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人物】王俊煜——产品的理想主义

标签: 极客 人物 王俊 | 发表时间:2012-12-15 11:12 | 作者:depthsky
出处:http://www.geekpark.net/

作者头像
作者: depthsky / 产品观察家
记者,愿意为创新的传播尽绵薄之力,并一直相信理想主义情怀才是原动力。
[核心提示]一个理想主义的产品经理能做出怎样的产品?

王俊煜,男,1985 年生,豌豆荚联合创始人。

追逐自己的心

在创办豌豆荚之前,大家知道的是俊煜就职于 Google 用户体验团队,在 Google 中国有三年的工作经历。而在 Google 之前,他的标签则是 2003 年广东省高考状元,就读于北大元培实验班,学的物理。

这是一份看起来一帆风顺的人生经历,顶着高考状元的光环进了北大元培实验班,2007 年毕业后去了全球最著名的科技公司之一—— Google,这是一个可以满足一个年轻人关于职业的所有梦想的地方,有着光鲜体面的工作,在美国知名的职业调研公司优信咨询(Universum)发布的全球 50 大最理想雇主榜单中,Google 曾连续四年蝉联全球最具吸引力雇主。甚至在俊煜进入 Google 的时候,那个职位全球也只有十几个人。

2009 年,在 Google 待了3年的俊煜想离开。不是因为 Google 的工作不好,Google 已经是世界上最酷的公司之一,但俊煜觉得在 Google 的工作没有时间去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看起来有点浪费时间。

我本人并没有跟俊煜聊到这段离开 Google 创办豌豆荚的历史,但在第一财经周刊记者文姝琪的 文章里,我找到了这段故事:

2009年12月,豌豆荚的联合创始人冯锋敲下了第一行代码。这个 Android 手机助手的由头与谷歌出身的王俊煜不无关系,在拿到第一款谷歌手机之后,王俊煜觉得 Android 实在可以做得更好。但在大公司谷歌,他没有这样的机会。

2010年4月,王俊煜结束两边跑的状态,正式加入豌豆荚。成为联合创始人,挤在创新工场12个人的工位里,开始了产品研发和团队扩充。

后来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豌豆荚发展到一定规模,拿到投资后搬离创新工场,目前已经拥有超 8500 万用户,成为用户手机管理软件的不二选择。

其实,我是一个产品经理

对于王俊煜,作为豌豆荚的联合创始人,更多的时候,他更像是一个 产品经理

阳春白雪的气质

2010 年的中秋节的时候,王俊煜和创新工场投资的其它几家公司的创始人一起到 360 的 CS 练习场去联谊,和 360 的团队对战,结果大家应该很容易想像,创新工场这边毫无悬念地输了。打完仗中午一起吃饭,老周对他们说:在中国互联网要做成事情,像你们这些「书生」是不行的。你们做的事情太过于阳春白雪了,是打不了仗的,生存不下去的。

这个故事后来写在俊煜的 博客上,不知道老周看到没有,是否还记得当年的阳春白雪论,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阳春白雪,已经成为豌豆荚在产品上的独特气质,而简单好用成为了豌豆荚的唯一标准。

早期的豌豆荚主打功能是通讯录管理放在了第一位,需求起源于俊煜手机中一千多个联系人让他觉得管理起来非常痛苦。当豌豆荚的用户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俊煜发现情况和他类似的其实很少,通讯录管理属于伪需求,而当时不作为主要功能的应用下载却有了意想不到的使用率。后来俊煜迅速调整了产品定位。在随后的产品中,应用下载成为其主打方向,再到后来的版本里加入了各种资源的下载和管理,凭借其易用性,豌豆荚成为架构极简而功能极精的手机管理工具。

理想主义驱动产品

俊煜是一个偏理想主义的人,但理想主义在这个时代是会被嘲笑的,所谓的中国互联网有多么的乌烟瘴气,有很多的事情会让人觉得无奈,但其实并非不可改变,只要愿意坚持自己的信仰。作为豌豆荚的创始人,在豌豆荚这款产品里,也带有很多理想主义的成分。

