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球崛起》- 電腦動畫存在的理由

标签: Mr. Tuesday 娛樂 專欄 電影 | 发表时间:2011-08-09 01:36 | 作者:Mr. Tuesday votis
出处:http://mmdays.com
Posted by Mr. Tuesday

《猩球崛起》很清楚自己要追求什麼魅力,而且用心做到了最好。在總有評論抱怨不想被特效轟炸的這年代,這部電影向他們證明了動畫存在的理由、和為什麼非它不可。



常看電影的人,應該都對這點不陌生吧:通常在正片結束後、演職員名單還沒捲上來之前,會有一段畫面先強調一下最重要的幾個人,像是導演、編劇、演員等等。這其中演員必定是最佔戲份的排第一位,然後依次遞減。但很多時候,也有種特例是在片中特別客串的、或戲份不多但讓人驚艷的、或名氣特別響亮的配角,會被刻意放在最後面,名字之前還多放個有句號意味的「AND」,以示停頓後的重拍。

在《猩球崛起(Rise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的最後,也有這麼一行字,那張字卡上寫的是「And ANDY SERKIS」。——而我想要說,這行字已經道盡了我對這部電影百分之九十的欽佩了!


《猩球崛起》又是一部近年最流行的「重開機」電影。它的原作《浩劫餘生(Planet of the Apes)》是從1968到1973年的一連五部片,片中的太空船墜毀在一顆不知名的星球上,主角發現當地的統治階層是猿族,而人類卻是被囚禁或當作奴隸的低下族種。這整個故事的優秀在於,它把那顆星球設定成其實是未來的地球,而人類有此下場幾乎是「自找」的。(有點《駭客任務》的既視感對吧?)當年系列的首集是經典,亦曾在2001年被提姆波頓重拍過;到了2011年,《猩球崛起》再度細說從頭,但它憑依的與其說是那個系列、不如說只剩它的概念吧!片中雖然也藏進了關於太空梭、關於猩猩的名字、關於最後的航班飛往「紐約」等等給老影迷的彩蛋,但它有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時間觀,自己的態度和核心意義。《猩球崛起》是一部獨立的電影,而且身上的包袱並不多,所以腳步輕盈。


而我最想稱讚的是:它很清楚自己要追求的魅力是什麼,且用心做到了最好。其他部分就只求乾淨而已。《猩球崛起》的敘事是直率的,節奏明快而單純、演員也沒多大發揮,但它的說服力非常夠,因為全片的存在只為了一個目的:那就是凱撒(Caeser),片中的黑猩猩主角。

這也是為何我(以及任何一個想要談《猩球崛起》的評論者都)一定會說到這名字:安迪瑟奇斯(Andy Serkis)。他是誰呢?他是《魔戒》裡的咕魯,他是《金剛》中的大金剛,他是如今電影界需要一個由全動畫組成、又同時仰賴動量捕捉技術(Motion Capture)將真人演出的各種動作、聲音、表情套上去的角色時,獨一無二的最專業人選。《魔戒》裡的咕魯讓詹姆斯卡麥隆終於相信拍《阿凡達》的日子到了,而如今在《猩球崛起》,安迪瑟奇斯再次和維塔工作室(WETA Digital)合作,交出了徹底服人的「主角」質量的演出。


為整個猩球系列重開機,其實有點像《魔鬼終結者》一到三集,是個明知道最後結果、只想看過程的趣味。《猩球崛起》交代了凱撒從一出生被人收養到逐漸長成「少年」,一方面牠的智慧和人際能力飛速成長、一方面牠也被關愛和照顧著。但無論靈魂何樣,牠的生理終究是一隻黑猩猩而不是個「人」,所以被隔離被另眼看待甚至被欺虐,牠一步步明白了自己處境的惡劣、反抗的必要、逃脫的可能;在電影後段那「革命」的過程中,《猩球崛起》是以看似報復的大場面來包裹一個只想「追求自由」的欲望。凱撒是足智多謀的,還守著不濫殺無辜的原則——在此,不論是思考的能力、善惡的仁心或對平等尊嚴的企求,不都是所謂「人」的定義嗎?——對這故事的點到為止(和見好就收),我是非常欣賞的。它不急著把猩族反噬人類社會並奪權的進度都補完,既為主角的正派形象定了調,又留下讓牠們因為路線之爭而內戰的可能,為續集鋪路。


