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67 古怪的日本手机文化
手机到处都在用,但像日本那样用的地方好像不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没有像日本那么大,日本甚至有一句“携带不况”的话。日本人管手机叫“携带电话”,而“不况”的意思就是“不景气”,这句话的意思是“手机引起了不景气”。
像这种“游戏机引起的不景气”、“因特网引起的不景气”等把不景气的原因归结到电子玩具上去的言论很多,基本上也都有点道理。大家都玩手机,电影没人去看了,音乐没人去听了,书籍没人去读了,饭馆没人去吃了,甚至连游戏机都没有人玩了,因为全去玩手机游戏了。如果这些现象还能够理解的话,那么连烟草业都在感慨“手机弄得香烟都卖不出去了”就不好理解了。
日本法律规定:20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不得吸烟,但法律规定是法律规定,实际上未成年人抽烟的大有人在,不管是不是犯法,反正事实上未成年人也是烟草公司销售对象的一部分,还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但是未成年人没有经济收入,要把钱往手机上花的话就必须削减其他开支。就这样在手机普及之后,日本未成年人吸烟减少了。未成年人抽烟减少是一件好事,但在烟草公司看来就是不景气。
日本手机怎么就能把人整得迷迷糊糊的呢?从“携带”这个名字就能看出一点端倪来。“携带”绝不只是“携带电话”的简略,而有着更深的意义。对于日本的手机来说,“携带”绝不是表明这种电话的一个属性,而是说明这种东西的全部属性,就是一个携带着的功能集合,“电话”只是其中的一个功能而已。其他的功能除了上网和MP3、MP4音像播放器等常见的功能之外,日本手机还有一种在其他国家很少见的认证功能。就是说,日本手机可以作为电子货币、身份证之类来使用,比如在飞机场买票,在酒店退房都可以使用手机简单地办到。
日本在10年前就普及了能上网、发送电子邮件的手机,这和日本社会所独有的一些性质有一定关系。日本的手机通话费用过于昂贵,因此这种可以发送电子邮件的功能立即受到了热烈欢迎,接下来的发展就是收发电子邮件逐步取代了通话成为了手机用户间主要的交流手段,特别是在年轻人中间。到现在,年轻人见面不是交换手机号码而是交换手机电子邮箱地址,这可能也算日本特有的一大景观了。
最能说明日本手机通话功能衰退的可能是这个例子。有一次某电视台找了一大堆专写广告词的作家在一起讨论、起草一封最能打动异性的邮件,而这些年收入都是几千万日元的广告界大佬们集体讨论了半天的邮件内容居然是:“我能给您打电话吗?”
这样,日本的手机这十来年除了手机的通话功能没多大改善之外,其他莫名其妙的功能应有尽有,连大学上课时老师点名都用手机代替了,因为用口头答到有冒名顶替的可能,但用手机则万无一失,人没有来手机绝不会到场,有句笑话就是这么说的:“出门可以不穿内裤,但绝不能不带手机。”现在的手机几乎成了日本年轻人生活的全部内容,让同学带到课堂里去冒名顶替是不可想象的。
具有这么多功能的手机当然不坏,但是手机真有具备这么多功能的必要吗?手机最主要的功能应该是通话,实际上就是在现在的美国,手机相机像素在30万以下,甚至根本就不带相机的手机也为数不少,更不要说还有非洲了。而日本手机里面的这些五花八门的功能除了在日本这样社会治安极好的国家之外实际上是没有用的——手机被盗也就意味着自我丧失,什么事情都干不了了,而遗失了的手机上那些强大的功能则很可能在为别人提供周到的服务。
如此功能齐备的手机自然价格不菲,这样高昂的价格会让用户不敢问津,日本人为解决这个问题采用了一种更加古怪的方法:对SIM卡加锁,让每台手机都归属于某个手机公司,这样手机公司就可以用高昂的使用费来降低手机售价。而且日新月异的功能进化又引诱着人们去更换更加新型的手机,产量的增加也降低了手机的成本。
可是这么做有到头的一天,到市场饱和了的时候日本人才发现日本手机在国际上已经没有任何竞争力了。
除了日本产品具有“加拉帕哥斯进化”的特点之外,日本制造业前景黯淡的最后根源还是在和这种手机文化共同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