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迷信规律:大反例合集

标签: Brain Storm 数论 惊奇数学事实 数列 | 发表时间:2011-07-13 13:39 | 作者:Matrix67 llpazxj
出处:http://www.matrix67.com/blog

    数学猜想并不总是对的,错误的数学猜想不占少数。关键在于,有时反例太大,找出反例实在是太困难了。这篇日志收集了很多“大反例”的例子,里面提到的规律看上去非常诱人,要试到相当大的数时才会出现第一个反例。

千万不要迷信规律

    圆上有 n 个点,两两之间连线后,最多可以把整个圆分成多少块?

      

    上图显示的就是 n 分别为 2 、 3 、 4 的情况。可以看到,圆分别被划分成了 2 块、 4 块、 8 块。规律似乎非常明显:圆周上每多一个点,划分出来的区域数就会翻一倍。


    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看看当 n = 5 时的情况:

      

    果然不出所料,整个圆被分成了 16 块,区域数依旧满足 2n-1 的规律。此时,大家都会觉得证据已经充分,不必继续往下验证了吧。偏偏就在 n = 6 时,意外出现了:

      

    此时区域数只有 31 个。

 
 
最有名的素数生成公式

    1772 年,Euler 曾经发现,当 n 是正整数时, n2 + n + 41 似乎总是素数。事实上,n 从 1 一直取到 39,算出来的结果分别是:

43, 47, 53, 61, 71, 83, 97, 113, 131, 151, 173, 197, 223, 251, 281,
313, 347, 383, 421, 461, 503, 547, 593, 641, 691, 743, 797, 853,
911, 971, 1033, 1097, 1163, 1231, 1301, 1373, 1447, 1523, 1601

    这些数全都是素数。第一次例外发生在 n = 40 的时候,此时 402 + 40 + 41 = 402 + 40 + 40 + 1 = (40 + 1)(40 + 1) = 41 × 41。

 
 
xn - 1 的因式分解

    x2 - 1 分解因式后等于 (x + 1)(x - 1) 。 x20 - 1 分解因式后等于

(x - 1) (x + 1) (x2 + 1) (x4 - x3 + x2 - x + 1) (x4 + x3 + x2 + x + 1) (x8 - x6 + x4 - x2 + 1)

    对于所有的正整数 n , xn - 1 因式分解后各项系数都只有可能是 1 或者 -1 吗?据说有人曾经算到了 x100 - 1 ,均没有发现反例,终于放心大胆地做出了这个猜想。悲剧的是,这个猜想是错误的,第一个反例出现在 n = 105 的情况, x105 - 1 分解出来等于

(x - 1) (x2 + x + 1) (x4 + x3 + x2 + x + 1) (x6 + x5 + x4 + x3 + x2 + x + 1)
(x8 - x7 + x5 - x4 + x3 - x + 1) (x12 - x11 + x9 - x8 + x6 - x4 + x3 - x + 1)
(x24 - x23 + x19 - x18 + x17 - x16 + x14 - x13 + x12 - x11 + x10 - x8 + x7 - x6 + x5 - x + 1)
(x48 + x47 + x46 - x43 - x42 - 2 x41 - x40 - x39 + x36 + x35 + x34 + x33 + x32 + x31 - x28
- x26 - x24 - x22 - x20 + x17 + x16 + x15 + x14 + x13 + x12 - x9 - x8 - 2 x7 - x6 - x5 + x2 + x + 1)

 
 
以 2 为底的伪素数

    下面是当 n 较小的时候, n 与 2n - 2 的值。

      

    似乎有这样的规律: n 能整除 2n - 2 ,当且仅当 n 是一个素数。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无疑有了一种超级高效的素数判定算法( 2n 可以用二分法速算,期间可以不断模 n )。国外数学界一直传有“中国人 2000 多年前就发现了这一规律”的说法,后来发现其实是对《九章算术》一书的错误翻译造成的。再后来人们发现,这个规律竟然是错误的。第一个反例是 n = 341,此时 341 能够整除 2341 - 2 ,但 341 = 11 × 31 。

    事实上,根据 Fermat 小定理,如果 p 是素数,那么 p 一定能整除 2n - 2。不过,它的逆定理却是不成立的,上面提到的 341 便是一例。我们把这种数叫做以 2 为底的伪素数。由于这种素数判定法的反例出人意料的少,我们完全可以用它来做一个概率型的素数判定算法。事实上,著名的 Miller-Rabin 素性测试算法就是用的这个原理。

 
 
Perrin 伪素数

    定义 f(n) = f(n - 2) + f(n - 3) ,其中 f(1) = 0 , f(2) = 2 , f(3) = 3 。这个数列叫做 Perrin 数列。

