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逸事】苏北杀人事件

标签: 辛亥 苏北 杀人 | 发表时间:2011-09-14 20:36 | 作者:杨早 冬
出处:http://feed.bullog.org/

80_1

辛亥革命中寻找避难所的平民。 摄影_Olive Archive

文_杨早(文化学者)

辛亥逸事之十四

百年前的10月10日,武昌城数声枪响,一场仓促的起事意外成功,催生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本刊特辟“辛亥逸事”栏目,以讲故事的方式,再现辛亥革命发生前后的细节,勾勒出中国百年历史进程的线条。已刊发系列文章《让子弹飞》、《三位北京客的辛亥年》(上下)、《天下未乱蜀先乱》、《袍哥革命》、《断了皇帝的后路》、《绅士的败局》、《湖南的人头》、《娘子关头换王旗》等。

他出生在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的驸马巷,小名叫大鸾。

他家本是浙江人,祖父来山阳当知事,就此落地生根。父亲常年在外谋事,很少回家。母亲是前清河县知事万青选的女儿,因此他幼时也去清河县清江浦镇(今淮阴)住过一段时间。

清江浦和山阳县在清末之前都是非常重要的城市。清江浦驻着朝廷委任的江北提督,军事上与驻南京的江苏提督划江而治。一省而有两提督,什么意思?这说明苏北地区的重要。自古以来,号称天堑的长江从来起不到决定南北胜负的作用,决战的战场往往在长江与淮河之间的地区,得江淮者得天下。

山阳当然也是重镇,人称“七省之咽喉,京师之门户”,因为漕运总督署,就设在山阳城内。清后期,漕运转为海运,山阳热闹不如往昔,然其“襟吴带楚”的地理位置仍十分紧要。

说到此,我们不禁很期待这位十三岁的大鸾,生长于“东南第一州”,官宦之家,素爱诗书,而且有一位与同盟会走得很近的表舅,他会怎样观看辛亥光复这幕大剧在运河岸边上演?

只是,大鸾在1910年春天去了东北投亲,他的一位堂伯父在奉天省银州,就是今天的“大城市”铁岭。秋天又搬到了奉天(沈阳)一位伯父家,入新建的奉天第六两等小学堂读书。辛亥年武昌事变后,大鸾剪去了辫子,并在一次修身课回答老师“读书为何”的提问时,说出了那句名言:“为了中华之崛起。”

他知不知道,遥远的故乡,正在经历何等的扰攘不安与血的洗礼?

江北乱局

九月初十(10月31日),袁世凯出山前夕,段祺瑞奉调入京,将往武汉前线接替冯国璋,朝廷调狼山镇总兵杨慕时任江北提督。杨慕时未到任前,由淮扬海兵备道奭良护理督印。当时清江浦驻新军十三混成协,相当于后世一个旅的兵力。奭良是旗人,已经六十多岁了,“平日专肆饮博,喜人逢迎”,现在忽然要他来暂管一协新军,实在是勉为其难。

段祺瑞离开才四天,九月十四日晚九时,突然有数十名新军士兵,跑步到道台衙门,列队,举枪,放!放了两排枪,并未伤人,各回本营。

这是什么意思?奭良摸不着头脑,跟幕僚们商量,大家觉得阿兵哥闹事,无非要粮要饷。于是第二天,奭良买了九十多头猪,大摆筵席,犒赏全协官兵,又承诺本月多加一个月的饷。这是收买军心的意思。

没想到当夜十三协的骑兵、炮兵同时举事,进攻城池,黎明时甚至动用了火炮轰击城楼。奭良带着家眷从南门冲出,由洪泽湖面驾船逃遁。十六日晨九点,清河知县率满城绅民悬挂白旗,宣布清江浦光复。

可是领头起事的两个人,一个姓赵,一个姓龚,在十三协里只是辎重营、工程营两个队官,身份不明,起义成功后竟然不知去向,大部分士兵来自北五省,本来就是跟着起哄,哪有什么革命思想,队伍一进城,立刻由起义转为兵变,大肆抢劫,商铺民宅,无不被灾。连江北提督署存的十多万两库银,也被抢走大半——有人说,十三协这些兵哪里是在革命排满?根本就是冲着库银来的。

