毕竟未来是我的,他只负责招生。
三、大二学年——大梦初醒
秋天,我带着学积分90,gpa3.9,专业第一的成绩回到学校,马上参与了校奖学金的评选。按理说,这么高的绩点,怎么样都能混个果酱柿酱吧。结果却出乎意料,原来奖学金要看综测,但是综测要看素拓,我大一光卷绩点,班干部,志愿者,学生会,啥都没有,只能吃低保。我的学积分,比专业第3高了6分,但是有几个同学素拓特别高,即使按照7:3的加权也能超过我。结果就是我综测排在专业第3,刚好高于10%的参评指标,于是我没资格参与果酱评选。
这也是“信息差”的原因。其实综测评定方法就摆在学院官网,如果我有意识的去对照表格,一个个去刷一遍,也不至于被素拓拉的这么惨。
于是我只能报名一个只看gpa的以前校长命名的奖学金,承蒙老校长是航空领域的泰斗,校友会对我的航院身份厚爱有加,即使我面试表现不是很出色,也给了我通过。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回到了繁忙的课程中,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致远gpa负反馈调节,和胶带金课的含金量。同专业的同学,上英文班,给分高,作业少,时间多。我上致远金课,理论力学一学期3次大作业,3周一小测。电路理论,上课听一遍,还要去mooc刷一遍。电路实验课,物理实验课,更是典中典,一份实验报告平均用时2~3小时,每周要完成大约4份这样的报告。这个学期如同噩梦一般,每周接近40节课,晚上8点半下课去写作业,周末补实验报告。
另一边,同辈压力也在不断传导过来,身边不少朋友,学积分和我差不多甚至低于我的,都成功转出了传统工科,去了电院自动化,通信,cs,se,is。每个人都有美好的未来,除了我还在背俄语。
但是繁忙的课程让我已经没时间去思考人生,去半夜emo了,因为每天晚上上床就是2点半,起床就是7点半,甚至好几天凌晨4点睡7点半爬起来去上大雾,上电路理论。
卷了一学期,艰难的把学积分维持在了89分。这个学期,深刻的让我意识到了《生存手册》说的教育崩溃是什么意思,就电路实验这种纯卷实验报告的胶带金课都能存在十几年没变化。
一个老庄选修课的老师解说的好,不让民众造反的方式就是用杂事消耗精力,让他们无暇思考
回想大一大物荣誉课,上课的老师是天文系的教授,天天上课吹水,从宇宙,人生聊到历史,神学,哲学,就是不讲物理。给分随缘,出卷子没有区分度,仿佛应付教务处。现在才意识到,人家那才是参透了本科教育的实质:教授上课本就是浪费时间,优秀的学生都应该自学成才,所以上课就变成了师生合伙应付教务处的一件事。别的老师做个样子念ppt,老师只是懒得装了。
我觉得,既然上课不能获得该学的东西,那就自己去学习,课程全部摆烂,反正我也不在乎奖学金和荣誉
大二下,联系了一个流体力学教授开始学习计算力学,从LBM(格子玻尔兹曼方法)上手,计算一下简单的流动,配合空气动力学,逐渐学习cfd。老师能力很强,但是太忙了,对本科生教学不是很重视。我当时也挺傻的,看论文就搁那一个人闷头苦读,也不懂得和组里的师兄联系。老师也没指导研究学习的路线,最终挣扎了大半学期,退出了这个项目。
一转眼就到了暑假,这才是这一整学年,乃至整个大学三年,悲剧的高潮。我们由于大三准备去俄罗斯交换,把生产实习提前到了大二暑假,我被分到了xx单位。
这一个月里,实习内容挺简单的,大二的学生也干不了什么很重要的东西,有人做fpga,有人做信号系统模式识别,有人每天参观帮忙组装实验器材。周围的同事,学历都很高,至少都是南航硕士,好一点的有同济硕士,哈工大硕士,交大自己院的硕士也有,但是我没遇到。
聊天中,我才得知,单位这些工作了三四年甚至五年以上的员工,年薪税前不过16~18w,就连科室主任,工作了十年这种也才20w出头。相较之下,电院本科生,去电信拿那种保底offer(就是你摆烂4年,只要能毕业就能去),也有15w+。同一批进来的硕士,5年内能离职一小半。
单位在浦东新区,张江那一块,附近的房价是8w~9w一平,即使买在闵行这种郊区,也是5~6w,奉贤松江倒是3,4w的也有,不过已经离工作地点太远了。而且即使是这种地方的房子,以单位的待遇,10年内能不能买得起都是问题。
那我问他们,25岁硕士毕业,5年内家里凑不出首付,30岁面临婚恋压力,怎么办。答:离开上海,自求多福。
航天研究所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尤其北京。航空方面,大飞机研发主体工作在上海商飞。但这两个城市的房价像筛子一样把人筛走,只留下本地人和中产阶层来研究所为爱发电。在过去,我们会称赞科研人员安贫乐道,说他们是大国工匠。但再怎么崇高的事业,如果连人基本成家立业的需求都难以满足,也不是工薪阶层的子女有资本从事的。哪怕是去成都西安沈阳等二线城市的航空研究所,在15,16年后,年轻人想独立留下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回来之后整个暑假都在躺尸。虽然对行业待遇早有耳闻,但是完全没想到时这样一个局面。