豌豆荚作为一款手握应用推广渠道的产品,自然会有很多应用在这个平台上做应用推广。普通的应用在应用商店做推广,按照一些所谓的行规,应用商店的做法是把推广下载和自然下载一起收费。举个例子,某个应用在不投应用商店广告的情况下已经有 10000 个自然下载;投了广告以后,增加了 2000 个下载,按照正常的逻辑,只需要为这 2000 个下载付费就行。但行业的惯例是,按应用的总下载量计费,也就是按 12000 的下载付费,这也是行业的默认做法。但俊煜认为这极不合理,所以豌豆荚在做类似业务的时候,做了一些改变,走出所谓的行业惯例,用产品的方式去捍卫理想主义。

首先,豌豆荚在应用的展示界面把广告和自然结果严格分开,对广告有明确的标识。这有点像早年的 Google,兴许是俊煜是从 Google 出来的原因,在产品气质上打上了 Google 的烙印。其次,在应用的广告收费上,只收取通过广告位带来的那部分下载费用,而其自然下载则不计入收费。由于这样的举动带有明显的“犯傻”气质,一开始并不被认可甚至包括豌豆荚的一些客户也不认可。但在俊煜看来:只要坚持自己对的想法,慢慢做,很多东西都可以得到改变。一个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豌豆荚坚持了一年多以后,只收通过推广位带来的下载费用这个做法已经慢慢得到认同。

当然,让俊煜还在困惑的是,当理想主义者越来越少,当坚持变得越来越难能可贵的时候,理想主义在什么时候不经意间成为了一个贬义词呢?

应用搜索的 Google 范

在豌豆荚的主页面,有一个搜索框,那里写着收录的应用数,并在不断的增加,保守估计收录超 40 万款应用。

但问题随之而来,随着 Android 在中国的爆炸式增长,用户和开发者在享受其开放性带来的繁荣和便利的同时,也开始不断遭遇各种问题的困扰:扣费等恶意代码、应用内广告、仿冒和山寨应用、以及滥用敏感权限,已经成为威胁手机信息安全的首要问题。

在我采访的前几天,豌豆荚发布了新版的应用搜索,推出“绿色标签”机制,对应用的安全性、是否包含广告插件、是否为正版以及对敏感权限的调用等进行全方位检测,为用户提供安全放心的应用下载。比起 Google 的不作恶,应用搜索更进了一步。

对于这个产品,我在跟俊煜聊天的时候曾经问过他,有没有想过把应用搜索平台化,不只可以收录豌豆荚内已有应用商店的应用,也可以收录其他非应用商店的应用,作为一个单独的搜索引擎。腾讯在此之前推出了独立的应用搜索引擎海纳,允许用户在网页端通过自然语言搜索 App,但俊煜对此的回答很保守,并没有明确说未来会不会开放收录,但作为一个应用搜索引擎来说,收录越多的内容,其价值显然就越大。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俊煜在回答关于未来应用搜索的产品形态这个问题的时候,说了一个他在 Google 的时候学到的道理:在东西没做出来之前就先什么都别说,说了又做不出来很难堪,未来的事情很难预料。

豌豆荚的渠道价值

在采访的时候,俊煜反复在强调,豌豆荚只是一款方便易用的手机管理工具,其出发点和产品属性只是为了方便用户更好的使用手机,但其实,正是在方便用户管理手机这个过程中,原本一款强工具属性的产品,不知不觉的变成了渠道,一个能向手机输送应用,视频,音乐,以及其他任何互联网资源的渠道。只是,在现阶段的主要商业价值点,在于其作为应用的输送渠道。

在移动互联网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无论任何产品,都要通过渠道连接用户,对于 Andriod 手机来说,其渠道无外乎应用商店,出厂预装,手机管理软件,通过刷机 ROM 内置等等。