扰攘了几日,终于由不曾参加哗变的一部分新军,联合城南的数营巡防队,杀入城内,平息骚乱。然后,军官们会合城里绅商,推举出督练公所参议蒋雁行为临时江北都督。

蒋雁行是段祺瑞的部将,当年段祺瑞未到任时,就是由他与另一人共同管理清江浦守军。他当了都督,并未得上海或苏州方面的认可,据上海《民立报》载,旅沪清江人士组织的“江淮规复团”开会,甚至直斥蒋雁行是假革命,因为蒋都督的告示上落款居然是“钦加三品衔暂任公举江北提督”,“可知其尚属清国官吏而于民军实无丝毫感情,其不可靠可想而和”。清廷派去继任江北提督的杨慕时,此时也到了清江浦,被当地士绅推举为临时民政长。清江浦的政权,委实是换汤不换药。

眼看局势稳定,突然有部分乱兵,主要是徐州人,去而复返,驻在城北的桑园。领头的一个人叫刘炳志,去找蒋雁行,要饷要粮。蒋雁行先是表示城内商家被抢厉害,无力承担,后又说刘的军队“有多少人,也没有个花名册子,我有钱也不能给你”,这句话把刘炳志惹毛了,掏出枪来往桌子上一拍:“没有饷,我不回去,请你打死我吧!”蒋雁行大吃一惊,只好息事宁人,拨给他一些钱。

刘走后,蒋雁行立刻召开紧急会议,认为这支军队是个祸害,谁是他们的头儿?有人说“陈兴之”。蒋雁行就调兵打算围歼桑园,苦于力量不太够。

正好陈兴之来见蒋雁行,说要讨论改编事宜。蒋雁行认为他又是来要钱,没说几句话就翻了脸,将陈兴之绑到后花园荷花池枪毙了。

哪知杀错了人!陈兴之是革命党人,徐州中学学生。他在家乡睢宁碰到一批从清江浦跑回来的徐州兵,连劝带吓,居然把这帮散兵游勇又聚拢起来,由他带回清江浦来革命。只是饷粮解决不了,才派刘炳志找蒋雁行通融,谁知谈崩了,连累陈兴之被杀,他带的部队也被缴械遣散。

民国成立后,陈兴之的弟弟陈士髦当了众议员,不断向江苏都督程德全、民国总统袁世凯上诉,要求为哥哥申冤,还写了本书,向社会血泪控诉。然而蒋雁行是段祺瑞的老部下,谁敢动他?便把当时的清江民政长,就是那位本来要当江北提督的杨慕时,做了替罪羊,先是撤了他的职务,再是命令江苏检察厅拘杨候审。杨慕时只好连夜逃出南京,后来费了好大的劲,才将这桩讼案平息。

这几乎就是山阳县周阮血案的翻版,只不过后者要惨烈得多。

80_2

会攻南京的沪军先锋队。

山阳血案

清江浦一乱,四乡也大不安生。邻近州县生怕乱兵滋扰,纷纷组织团练自保。其中最紧张的自然是四十里外的山阳。城内几乎没有驻军,如果有乱兵或乱民来攻,该怎么办?

这里我们碰到了一个熟人:还记得景梅九在北京办《国风日报》,发起的“拔丁运动”吗?是的,那位被拔掉的山西巡抚丁宝铨,就是淮安府山阳县人。他从阴历六月去职还乡后,家里新造了花园,好不惬意,哪知还没过上两个月富家翁的好日子,就听说武昌有变,紧接着便是上海、苏州,吓得举家逃往上海租界。

受丁宝铨影响,城里豪绅纷纷逃亡。有下属官吏上府衙禀事,才发现淮安知府刘名誉已经携眷潜逃,还卷走了大部分府库藏银。剩下的士绅只得依赖“大局”,集资成立民团,招募乡勇百多人,好吃好喝招呼着,日夜巡逻,四门设立分局,碰到可疑不顺眼的乡下人,就抓到漕运总督衙门大院照壁前砍头,一连杀了二十多人。

防备四乡乱民,民团足够了,但如有清河乱兵到来,估计无法应付,而且这些乡勇本身多是地痞,自己就把山阳城弄得乌烟瘴气。这时本乡就有革命党人站出来,为首的是周实与阮式。

周实是两江师范学校学生,南社的创社社员,被称为“社中眉目”,年方廿七岁。周实本来想在南京城内聚众起事,以配合江浙联军攻城,不想南社大佬柳亚子一封书信,把他招到上海。柳亚子认为苏北处南北之间,位置紧要,形势复杂,劝周实回乡革命。于是他在11月7日,清江浦兵变的次日,回到山阳。

他的好友阮式,是宁属师范学校的同学,世代书香,家境富饶,虽然没有离乡外游,但在山阳高等小学当教习,兼着上海《女报》的编辑,在地方上也是名人。宣统元年(1909)南社成立,周实曾有书信给阮式,请他在山阳创立南社分社“淮南社”。