我开始和家里人打电话,讨论研究生转行的事情,比如本科就业,直接转互联网开发,或者跨保,甚至放弃保研,直接考研去低一个档次学校的cs专业。
家里人表达了强烈反对,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坚持一件事情,才能做好,像我这样意念不坚定,难成大器。又云,我就能保证转行之后,收入很高吗?加班加到死,35岁失业,说的不就是程序员吗?难道每个程序员都有高薪,难道航空航天研究所,每个人都过的不好,只要你有本事,去哪里都不会太差!航空航天是国家重点领域,怎么可能亏待科研人员,科研人员都吃不饱,国家怎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人不能只朝钱看,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虽然你刚毕业工资低,但是十年二十年之后呢,行业发展起来之后,你不就过得好了吗?眼光要放长远。。。
另一边,校友奖续评也开始了,我这一学年,因为交大金课,gpa掉到了3.7,排名掉到了第6名。企业导师对此很不满,我们打电话进行了一番深入交流。
导师90年代在老校长的支持下出国读博深造,对母校很有感情。导师问我未来有什么打算,我询问到自动驾驶的发展情况,转行自动驾驶怎么样。导师很生气,你这就是不踏实。你学的是航空航天,计算流体力学,就应该扎扎实实学下去,这样东搞搞西搞搞,怎么做的成事情?cfd,做好很不容易,但是做好之后成为了专家,那就会有很多成就。而且我觉得你心高气傲,年轻人,你要学会感恩!我问你,你在这里读书,花的是谁的钱?是纳税人的钱!我们要记得我们在大学读书是用了纳税人的钱,要感恩纳税人。我虽然国籍在外面,但是我还是回国拿了中国绿卡!
我问到导师的子女读的什么专业,导师回答,每个人都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我的子女在国外读cs,读robot,读bio-medicine,他们感兴趣嘛,我都不干涉的。
聊了很久,挂掉了电话之后更难过了。是的,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每个人都有光明的未来。
在摆烂的暑假中,大二结束了。
四、大三学年——彻底摆烂
大三之后,为了让自己乐观起来,已经学会自己给自己画饼了。长辈的话是有道理的,要把眼光放长远。你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不都是越老越吃香(悲)。航空航天算什么劝退,你周围还有这么多船舶,材料,交通,核工程的兄弟坚守本专业呢。
一场同乡会上,一个机动转码的老乡振聋发聩地说道:虽然我成绩倒数,但我一想到那些成绩好的在替我保研做大国工匠,我这个转码的就觉得暗爽。
可是自己画的饼还是不好吃。每天除了完成必要的作业,对其他事情一点兴趣都没有,拿奶头乐麻痹神经,体重也飙升,成为了最典型的那种废宅。
在大一转专业的申请信上,我向领导这样写道:
“我深感恐惧,我未来几年都在这样浑浑噩噩中度过,也许我还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但像这样没有热情的学习,即使考好了,也不能代表我在专业领域的能力和发展潜能。在我眼里,交大是一所有温度的大学,航院也是一所以学生培养为本的学院。我自信自己虽然学习语言很缓慢,但在其他方面还是很棒的。如果能在交大找到自己真正所爱,潜心钻研,是可以成为交大所期望的优秀人才的。我也能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不必每天耗费大量的时间忙于应付难以达到要求的课程,我可以有更多时间去培养学习以外的能力,而在自己的专业中也能找到乐趣,找到归属感。”
最终还是变成了当初最讨厌的样子。
但我又意识到这似乎并不是航空航天行业自身的问题。其实这些研究所每年十几二十万的工资从绝对值来讲已经很高了,只是土地财政造成的庞氏骗局,导致我们这一代人想正常成家立业,需要付出的成本远远大于上一代人。我的父辈只是普通大学毕业,到邻省一个人干了几年,就在09年之前房价最低点上车,几年就还完房贷。这在我现在看来简直是难以想象的。有几个交大学生敢说,我毕业之后,靠自己一个人的工资,5年内在工作地10min通行圈内买房,5年内,连装修带贷款一起还清。
期间陆陆续续和不少几十岁的老师和前辈讨论个人发展问题。 发现这些人,因为买房买的太早,生活太顺利,早就没办法和年轻人共情了,张口闭口就是不要看一时得失,迟早都会有的,你胶带学历焦虑啥,我认识的那谁谁谁,10年来研究所,几年就留下来了,小孩都上小学了。我问老师他是15年棚改货币化之后买的房吗?
