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麻风病

标签: 麻风病 | 发表时间:2011-08-13 22:36 | 作者:jarade yu
出处:http://www.yeeyan.org

原作者:
来源Medscape: Medscape Access
译者jarade

  

麻风病,又名“汉森病”,由麻风杆菌慢性感染所致,是人类历史上最早被记录在案的传染病之一。尽管付出巨大努力,至今仍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发病后造成的毁容以及神经破坏曾多次出现在艺术品中,上图即为一位麻风病人的脸部肖像画。

  



  

麻风杆菌是第一个被认为与人类疾病相关的致病菌,由挪威人——阿莫尔·汉森(上图)发现。17世纪末,麻风病在挪威和冰岛大肆流行,也就促成了对此病的大量研究。由于麻风造成的毁容等表现,如腐败一般,因此官方组织将其命名为麻风病或汉森病(在英文里leprosy除麻风的意思外,还有“腐败”的意思)。

  


 

  

在氨苯砜(麻风病治疗首选药物)问世之前,只能采取帮助病人支撑疗法。由于担心造成传染,麻风病患者往往被隔离于世人,上图为1894年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建立的麻风医院,其本着收容、接纳而非排斥的理念收治麻风病人。

  


 

  

麻风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并不平衡,无论是流行率还是发病率,发展中国家都是首屈一指。由于多种药物联合治疗,2000年后,全球麻风病的发病率下降了70%,流行率下降了90%。在美国,每年发病例数不到200例,大多数在加州,路易斯安那州、马萨诸塞州、纽约州以及德州。且大多数病人是在美国境外出生。

  


 

  

麻风杆菌是一种抗酸分支杆菌,专喜欢在细胞内生存,并且在低温时有特别强的繁殖能力。在所有细菌当中,麻风杆菌的繁殖时间最长,在小鼠身上实验,13天细菌数量翻倍,在人体内繁殖时间甚至可保持50年。其传播方式为长时间的皮肤接触和呼吸道的分泌物。幸运的是,只有5%-10%的易感人群比例。上图为显微镜拍摄到的皮肤病变部位的麻风杆菌。

  


 

  

在美国,犰狳(qiú yú,俗称披甲猪)是主要的麻风传染源。也是已知的很少能感染且用于研究麻风病的动物。其体温只有34℃,给麻风杆菌的繁殖提供了便利。

 麻风病分两种极型,一种是“结核样型”,一种是“瘤型”。瘤型发生在细胞免疫反应强的个体。在两种极型之间,根据光谱的边界效果,分为“界线类偏结核样型、中间界线类、界线类偏瘤型”。麻风病的自然病程并非静态,可能从会从结核样型转变成瘤样型,一旦发生此种转变意味着病情恶化。转变的原因在于人对麻风杆菌免疫反应平衡的改变。

  


 

  

一般从皮肤病变部位取材可发现,不同类型的病变在组织学上的表现差异很大。结核样型表现为:非干酪样的肉芽肿,皮肤神经被破坏,汗腺与毛囊破坏、丢失。此外,病变部位不见麻风杆菌。瘤型表现为:表皮正常,但皮下形成肉芽肿,尤其是在血管、神经、皮肤附属物周围,还有泡沫细胞,以及在细胞内见大量的抗酸杆菌。上图组织切片显示组织细胞与神经内有大量抗酸杆菌。

  


 

  

“结核样型”的临床表现主要在皮肤与神经。皮肤病变部位呈圆形,椭圆形或匐行。边界清楚,往往颜色比较淡。也有可能病变部位呈隆起状,红斑样的边界,病变中心干燥,鱼鳞状,无感觉。在四肢末端、脸部、臀部容易发现此类病变。皮肤神经增粗。上图即为结核样型麻风,可看到病变部位颜色较淡,边界清楚,周围有增粗的神经。

  



  

“瘤型麻风”临床表现主要在皮肤,眼部以及神经。与结核样型相比,瘤型在皮肤的病变范围要广。患者皮肤会出现广泛的,双侧对称性的斑点、结节或斑块。但并没有无痹感(仍有感觉)。也可能会看到水疱、溃疡。上图为瘤型麻风患者的背部呈现数量很多的结节,分布非常广泛。神经病变包括日渐加深的感觉减退,但神经功能尚且能在晚期病变到来之前得到保持。