周实有革命党身份与革命计划,阮式有家财与地方的人脉,而且山阳“祸在眉睫”,必须尽速安定,再谋光复。正好因为上海南京的战事,不少在宁在沪的山阳学生都返回家乡,周阮二人召集这些学生,再加上阮式在山阳高等小学的弟子,也有八九十人,立即成立“学生队”,自行巡逻,兼防内外。

政权瘫痪,无人可恃之际,绅商最大的希望便是有人出来主持大局,哪管你姓革还是姓立?看这支学生队每日巡逻,城内秩序果然有所改观,于是局董开会商议,决定由“大局”供给学生队枪支子弹,替代那帮纪律松弛的乡勇。

学生队一掌握武装,第一件事便是跑到知府府署前,放了一排枪,把龙旗扯下来撕得粉碎,再插上白旗。

按说,下一步应当是成立淮安军政分府。然而周实是受命回乡,似乎不便自行宣布成立。他依足规矩,一面派人向清江浦的江北都督府接洽,一面将学生队改为“巡逻部”,周、阮分任正副部长,只待江北都督一声令下,再宣布光复。

这就有了一个政权真空期。扯了龙旗,又没有宣布光复,不曾成立新政权。山阳绅商对一个二十多岁的学生掌权,总归放心不下。于是局董们又开会商议,推举前山阳知县姚荣泽出任县知事,总管商民政事。

好在11月12日,清江浦举出蒋雁行为江北都督,立即传檄山阳县反正,要求山阳官绅派代表赴都督府议事。不料县知事姚荣泽,比“钦加三品衔”的蒋雁行还顽固,拒不赴会——姚荣泽哪来那么大的胆子?有人说,姚荣泽是逃到上海去的丁巡抚的学生,丁宝铨人虽离乡,却一直在遥控着山阳的局势。

自然是周实等人代表山阳赴清江浦。周实前脚一走,姚荣泽便在山阳城内散布谣言,说周实是上海回来的革命党,他一回来,就要当山阳的都督,就要“杀官劫绅”。

“杀官劫绅”的说法有其来由。据巡逻部宣传主任蒋象怡回忆,姚荣泽当上县知事后,曾“私募”兵士四十名当卫队。周阮等人立行干预,不准招募,并要求姚荣泽交代县库的款项账目,说到火起,阮式拔出两管手枪,指着姚荣泽胸口。姚荣泽吓得面如土色,连忙保证解散卫队,三日内造册交清。

11月14日,周实自清江浦回山阳,在漕署召开光复大会,到会的有五千多人。偏偏县知事姚荣泽不来参加大会。这下把阮式惹火了,他在演说时放言“姚荣泽避不到会,即为反对光复之行为”,顺便把县里的“劣绅”痛骂了一顿。

许多绅士商人,因为县知事不到,虽然与会,都一言不发。阮式的演说,似乎也在印证着那个“杀官劫绅”的传言。

当晚,姚荣泽召集典史、参将及一众士绅在海会庵开会。据说姚荣泽提出“必杀周阮”,“诸绅士不加可否”。

11月17日中午,周实应邀到乡绅何钵山家午宴。归途走到学宫前,突然有人拿着姚荣泽名片拦住马头,说姚知事在学宫等候议事。周实欣然前往,大约以为文官无力行刺。不料一踏入俗称“文庙”的学宫,当胸便中了两枪!

前清参将杨建廷撂下周实,立即带领团勇直奔阮府。阮式刚刚吃完饭,一出家门,就被捆上了,绑到学宫。

姚荣泽为阮式准备了当地一个无赖,叫朱二。别人下不去手,朱二可以。这个冬日的午后,二十三岁的小学教员阮式惨死在供奉至圣先师的学宫里,“刳腹剖胸,肝肠俱出”,来不及消化的白色饭粒撒了一地,被血浸得通红。按民俗讲,阮式仍然算不得一个饱鬼。

“民国第一案”

姚荣泽当然不会认为自己杀了周阮,还能平安在山阳当县知事。但他也没想到外军来得如此之快,两天后,镇江军分府都督林述庆就派北伐支队一部来到山阳“平乱”。镇军首领当然首先追查杀周阮凶手为谁,却被姚荣泽不知如何敷衍过去,而且卑词盛筵,每日款待镇军,满口答应找出凶手为二位烈士报仇。