又云,你航院每年毕业几十上百个学生,难道一个个都混的这么惨?我问,这些人,选择留沪的,江浙沪中产家庭占比多少,顺着互联网金融风口转行,然后在15年前上车的有多少,剩下那批人里,5年内还在上海挣扎的有多少?老师不回答了。
我高中喜欢一个女生,父母和我说,人家医学家庭,人脉广,家境好,不是我们家可以配得上的。我觉得,那又怎么样,我个人能力强,等我好好努力,以后考上好大学,有一份好工作,被人看得起,怎么会配不上呢。这几年发现,诶,确实如此。一个主任医生的孩子,只要正常成长,在父辈人脉荫蔽下,一辈子顺风顺水混个中产,肯定没问题的。又不用为了小家庭的启动资金担忧,也没有很大的外部压力。你看我老乡,周劼,pyq骂的不就是我这种小镇做题家吗?30以后大概率还在外面飘着不着家。
但对于没有家庭支持的人来说,选择错了就是错了,没有容错的空间的。哪怕转码的这批人,说实话,想靠个人努力,弥补上一代人的投资失误(啥时候买房,买在哪里?啥时候高价出手套现),也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能。我自己对未来的预期都如此灰暗,又怎么敢另一个别人下水。
老学长说的好,个人奋斗自然重要,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躺尸了半年之后终于还是打算转码。大概是从22年3月份开始吧,开始翘课转码,一边在b站看计组os,一边学机器学习(南大的cs老师讲课真有水平!)。这时候,很多科班的同学都已经出去实习了,而我还没意识到实习在校招里的重要性。 这就又是的“信息差”问题了,哪怕我在一个泛科班,如通信,自动化,也知道怎么正确地卷大厂,怎么自学转码,怎么找人内推。可惜一直到6月份准备保研夏令营,7月面试结束也没去找实习。按照秋招的流程,自然是已经赶不上了。
另一方面,保研夏令营在策略上也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我从三月份开始联系本院控制方向的导师,本来以为专业第二,3.8的绩点,申请硕士会很容易,结果发现老师们都劝我直博。答复都是类似于,你来我这里直博,我就要你。很多人读个硕士,就跑出去工作,做不出什么成果的。你如果直硕,那就看夏令营表现了。陆陆续续到5月份,终于有老师愿意收我读硕了(大哭),后来才发现还是院里面风评几乎最好的导师,和学长们陶瓷的时候,发现哪怕是隔壁系的研究生,谈到这个老师,都说老师学术人品都很好,组里面学术成果多,学生都很厉害。于是我赶紧答应了下来。考虑到“契约精神”,我感觉鸽老师不太好,后面就没有报别的夏令营。
后来我才了解到,有不少人,都是先答应一个老师,再联系别的老师,也没什么事情,最后委婉说明情况就行。如果我当时别答应那么死,留一点余地,或许也有机会申请到复旦或者浙大的控制硕士,反正航院信控夏令营考自控,自动化也考自控。
大概是从夏令营备考开始吧,重新捡起来了一些生活的希望,从长期emo变成间断性的emo。大概是暑假的时候,信控夏令营已经过了,我翻到了之前下载的一本计算流体力学(安德森)。恍惚间还是感到可惜:其实我大一虽然是被骗来莫航的,但是来了之后,发现院里面有一些做流体理论研究(LBM,机器学习和流体交叉等等)的老师,其实研究方向挺符合我的兴趣的。我本来也就想学数学强相关专业,对cs,尤其是互联网开发岗没啥兴趣。计算流体力学恰好是这样一个和数学理论联系紧密的学科。大三跟着一位很年轻很有能力的老师做湍流问题,老师人超级好,手把手带我,只是我这几年下来动力全被磨没了(想起来就觉得对不起这个老师的栽培)。如果大三不摆烂这么彻底,好好发论文,申请清北或者国外的流体力学直博,也不是没希望。交大航院的学生,有很多都是本科就发了sci,甚至jfm这种顶刊的。同是航院校友奖,比我大一届的师兄就跑到美国直博去了。
