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esign 采访 Facebook Timeline 设计师:设计有灵魂的界面

标签: 前缀分类 访谈 Facebook Joey Flynn Nick Felton | 发表时间:2011-12-21 12:00 | 作者:积木 TT Jobs
出处:http://www.ifanr.com

Jane-Smith

在接下来的几周内,Facebook 要推出一个新版的帐户界面——“Timeline“(时间线)。在新的界面内,用户的信息不再是简历般的自我介绍,而是对生活中重要时刻的绘声绘色的展示。如果你是忠实的 Facebook 用户,Timeline 将是你一生的记录。Facebook Timeline 想要承载两种感觉:

它想要传递一种感觉。更准确的说是两种感觉:一种感觉是与别人分享你生命中的故事,另一种感觉是记忆——对你自己生命的记忆。

Timeline 的界面设计将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Nick Felton 今年早些时候加入 Facebook,他和 Facebook 产品设计师 Joey Flynn 一起负责了这项工作。在 Co.Design 网站访谈中,他们讲述了在设计有灵魂的界面的过程中学到的 5 件事情:

时间是不同文化之间最通用的结构

Facebook 最初的想法是放弃时间线的结构,而关注于人生的重要时刻。这看起来似乎很合理,因为人们的记忆并非严格按照年份组织。当人们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们想到的是生命中的重要时刻。设计团队尝试了以人生重要时刻为基点的结构,但是他们很快发现这不可行。

设计团队希望用户能够很快理解他人的帐户页面,但 Facebook 的用户分散在各国,文化各有不同,对人生的重要时刻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以此为基点创造一种通用的语言非常困难。最终,他们决定以时间作为组织结构,用户可以对重要的时刻进行强调。

生命就像一个信息流;生命的界面也应如此

一个人的生命中需要经历太多的时刻。最初的时候,设计团队试图以特别的时间段来区分这些时刻,但这并不能达到 Facebook 需要的效果。Felton 认为,这不是人们记忆生命的方式。我们对生命的记忆不是分块的,而是一条信息流。“我强烈的感觉到,生命应该以一个长长的延续来表现。”因此,在最后的设计阶段,Timeline 成为了一个单页,你可以不断向前回溯。当你回溯的时候,有一个滑动条告诉你年份,给你一种时间飞逝的感觉。

自我表达应关注内容,而不是虚饰

Facebook 希望 Timeline 成为用户自我表达的场所。最初的时候,设计团队试图为用户提供大量页面控制,比如选择不同的相框。 这再次证明是难以实现的。原因是 Facebook 希望用户立刻理解其它人帐户界面的视觉语言,而给予用户更多控制将破坏可用性。因此,Facebook 将控制视觉语言,但是给予用户强调的权力。用户无法决定使用什么边框,但可以决定强调那张照片,使它变大或变小。Flynn 说“这是通过内容展示个性,而不是通过虚饰展示个性。”

我们对新旧经验的感觉不同

Timeline 不应该记录用户在 Facebook 上的所有时刻。它应该记录那些特别的时刻,问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个特定时刻会逐渐丧失其意义。长久看来,真正使你感兴趣的是模式。因此 Facebook 创造了一系列的集合和报告,让你“找到决定自己个性的个人模式”。当你看到生命中某个时刻所听歌曲的集合报告,你能够看到自己“生命的原声带”。

食狗粮的重要性(员工内部测试)

Felton 说他在设计 Timeline 中最重要的一课是“Photoshop 会撒谎”。你可以做出非常好的组合图,但是“在你加入真实数据,并且与它生活几天或几周之前,你永远无法这是否可行”。因此,Facebook 在开发过程中将 Timeline 交给自己的雇员尝试,以确保开发中的结构可以适应所有用户。“做为一个设计师,你想要将自己的作品推销出去。为了使它可以售出,你可能挑出一些在帐户中放了漂亮的照片的用户,然后用在你的设计模型上”,Felton 说,“但如果你认为所有人的页面都会是那个样子,那最终只是在对自己和团队的其它成员撒谎。”

本文素材来自 Co.Design

The bulk of all patents are crap. Spending time reading them is stupid. It’s up to the patent owner to do so, and to enforce them (by Linus Torvalds)

© 积木 for 爱范儿 · Beats of Bits | 原文 · 28 热评 · 新浪微博 · 订阅全文 · Google+ · #ifanrlive · 加入爱范社区!