稳住镇军,姚荣泽打开银库,分了部分银两给参与此事的士绅,自己带着巨款逃了。去哪方?南通张詧家。这应该是姚荣泽早就与老师丁宝铨商量好的退路。

而周阮的同事周人菊等人当日连夜逃出山阳,立即往上海寻人鸣冤。首先出面的是南社领袖柳亚子,他联合南社首脑,上书同为南社社员的沪军都督陈其美,有“虏令无状,一日杀二烈士,不扑杀此獠,无以谢天下”之语。淮安学团也派出五十余名代表往上海请愿,“一时军界、政界、学界,被害者家属的公函、公禀、呈文雪片般投向沪军都督府”。

但是姚荣泽这边的势力也不弱。首先南通张詧拒不交人,丁宝铨在上海,也发动旅沪山阳绅商,为姚荣泽“辨诬”。上海各报,根据背后势力不同,各执一词,合力掀起舆论的轩然大波。民国元年从1月到4月,报章上的报道与评论无日无之。

事情闹这么大,自然惊动了临时大总统孙文。孙文批令江苏都督讯办,于是江苏检察厅派人到南通拿捉姚荣泽,仍然被张詧拒绝——“三大人”绝无如此担当,他的态度,就是张謇的态度。

这场斗争的背后,实则仍是共和模式之争。江苏士绅要的是“咸与维新”,推翻清廷,可以,但只要旧官吏可以任事,愿意合作,大可采用苏州模式,平稳过渡;而革命党人要的共和,岂是换汤不换药的守成?另外,革命党人的跋扈,也颇让从前居高临下的士绅憋气。山阳血案,是一次集中的爆发。

法律手段不能奏效,陈其美的白相人脾气又发作了,他让柳亚子拟了长电,发往南通,电文中说“如仍庇抗,则义旗所指,首在南通”,还表明说:“如果诬姚,愿甘伏法”。

士绅方面有些怕了。用柳亚子后来的说法是“倘若张詧再不就范,我们便不管三七二十一,要派兵舰去攻打南通了。老张见了这电报,知道英士(陈其美)是说得到做得到的”。

在孙文进一步干涉下(大总统电明确指出“毋庸再行解交江苏都督”),姚荣泽被移往南京,又经过大量的往复交涉,才确定由南京、上海组成“临时合议裁判所”,审理这场媒体口中的“中华民国第一案”。

这场案件,带有很强的“舆论审判”的色彩。公开来说,因为革命党死了两名烈士,舆论大抵同情于周阮,但士绅集团在背后的活动也非常剧烈,包括能否使用外国律师,是否应用西方的陪审团制度,争执后来集中于制度而非案情,司法总长伍廷芳与陈其美往复辩难,打了多少笔墨官司。

民国元年3月23日下午,姚荣泽案在上海开庭。法庭经过23日、30日、31日三次审判,最后判定姚荣泽死刑,“自3月31日起,在三个星期内执行”。

判决后,法庭给姚荣泽五分钟做最后陈述。姚荣泽申辩说:杀死周实、阮式并非出自本意,而系受地方绅团的逼迫所为,请求减刑。

十二人组成的陪审团也认为,本案发生在光复未定、秩序扰乱之际,与平静之时不同,“该犯虽罪有应得,实情尚有可原”,便决定由陪审员集体禀请大总统“恩施轻减”。这时临时大总统已经换成了袁世凯,遂由张謇转请北京,特赦了姚荣泽。

姚荣泽“死而复生”,令革命党人愤怒异常。他们大呼,“天理何在?国法何在?”可是革命党在江苏的势力此时已无三月前那么浩大,姚荣泽被特赦后即匿藏在上海法租界,同案如杨建廷等八人也消失无踪。你能怎么办?

革命的拐点

导致辛亥革命的一个拐点,出现在1908年11月14日下午。这天的下午,38岁的光绪皇帝暴死。20个小时之后,73岁的西太后在匆忙制定了帝国的接班人三岁的溥仪后,也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根据给西太后看病的太医的医案,这个老太婆,已经拉了两个月的痢疾,之所以挺着不死,全凭一口浊气。

现在的考古发现已经证明,光绪皇帝遗体的头发里,有过量的砷,说明他是被砒霜毒杀的。尽管没法找到直接下毒的证据,但多数史学家确信,最大的嫌疑犯,就是西太后。在戊戌政变中犯了大错的西太后,一直担心光绪死在她的后面,从而招致“批判清算”。而众多史料表明,在庚子之后,帝后之间的抵牾也日益增加。光绪不再是刚遭囚禁时的那个尊荣的囚徒,处处俯首帖耳,逆来顺受。所以,西太后在自己病入膏肓之际,派人下毒手,顺理成章。