只能说,因为没规划好路线,错过了很多机会。
这段时间里 @幽州狼 的经历一直很触动我。从西交到上交,同样是传统工科,只是因为专业选择问题,就遇到了诸多艰难。不过老哥最近也成功转码了,算是有了更光明的前途了吧。
五、大四学年——但愿是重建希望的一年
暑假到现在,一直在整理这些思绪。在全民转码转金融的大潮下面,普通人确实很难绷得住。但是其实仔细想来,转码似乎也不是本来的志向。本来就是想去南大中科大读数学,就算出来当老师工资低一点,至少大学4年是开开心心度过的。不用被俄语折磨,不用被胶带金课摧残,不用被院领导天天画大饼pua。
为什么要转码转金融?因为要挣大钱。
为什么要挣大钱?因为挣大钱才能独立买房。
为什么一定要买房?因为到了年龄要结婚生小孩。
那躺平不谈不就好了?
说到底,焦虑还是来自于躺不平,爱比较,期望大于能力。我的同辈,很多可能高考分数比我低很多,但踩准了风口,选对了专业,又或者本专业师兄,目标明确,早早的就准备转行,最终转码进字节,进腾讯,白菜价40w+,能力强的甚至六七十万。那这个时候,自己就会焦虑,你都胶带专科了,还混不过别人,是不是菜逼啊。长辈也会说啊,我认识的那个谁谁谁,华工,中大cs,高考比你低了大几十分,今年本科毕业去pdd,多少多少年薪。你学历又比人家高,你混的不行,还不是你不努力。
说到底,还是从小到大,被更好的学历=更好的未来,这种做题家思维限制的太死了。如果放下之前的所有光环,接受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甚至接受自己就是一个失败的man,干啥啥不行的废柴,似乎一下子就好很多了。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我没选莫航,先去机动,然后转专业去信安,自动化,通信,然后顺利保研,是不是现在就前途光明了。如果夏令营早做准备,提前联系电院老师做项目,然后转到控制模式识别,或者信工图像所,是不是对未来的预期也不至于这么悲观。
但这就陷入了精神内耗了。记得高中时,我数竞考了3年还是省二,我同桌国赛银牌清华降60分。我还刚从清华暑校回来,满脑子怎么考回去。一边对过去感到遗憾,一边是同辈压力,一边是对未来达不到期望的恐惧。虽然高三这一年下来还是太菜了回不去,但仍然留下了一些启发。
减少来自过去经历带来的内耗:彻底抛弃掉之前所有的成绩,只看未来。
减少同辈压力带来的内耗:停止和同辈人做对比,别在看什么某某同学转码拿了大厂offer,每个人的人生路都不一样的。
减少因为达不到预期带来的内耗:把预期降到最低,需求不要超过预期,谈不起就不谈喽,生不起就别生喽。又不是自己的问题,确实时代就是这么个时代,历史的进程嘛。
找点能接受的事情,比如我现在感觉课题组氛围挺好的。哦呦,我超喜欢这里的,师兄科研实力都很强,个个都系人才,导师说话又好听,科研方向也感兴趣。好好读下去,要么3年后出来工作,等二三线城市房价泡沫炸了之后去捡漏。要么申请国外博士,想办法留当地工业界,去感受万恶的资本主义,就别回来了。
偶尔出去散散心,哦,我已经在这逼胶带封了7个月了啊,一步没踏出校门,还搁着天天非必要不出校。
好兄弟别开我盒了,球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