      

    似乎有这么一个规律: n 能整除 Perrin 数列的第 n 项 f(n) ,当且仅当 n 是一个素数。如果这个规律成立的话,我们也将获得一个效率非常高的素数检验方法。根据 MathWorld 的描述,1899 年 Perrin 本人曾经做过试验,随后 Malo 在 1900 年, Escot 在 1901 年,以及 Jarden 在 1966 年都做过搜索,均未发现任何反例。直到 1982 年, Adams 和 Shanks 才发现第一个反例 n = 271 441 ,它等于 521 × 521 ,却也能整除 f(271 441) 。下一个反例则发生在 n = 904 631 的时候,再下一个反例则是 n = 16 532 714 。这种反例被称为 Perrin 伪素数。

 
 
最经典的大反例

    说到大反例,这是我最喜欢举的例子。下面是大于 1 的正整数分解质因数后的结果:

2 = 2
3 = 3
4 = 2 × 2
5 = 5
6 = 2 × 3
7 = 7
8 = 2 × 2 × 2
9 = 3 × 3
10 = 2 × 5
...

    其中,4、6、9、10 包含偶数个质因子,其余的数都包含奇数个质因子。你会发现,在上面的列表中一行一行地看下来,不管看到什么位置,包含奇数个质因子的数都要多一些。1919 年,George Pólya 猜想,质因子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不会少于 50% 。也就是说,对于任意一个大于 1 的自然数 n ,从 2 到 n 的数中有奇数个质因子的数不少于有偶数个质因子的数。这便是著名的 Pólya 猜想。

    Pólya 猜想看上去非常合理——每个有偶数个质因子的数,必然都已经提前经历过了“有奇数个质因子”这一步。不过,这个猜想却一直未能得到一个严格的数学证明。到了 1958 年,英国数学家 C. B. Haselgrove 发现, Pólya 猜想竟然是错误的。他证明了 Pólya 猜想存在反例,从而推翻了这个猜想。不过,Haselgrove 仅仅是证明了反例的存在性,并没有算出这个反例的具体值。Haselgrove 估计,这个反例至少也是一个 361 位数。

    1960 年,R. Sherman Lehman 给出了一个确凿的反例:n = 906 180 359。而 Pólya 猜想的最小反例则是到了 1980 年才发现的:n = 906 150 257。

 
 
Fermat 大定理还能推广吗?

    Fermat 大定理说,当 n > 2 时,方程 xn + yn = zn 没有正整数解。 Euler 曾经猜想,当 n > k 时,方程 x1n + x2n + … + xkn = yn 都没有正整数解。 1986 年,Noam Elkies 给出了方程 x4 + y4 + z4 = w4 的一个正整数解,从而推翻了这个猜想。这个反例是:2 682 4404 + 15 365 6394 + 18 796 7604 = 20 615 6734

 
 
XX 型平方数

    11, 22, 33, 44, 55, 66, 77, 88, 99, 1010, 1111, 1212, … 都不是完全平方数。有没有什么数,把它连写两次后,正好是一个完全平方数呢?有。第一个这样的数是 13 223 140 496 ,把它连写两次将得到 1 322 314 049 613 223 140 496 ,是 36 363 636 364 的平方。第二个这样的数则是 20 661 157 025 ,它对应了 45 454 545 455 的平方。更多信息可见 http://oeis.org/A102567

 
 
总是相等吗?

    下面是 n 为正整数时, 2 / (21/n - 1) 取上整的结果与 2n / ln(2) 取下整的结果:

      

    这两者的结果总是相等吗?不是的。第一个反例是 n = 777 451 915 729 368,前者算出来的结果是 2 243 252 046 704 767 ,但后者是 2 243 252 046 704 766 。下一个反例则出现在 n = 140 894 092 055 857 794 的时候。更多信息可见 http://oeis.org/A129935

 
 
至今仍未找到的反例

    有没有什么猜想,明明已经被推翻了,所有人都知道存在反例,但因为反例实在是太大了,直到现在仍然没有找到呢?有。下面这张表展示了 n 取不同值时 pi(n) 和 li(n) 的值,其中 pi(n) 表示不超过 n 的素数的个数,li(n) 则是对数积分 ∫0n dx/ln(x) 。

      

    pi(n) 是否永远小于 li(n) 呢?1914 年,Littlewood 证明了存在一个大数 n 使得 pi(n) ≥ li(n) ,不过却并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 n 值来。1955 年,Skewes 给出了这样的 n 值的一个上界:在 10^(10^(10^963)) 以内,必有一个满足 pi(n) ≥ li(n) 的 n 。