试想,如果那天下午,下手的人手软了,药摔在了地上,或者良心发现,真戏假做,回去谎报军情,听到消息的西太后,也一样会撑不下去而撒手西归。这样的话,历史岂不就会完全不一样了吗?(张鸣)

相关 [辛亥 苏北 杀人] 推荐:

【辛亥逸事】苏北杀人事件

- 冬 - 牛博山寨头条
摄影_Olive Archive. 百年前的10月10日,武昌城数声枪响,一场仓促的起事意外成功,催生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 本刊特辟“辛亥逸事”栏目,以讲故事的方式,再现辛亥革命发生前后的细节,勾勒出中国百年历史进程的线条. 已刊发系列文章《让子弹飞》、《三位北京客的辛亥年》(上下)、《天下未乱蜀先乱》、《袍哥革命》、《断了皇帝的后路》、《绅士的败局》、《湖南的人头》、《娘子关头换王旗》等.

辛亥回眸:断裂还是延续?

- Danming An - 维舟试望故国
眼下的各种百年纪念活动中,常被人忽视的一点是:所有的焦点都指向辛亥革命的胜利,而不是“清亡一百周年”. 虽然这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侧面,但显然人们认为只有前者才是有价值的遗产,并被赋予历史意义,前者则已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 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历史观的产物,它敦促人们将“革命”当作是一个分水岭事件,中国从此将之前那个黑暗的时代留在闸门后面,而开始向“新中国”进发.

辛亥年:巨人死于感冒

- han - FT中文网_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1911年10月10日,大清帝国湖北新军工程营士兵程定国的一粒子弹,击中了第八营排长陶启胜的腰,同时,它打穿了帝国的心脏. 然而1911年,作家祝勇在《辛亥年》中说道:四海升平,天下无事. 相对于之前的许多叛乱、起义与革命而言,武昌起义实在是一场烈度不高的战役. 按照杨天石先生《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中的记述,到12月1日,武昌汉口即已经陷落.

武汉警方严密保护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 2楼水饺 - Solidot
wmr 写道 "今年10月10日,将迎来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武汉警方超前防范,开展了大清查、大破案、大防控三大战役. 警方将每天出动百余台巡逻车及数千民警巡视在三镇街头,强化社会面重点地区和繁华场所周边巡逻,随时接警处警,接待市民求助. 在三镇街头,每天派出100名武警携枪、200名特警携带“微冲”进行街面巡控,随时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辛亥革命:一场预料中的意外

- raincoatrun - 联合早报网 zaobao.com - 中国新闻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商品、科技和文化在坚船利炮的护卫下不断冲击着衰败没落的中华帝国. 满清王朝左支右拙,勉强维持了61年,终于被辛亥革命赶下历史舞台.

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特刊——影像穿越

- 山坡羊 - 南方周末-热点新闻
这些图像远远超越“老照片”,它们是五四以后在中国知识分子心目中重要社会生活和事件的视觉记录,是我们的“共同记忆”.

孟非激怒成龙:成龙让孟非《辛亥革命》首映礼结束后要小心

- jacky - 牛博山寨头条
9月15日,《辛亥革命》在南京举行了盛大的首映礼. 当晚的首映礼由人气颇高的孟非、李艾主持,为现场贡献了不少精彩瞬间,尤其是孟非“激怒”成龙一幕,堪称经典. 当时,成龙已回到台下观看,台上则是儿子房祖名受访. 由于房祖名的经纪人就是妈妈林凤娇,孟非先是逗房祖名,“成龙找你演这部戏,跟你谈,还是跟你经纪人谈.

“西化”、“反西化”还是“现代化”<br>——太平天国、义和团与辛亥革命的比较(上)

- Alex - 南方周末-热点新闻
为什么基督教的西方列强不亲近基督教(至少是“类基督教”)的太平天国,反而亲近非基督教的满清.

“变革之后我们终于明白我们可以说不”——“节令片”《辛亥革命》的愿景

- msm - 南方周末-热点新闻
导演张黎希望年轻人都能去看《辛亥革命》,去看孙中山的“无私”和青年的甘愿赴死:“今天的人在网上抱怨,但你自己在现实中做了什么.

杀人者,父亲

- 在沙漠中游泳 - 李承鹏
九岁的沈阳小屁孩夏健强,后来就不爱说话了. 走在沈阳熙熙攘攘的大街,倘若看到有一家三口走来,他会低下头. 倘若有记者给他拍照,他会......>>点击查看新浪博客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