這整場好戲,建立在安迪瑟奇斯賦予凱撒的每一絲情緒、每一段思考、每一次頓悟和謀算、每一股憤怒及失落上,一點一滴塑起角色性格。即使對真人而言,只靠表情和肢體的演戲法都是充滿挑戰的,而凱撒不但不會說話、還是由動畫畫成的,卻有如此複雜的心路,讓《猩球崛起》既說明了牠的處境,說穿了牠的心思,還說活了這個高智商的靈長類如何自處於同類中,並進一步組織牠們、成為一個優秀的領導。

這真的很可怕。我的意思是,現在的科技已經能把演員的「表演」抽煉、萃取到這程度,賦予他(在動畫裡)的分身這麼多「神氣」了。更何況凱撒不是納美人,牠長得不那麼像人(所以表情的轉換是非線性的)而實實在在就是隻黑猩猩——對猩猩我們都有相當的熟悉了,如果作出太誇張的表演一定會被人眼察覺有異,但在看完《猩球崛起》後,我百分之百被說服了黑猩猩真的可以有這樣的神情、這樣的喜怒、這樣的認知和思考。安迪瑟奇斯的演出已不只是擬人化,而是真正掌握動物的神韻了。


也正是這樣的「人」戲、這樣充滿人味的對角色的關懷,讓我驚艷於《猩球崛起》。想當年《浩劫餘生》並沒有動畫幫忙(2001年的重拍亦如此),所以片中的人猿是由演員們畫濃妝戴假髮貼上假毛裝成的。那精湛的技術在當初確實很驚人。但誰能料到如今、由動畫生成的凱撒不只演得比被厚重的面具困住的一個個前輩們都好,還進一步壓倒了同片所有以真面目示人的明星們?(有一幕牠臉貼在收容所探視的大窗上、依依不捨又不解於主人/父親的離開,那揪心的感覺到現在依然難忘啊!)


再說說故事吧!雖然《猩球崛起》的焦點放在凱撒的心路,其他演員就算優秀如詹姆斯法蘭柯(我才剛複習他的《127小時》!)也只是按部就班,而約翰李斯高像是來客串的、芙瑞達品托更是個花瓶,但它依然講了個關於科技反思的不賴的寓言。這或許沒什麼新意,卻守住了「猩球」系列一直以來的主題,算是個穩切的開始。

我有個正在美國念博士、即將成為頂尖科學家的兄弟,平生最討厭的一件關於好萊塢的事就是:「為什麼美國英雄電影老是拿『瘋子科學家』來當反派?」當然我明白,這是源自那些電影改編的漫畫本身的時代背景、亦即二戰後對科學產生全面反思的恐懼,但這當然也是因為科技的發展實在太迅速、太呈指數成長了而一直在超乎大家預期,這一方面給人無法「想像未來」的不安全感,一方面針尖已抵住某個頂點而來到「人類該不該扮演神?」的臨界;於是——若再考慮美國是個基督教社會——普世的價值變得不信任賽先生,質疑純粹的科學就算只是理論研究,那背後的巨大商業利益和破壞性力量(很多時候這根本是同一件事)終究不會讓世界變得更好。這種種戒心,便讓所謂「科學家」們成了最有資格毀滅世界的人。這是科幻電影的傳統了,殷鑑並不遠,去年的《人工進化(Splice)》就是如此。


《猩球崛起》也是要說這件事。它甚至給了男主角合情合理的兩項動機:他研發新藥是想治療為阿茲海默症所苦的父親(同樣的痴狂,《猩球崛起》和《真愛永恆(The Fountain)》倒是走往完全不同的路),他收留襁褓中的凱撒則源於一時的婦人之仁(但這有什麼錯呢?我們誰不會如此?)這兩道善念卻一手促成了黑猩猩的覺醒、和可見的未來裡人類的滅亡。是的,不遵守實驗室規則是大忌,偷帶藥出場、偏執地研發更強的病毒也是問題,但他的出發點是對父親的愛和對凱撒那介於寵物(一如我愛我的兩隻貓)與孩子(一如天下多少父母)之間的愛,這都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理由。(而且還很應景耶父親節!)在這故事裡,科學家終於不再是瘋子了,但他們依然是人——而人心就是這樣脆弱,毫無惡意的付出卻可能帶來最糟的結果。