相关 [co design 采访] 推荐:

hadoop实现共同出现的单词(Word co-occurrence)

- - CSDN博客云计算推荐文章
共同出现的单词(Word co-occurrence)是指在一个句子中相邻的两个单词. 每一个相邻的单词就是一个Co-Occurrence对. // Compare only the first part of the pair, so that reduce is called once for each value of the first part.

探访 eico design,小记

- Frank - 爱范儿 · Beats of Bits
如果你手边正好有个 iphone,也正好在用新浪微博,也许你会喜欢 weico 客户端. 这款以章鱼为图腾的微博客户端有着很棒的用户体验,细节出色. 它透露出背后团队 eico design 那种注重创新用户体验的独特气质. 在移动互联网及相关产品设计方面,eico 无疑也是一面旗帜——它很吸引我们.

进入Material Design时代

- - CSDN博客移动开发推荐文章
由于本文引用了大量官方文档、图片资源,以及 开源社区的Lib和相关图片资源,因此在转载的时候,务必注明来源,如果使用资源请注明资源的出处,尊重版权,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谢谢. 官方Material Design详细介绍文档: http://www.google.com/design/spec/material-design/introduction.html.

Android Design in Action —— 编与集

- - 极客公园-GeekPark
曾经热爱 Metro UI, 对 Android Design 了解深入. [核心提示]又一篇 Android Design 的指南,教会你 Android Design in Action 的艺术,各位苦逼的 Android 工程师们快快拜读. 大家好, 这是久违了的 Android Design in Action 栏目.

街角住宅 – On the corner / EASTERN design office

- Dylen - 60designwebpick
由日本建筑事务所 EASTERN design office 设计,On the corner 是一幢位于小镇街角,不同寻常的蓝色房子. 房子位于日本 Youkaichi 市滋贺县的工业区,该地区居住着许多来自南美的移民. 这里不仅是工业区和住宅区,还聚集着众多酒屋和餐馆,On the corner 建在道路的交汇的一个尖锐的三角区域,这一前提决定了房子会拥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外形.

自适应网页设计(Responsive Web Design)

- -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随着3G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手机上网. 移动设备正超过桌面设备,成为访问互联网的最常见终端. 于是,网页设计师不得不面对一个难题:如何才能在不同大小的设备上呈现同样的网页. 手机的屏幕比较小,宽度通常在600像素以下;PC的屏幕宽度,一般都在1000像素以上(目前主流宽度是1366×768),有的还达到了2000像素.

Android Design in Action — 以知乎为例

- - 极客公园-GeekPark
曾经热爱 Metro UI, 对 Android Design 了解深入. [核心提示]以知乎 Android 版本为例, 讲解应该如何改进一款”原本就有意向遵循 Android Design”的应用. 知乎是一家创立于 2011 年 1 月 26 日的社会化问答网站, 产品形态类似于 Quora.

Android Design Support Library的代码实验

- - 鸟窝
原文: Codelab for Android Design Support Library used in I/O Rewind Bangkok session----Make your app fancy with few lines of code. 【翻-双语】Android Design Support Library 的 代码实验——几行代码,让你的 APP 变得花俏.

我拿什么来吸引你——Mobile Web Design

- Han - 所有文章 - UCD大社区
各式或华丽,或炫目,或让人迷惑,或让人叹服的Web Design已经愉悦我们很长很长的日子了. 可是,当有一天我们发现了一个新事物——用手机上网,在手机上看网页,我们看到了一种不一样Web,这种网页大家通常叫他们Wap页面,这种页面形式用简洁的视觉效果,清晰的页面架构和小分量的页面体积第一次满足了我们手机上网的需求.

最小化可用性设计(Minimum Usable Design)

- - 所有文章 - UCD大社区
似乎是蛮久没有这样周末独自在家安静的做做博客了. 生活终归需要张力,一周一周的忙碌,到了周末哪怕会寂静的有些无聊,感觉上也蛮有趣的. 今天这篇小短文有点儿意思,英文原文一遍读下来觉得没有什么不显而易见的东西;翻译了一遍,然后回过头又看一遍原文以及评论当中的观点,才尝出一些味道. 就当作引子吧,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再去看看原文及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