    虽然数学家们正在不断地改进上界(目前的上界大约是 e727.9513 ),但仍然无法找出一个具体的 n 来。原因很简单——这个反例实在是太大了。

 
 
几个主要来源:
http://redd.it/iikk4
http://www.guokr.com/article/9688/
http://mathoverflow.net/questions/15444

如果你对此感兴趣,不要错过数学史上的一篇经典论文:The Strong Law of Small Numbers

这篇日志今后将不断更新

相关 [千万 迷信 规律] 推荐:

千万不要迷信规律:大反例合集

- llpazxj - Matrix67: My Blog
    数学猜想并不总是对的,错误的数学猜想不占少数. 关键在于,有时反例太大,找出反例实在是太困难了. 这篇日志收集了很多“大反例”的例子,里面提到的规律看上去非常诱人,要试到相当大的数时才会出现第一个反例.     圆上有 n 个点,两两之间连线后,最多可以把整个圆分成多少块.     上图显示的就是 n 分别为 2 、 3 、 4 的情况.

没实力,千万别装B!

- BIgFish library - 乐淘吧
今天餐馆有两伙人打架,其他无关的人都跑掉了,只有我没有离开座位,微笑的看着他们. 突然有一个人指着我说:打他们丫老大. 我刚要说我不是,一个酒瓶子就把我头打开了花. 另一伙看他们在打不认识的人竟然也不帮忙. 我快被打半死时pol.ice来了,还把我当成主犯拉回去审讯. 我现在悟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就是:没实力,千万别装B!.

薄书记,您可千万别走啊

- 总 - 非常日报

Google+用户达到1千万

- fx_wonder - Solidot
Google+社交服务没有因为某些国家的屏蔽而放慢增长步伐,用户数量预计在今明两天内超过一千万,如果Google+继续开放邀请,到本周末将增长到2千万. Ancestry.com 创始人Paul Allen称,截至7月10日,全世界Google+用户达到了730万,而7月4日的用户数为170万,6天内增长了350%,他预测美国时间7月11日晚Google+用户达到950万,7月12日突破一千万.

千万不要搞IT的十大理由

- ayoya - cnBeta.COM
搞IT有很多好处——但是审时度势一下,你也许会考虑别的职业选择. Jack Wallen 阐述了哪些影响因素会成为压垮某些IT人士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谁起码有那么一两次快想不干了的. IT的压力,没有最大,只有更大,路人皆知. 更为不幸的是,大学并没有教你度过并坚守这些岁月的应对机制. 我们来看看有哪些原因会导致你决意离开所挚爱的IT行业.

千万值表数据量优化

- - 数据库 - ITeye博客
1、利用工具进行数据插入、查询试验,目标是单表数据超过1000W条记录. 2、针对单个表创建单独的数据存储空间和索引存储空间. 1 数据插入与数据量大小无关,与数据表是否在大量并行操作有关. 2 数据查询与表的数据存储空间有很大关系,数据量大的表建议单独创建数据存储空间和索引存储空间. 3 数据查询结果集的大小与查询性能有很大关系,如在普通索引下,查询结果大与小耗时差别接近1000倍以上.

成功产品的规律及团队角色职责

- Hu DongHai - 《程序员》杂志官网
文 / Marty Cagan 译 / 兰蔚 刘雁. Marty Cagan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产品管理专家,曾经担任网景副总裁、eBay产品管理及设计高级副总裁. 本文是他回顾自己二十多年来从事软件产品管理工作的总结和经验分享,谈到了成功产品遵循的十条规律以及产品团队的关键角色及其职责.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还年轻,在惠普担任程序员,参与开发一款备受瞩目的产品.

不知道这次微软能否打破这个规律

- 夜の猫 - 搞笑哦
发表评论 [抢板凳] | 搞笑图片尽在搞笑哦~. © 疾风 for 搞笑哦 | 原文链接 | 欢迎投稿 | 淘宝网上卖疯了的东东. 订阅 无聊哦 http://feed.wuliaoo.com. 订阅 搞笑哦 http://feed.gaoxiaoo.com. 欢迎关注我们的 腾讯微博、网易微博、新浪微博.

女性的网络购物规律解读

- - 博客园_新闻
我们在运营往往发现,女性选择具体的产品相似度很高,也许爆款就是因女人而生的,而男性往往是分散的,是不容易被我们左右的. 我这里琢磨的女性网购规律既来自 PC,也来自移动端,因为移动正在改变着电商. 我们的产品在淘宝和天猫拥有 70% 上下浮动的女性购买者,那推理一下,使用者(或者叫“体验者”更贴近电商的购物趋势,因为电商等于便宜的说法已经是昨日黄花)肯定会是更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