於是在最後,那前半還很冷靜後面卻被劇本寫壞的黑人老闆、和徹底配角化的實驗室助理、和眼看要一輩子壞人命的跩哥馬份、再加上鄰居機長等等,(因為總得製造一點傷亡)有的罪有應得有的就只是衰而已,都被擺上棋盤成為故事的犧牲品。不論是好的初心、或壞的初心、或僅只是粗心矣,人類都是自找的,不能怪別人。而或許更重要的疑問是:我們總把出差錯的實驗形容為「失控」的,但在那種種時代最前端、學術最邊境的領域裡,又有多少實驗是能在控制中進行的?而有多少其他的實驗是更偏向觀察和發現、而無從「控制」起的?


在去看《猩球崛起》的前一天,我碰巧看了希區考克五十年前的動物災難片《鳥》的試映。同樣是描繪人類被意想不到的種族襲擊的手足無措,《鳥》當然有它經典的震撼力,但在整整半個世紀後、在《猩球崛起》美麗的動畫中,我所看見的電影工業的蛻變,是如魔法般妙麗的。有一幕我超級喜歡,那是群猩們從收容所逃出後、沒入舊金山市郊的林蔭大道,牠們擺盪在樹頂,而地面上的人類渾然不覺,只看到由遠而近的落葉如雪般陣陣撒下。那場景好美好美。我當然知道這是精心設計過的,但我真佩服導演和編劇的這段創意,足以媲美那海面上游梭的鯊魚鰭、或霸王龍震得水波如鼓的腳步聲,是「有什麼要來了!」的懸疑感。把野性的能量和熟悉的街景結合,竟能得到如此像詩的畫面,這樣的寫意,不正是藝術的真心嗎?


由此開啟的整部《猩球崛起》的後半段,滿滿都是奇觀。每一隻猿類(不論是大金剛、紅毛猩猩或黑猩猩)都有豐富的肢體語言、力與美。在總有評論抱怨著不想被特效轟炸的這年代,這部電影向他們證明了動畫存在的理由、和為什麼非它不可。在2011年的暑假檔即將結束的這時候,《猩球崛起》給了我真正意料之外的滿足。


而雖然最後,我還是想抱怨那爛得有史以來最讓人匪夷所思的英文片名:「Rise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但這篇文章寫到這,星期五半夜的兩點多、一轉頭,我竟然發現我的兩隻貓斂坐在背後的地板上,正以譴責性的眼光看著我。那意思大概是說:「啊我們的宵夜咧?」

——我突然開始期待,如果有一天有人拍出一部「Rise of the Planet of the Cats」,應該也會很有趣吧……


延伸閱讀:《127小時》、《駭客任務
魔戒首部曲》、《魔戒二部曲


加入MMDays在facebook的粉絲團 隨時閱讀最新文章

相关 [猩球崛起 存在] 推荐:

《猩球崛起》- 電腦動畫存在的理由

- votis - Mr./Ms. Days (MMDays) - 網路, 資訊, 觀察, 生活
《猩球崛起》很清楚自己要追求什麼魅力,而且用心做到了最好. 在總有評論抱怨不想被特效轟炸的這年代,這部電影向他們證明了動畫存在的理由、和為什麼非它不可. 常看電影的人,應該都對這點不陌生吧:通常在正片結束後、演職員名單還沒捲上來之前,會有一段畫面先強調一下最重要的幾個人,像是導演、編劇、演員等等. 這其中演員必定是最佔戲份的排第一位,然後依次遞減.

猩球崛起,经典延续

- Angelix - 果壳网 guokr.com - 果壳网
1968年,奥斯卡影帝查尔顿•赫斯顿主演的一部科幻片——《猿人星球》公映. 故事讲述宇航员泰勒(查尔顿 饰)所乘坐的太空飞船,因意外坠落在一颗不知名的星球之上. 泰勒和同伴们发现,这座星球是由猿人统治的,而星球上的人类早已经智力退化并被猿人奴役. 经过漫长的历险和逃亡,泰勒最终发现,自己身处的是未来的地球.