各个应用商店的内容通过豌豆荚的渠道进入手机

豌豆荚的初衷是做手机管理软件,所以作为PC端的手机管理软件来说在同类产品中易用性毋庸置疑,极简的架构和设计,用短短三年的时间成长为国内最大的 Android 手机应用获取和管理平台。但另一方面,作为手机管理工具,也顺其自然成了应用分发的新渠道,日应用分发量超过 1500 万。

如果说手机操作系统属于系统级控制,浏览器占据上网入口,那手机助手则是通过 PC 端控制手机入口层面。在移动互联网的大爆发阶段,应用商店被看做是最重要的流量入口。应用商店中的下载推荐,可以直接决定一款应用的用户数量。而手机助手是手机获取内容的一个入口,被看做是新的管道。掌握了手机助手的桌面端,就等于在另一种程度上占据了手机的内容入口,其价值不言而喻。豌豆荚曾经推出的一款产品百宝袋把浏览器和手机助手相结合,从单纯的应用助手转变到整个手机端的内容入口,充当了从桌面到移动端的管道工角色,从过去的应用平台,拓展到整个互联网的内容平台,而豌豆荚在不经意间,已经掌握了其中两大渠道:应用商店及手机管理软件。通过用自己的渠道为应用提供商推广应用来收取广告费,这已经是豌豆荚可以看到的渠道变现价值。而手握渠道的豌豆荚,未来还有很多的想象空间。对于王俊煜来说,这不仅仅单纯是机会那么简单,更多的,则是挑战。

一些产品之外的事

我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搜集资料,偶然找到了这两篇报道 (1)(2):王俊煜在初二时就开始看《南方周末》,上高中以后,《南风窗》和《南方周末》每期必读。2003 年刚刚考上大学的时候,梦想是当一名记者,座右铭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现在,十年过去了,想做记者的王俊煜却成为了产品经理,并一手打造了豌豆荚这样一款产品,虽然没有像当初的梦想的那样成为记者用手中的笔去记录世界。但通过豌豆荚去改善用户对手机的使用体验,谁又能说这不是一个大的贡献呢?

极客观察均为极客公园原创报道,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原文地址: http://www.geekpark.net/read/view/168365

关注极客公园,即时获得最新内容: Twitter | 微信:极客公园 | 新浪微博 | 花瓣网 | 人人小站 | Google+ | 点点

相关 [极客 人物 王俊] 推荐:

【极客人物】王俊煜——产品的理想主义

- - 极客公园-GeekPark
记者,愿意为创新的传播尽绵薄之力,并一直相信理想主义情怀才是原动力. [核心提示]一个理想主义的产品经理能做出怎样的产品. 王俊煜,男,1985 年生,豌豆荚联合创始人. 在创办豌豆荚之前,大家知道的是俊煜就职于 Google 用户体验团队,在 Google 中国有三年的工作经历. 而在 Google 之前,他的标签则是 2003 年广东省高考状元,就读于北大元培实验班,学的物理.

王俊煜:巧用工具提高团队生产力

- - 极客公园-GeekPark
[核心提示]极客公园年度公开课第三节:巧用工具提高团队生产力. 公开课第三节课程是由豌豆荚创始人王俊煜“传授”的. 关于团队与生产力一直是与公司相关的经久不衰的话题,但对于一个团队具体使用什么工具却像屋子里的大象一样,几乎被忽视了. 那么,想知道每天一千五百万个应用下载,用户数超过一亿的豌豆荚如何只凭借 85 个人和四只猫做到的吗.

收购后全身而退的王俊煜,谈了豌豆荚和豌豆员工的未来

- - 虎嗅网
 2016年最后几天,北京天气寒冷而空气质量恶劣. 在这一周召开了两场与豌豆荚有关的发布会,而不幸的是,这两场发布会都赶上了雾霾. 周二,完成与阿里整合的新豌豆荚,在地处偏僻的筑中美术馆召开发布会,当时正是北京“史上最严重”雾霾肆虐的时候. 而在今天(24日)下午所召开的发布会,则是由当初的豌豆荚衍生出来的新团队“轻芒”的见面活动,结果仅有的两天好天气也在昨天晚上溜走.