存在命运吗?

- Alalan - Newton科学世界
    本期特别策划《未来是否已被决定. 》讨论了物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个概念在哲学中也是很重要的. 所谓决定论,就是世界今后的发展已经完全决定了,被过去任何一个时刻的状态决定了. 用物理术语说,就是世界具备因果性,未来任何时刻的物理状态由过去任何时刻的状态决定了. 在哲学上,这就是命运论,无论你怎么努力,一切都在冥冥之中注定了.

“血燕”真的存在吗?

- han - 果壳网 guokr.com - 果壳网
谈到吐血的鸟儿,“杜鹃啼血”恐怕就是一个典型了,不过,大多数人想必都清楚,这只是文人骚客表达哀怨之情罢了. 难不成,事关“血燕”的燕子吐血筑巢这回事,压根也是子虚乌有. 要弄清楚“血燕”,先得知道燕窝是怎么一回事. 燕窝是金丝燕以唾液黏合数量不等的羽毛、草茎等材料凝结而筑成的巢,能营造可食燕窝的金丝燕有好几种[1],其中主要是爪哇金丝燕[2][3].

谁是客观存在?

- sunnyboy.xue - Reborn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客观地看问题”. 然而,它的引申却带有严重的误导倾向. 很多人不加思考地就认为“既然必须客观地看问题,那么一切主观的都是不可取的”——当然,这并不怪之前的那一句话,而怪这么想的人读书没有读好,思考漏洞太多……. 这些人忘了——我们的教育也好像并不明白——从完全客观的角度出发,真正现实的结论是“主观无法避免——至少在很多情况下无法避免”.

女性果然存在Gay雷达

- C. - 煎蛋
假如某个MM 告诉你,她仅凭看就知道某个男生是否是GAY. 那你还真别不信,近日的多伦多大学一个科学研究发现:女性确实有这样的能力.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找来40个异性恋女性,要他们对80张男性人脸照片进行判断. 不过教授 Nicholas Rule 说了“这招只有女对男有用,如果女对女那就不行了”. 同时女性的这一判断能力,与女性产卵期和心情也有极大的关系.

WebGL存在严重的安全漏洞

- CandyFrankie - Solidot
Panggit 写道 "HTML5中的WebGL技术已在Firefox和Chrome等浏览器中实现,并被默认开启,但这实际上给浏览器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问题根源在于,大多显卡以及显卡驱动在设计时并不考虑安全问题,而将相关安全问题交由操作系统完成. 但浏览器沙盒跳过了这一环节默认WebGL可以被安全执行,这会使脚本取得跨域名的执行权限,甚至取得访问本地文件的权限.

男女睡眠存在差异

- 丁丁 - Solidot
《华尔街日报》的报导称,最近的研究显示两性睡眠存在极大的差异. 研究人员称,女性的平均睡眠时间比男性长,女性整体来看要比男性健康,这两者之间有可能是有关联的. 大多数人经常会与伴侣同床共眠,然而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当人们与他人一起睡觉时,中间醒来的次数会更多,深度睡眠也会更少. 但同床共眠也能带来社交上的好处,多数人都表示他们与爱人同床共枕时会对自己的睡眠更满意.

有超越光速的存在吗?

- zffl - 果壳网 guokr.com - 果壳网
答案是有,宇宙的膨胀速度将最终超越光速. 解释超光速是如何发生的有点复杂,因此我们还是先从宇宙的最初—大爆炸说起吧. 在大约140亿年前,宇宙中的所有物质开始向各个方向飞散,时至今日,大爆炸仍在驱使星系向外运动. 科学家之所以知道宇宙在膨胀,原因之一就是多普勒效应. 星系在远离地球时,它们发射出的光的波长也在发生变化,这就和救护车从身边驶过时,警笛声调的变化情况相似.

自由意志真的存在吗?

- Syuuto - 果壳网 guokr.com - 果壳网
自由意志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在电影《勇敢的心》中主人公华莱士临死之前高呼的那声“自由”打动震撼了无数热血青年. 而在现实中,却有人对自由意志的存在性提出了质疑. 《自然》播客(Nature Podcast)编辑凯利·史密斯(Kerri Smith)在《自然》杂志撰文介绍了心理学实验对“自由意志”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