极客夏天如何吃

- Pen - 云无心以出岫
在我很不感兴趣的题目里,有一个是“某某季节该如何吃”,还有一个是“从事某某工作的人应该如何吃”. 当果壳编辑约我写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差点就说“这有什么可写的,其他人怎么吃,极客就怎么吃,其他季节怎么吃,夏天也就怎么吃”. 想起每一个果壳编辑的背后,都站着那个天天鲜榨“稿汁”的主编,我还是说:好吧,就算当回养生大师.

极客攻略:手机应用极客指南(iOS 篇)

- 米随随 - GeekPark 捕风捉影
应用作为智能手机的核心,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你我,改变着世界. 300000+的iPhone应用和200000+的Android 应用足以说明市场的庞大需求以及在这背后的巨大的潜力. 然而,在应用数量如此庞大并与日俱增的“市场”面前,作为一名智能手机的拥有者,我们如何能在这些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App当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应用.

极客攻略:Mac 应用极客指南

- Chris - GeekPark 捕风捉影
本期极客攻略由OAKMIKEOAK 撰写. 很多极客都在用Mac OS,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进现在仍然相对“小众”,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忽视它的产品,相反,我们更应该因为它的“小众”而给予它更多的关注,特别是作为极客公园,相信随着果粉的不断增加,Mac OS的覆盖率将会不断攀升,Mac上的应用查找工作也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极客之智:一位极客最爱的十大引语

- Billow - 译言-每日精品译文推荐
来源Geek Wisdom: A Geek\'s Top 10 Favorite Quotes. 译者chunfengqiushui. 极客之智:一位极客最爱的十大引语. 以前我爷爷说话时总爱引用智者们那些永远正确的话. 长大以后,我发现自己做着同样的事,但是我引用的材料要现代一些. 我的新书《极客之智》收录了200多篇小短文,它们探讨书呆子文化中那些最为人所喜爱的引语,下述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创业公司如何巧用工具提高团队生产力——豌豆荚创始人王俊煜讲述团队背后的“利器”

- - PingWest
如果你不幸成为了一名Android用户的话,你会发现豌豆荚、手机助手这类桌面应用可能是Android相关应用中体验最好的产品了. 他们不仅要比大部分Android应用糟糕的体验好很多,甚至和苹果的iTunes、黑莓的桌面管理器相比,都像是下一个世纪的产品,而且这还是在中国垃圾流氓软件横行的时代. 为什么Android桌面管理软件能够为中国大部分手机用户提供如此优秀的用户体验呢.

极客观察:群聊的崛起

- 稻草 - GeekPark 捕风捉影
本期极客观察主笔:@jyconan. 2007年,Twitter在SXSW上惊艳登场,从此拉开了其横扫全球的微博浪潮,即使是Facebook这样的社交巨头在某些领域也对其羡慕不已. 2009年,以Foursquare为代表的LBS服务在SXSW上崭露头角,其带来的地理信息服务浪潮席卷整个移动互联网,Foursquare现今已拥有超过7百万用户,而LBS也已经成为当今移动互联网的基础元素.

极客观察:Google+ 社交再尝试

- IwfWcf - GeekPark 捕风捉影
在过去的几年中,社交网络领域似乎已经尘埃落定,Twitter、Facebook、Youtube各自占领了其稳定的位置. 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别的社交网络能够在这一领域站稳脚跟吗. 除了一些非常垂直的主题社区(如Instagram)外,成功者鲜有耳闻. 但经历了Orkut、Friend Connect、Buzz、Wave等失败的Google显然迫切需要在社交获得成功,上周推出的Google+就是其又一次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