  



  

瘤型麻风往往造成脸部的损害。脸部皮肤以及额头变得越来越粗厚,形成越来越多的皱褶。形象的被称为“狮面”。此外,眉毛会脱落,耳垂下垂明显(上图所示),喉头会发生炎症,声音会嘶哑,鼻孔之间的间隔(鼻中隔)会穿通,鼻子会塌陷。

  



  

麻风患者眼部的病变也有很大差异,但最常见的是角膜的感觉逐渐减弱,发生无血管性的角膜炎症,血管翳以及间质性角膜炎,角膜神经呈串珠样或模糊。结膜、巩膜外层充血。眼睫毛脱落。一旦发现眼部病变,应立即治疗以防发展到不可恢复的病变。上图为麻风患者眼部虹膜发生珍珠样的无血管性的角膜炎症。

  



  

上图为麻风患者用裂隙灯检查发现角膜神经呈串珠样改变。不幸的是,大约一半以上的麻风患者眼部会发生病变。

  



  

麻风结节性红斑反应以外周神经急性损伤为特征,不同程度,各种类型的麻风病患者都可见。包括神经感觉下降以及变粗。爪形手(上图所示)与足下垂特别的常见,原因在于尺神经、正中神经、腓神经病变导致。

  



  

此外,麻风病也常导致面部神经病变。上图所示患者由于面部神经病变导致面瘫,手部肌肉挛缩。

  


 

  

机体对于麻风病的反应(临床表现)取决于感染者的免疫系统对麻风杆菌感染所作出的反应,这往往也造成神经的病变。但也并非决定了整个疾病的结局以及治疗是否失败。麻风反应分为2型:1型和2型。1型反应被称为“逆转反应”,表现出红斑、硬结越来越多,新旧病变混合存在。2型被称为“麻风结节性红斑型”,以形成新的皮肤结节,发热,眼睛发红,肌肉与关节疼痛为特征。上图所示为2型反应,拍摄于刚开始进行药物治疗后的几周。

  


 

  

足部长期的神经病变可导致无法愈合的溃疡、形成脓肿以及骨髓炎。如果在发病的早期没有治疗,极有可能会造成畸形。上图所示:一位严重的瘤型麻风患者脚趾被截肢,还有溃疡形成。

  



  

上图所示:X平片显示出由于长期病变造成足部骨头的变化:看不到第2到第5个脚趾的脚趾头,还有末端变细。这就是所谓的“被舔过的香烟糖”样表现。还可以见到大拇指有骨髓炎。

  



  

上图所示:MRI(核磁共振)清晰可见骨头与软组织的病变,以及大拇指截肢的表现。白色箭头所指的部位是骨髓炎的表现。黄色箭头所指为大拇指下方有脓肿形成。

  



  

要正确诊断麻风病需要临床表现与皮肤活检作为支撑。在美国,活检结果以及相关的文书资料可提交到“国家汉森病疾病项目临床实验室”进行评估。皮肤活检与神经的炎症往往具有诊断意义。A麻风菌素试验与结核病的结核菌素试验类似,可反映出感染者对与麻风杆菌的抵抗能力。血清学检测是针对麻风杆菌特异性式碳酸糖酯抗体进行,此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也可用于检测,但对于早期诊断并不可靠。

  


 

  

在美国,临床如何治疗取决于麻风杆菌涂片。如果是阴性,服用氨苯砜与利福平1年是标准疗法。如果是阳性,2种药物的基础上还要加上氯法齐明,疗程为2年,还要每隔一定时间进行随访以评估是否好转。氯法齐明的副作用在于皮肤会有色素沉着(上图所示)。机体对麻风杆菌出现反应的患者往往对一些药物也有反应,比如水杨酸类药物、氯喹(抗疟疾)、非固醇类、固醇类、抗炎类药物。手术疗法旨在对神经减压、切开排脓或引流脓液、固定肌腱、美容修复、截肢。此外,根据患者特有的并发症,还可选择其他手术疗法,如眼科、足病科、矫形外科、整形外科等。

    


 

    

WHO(世界卫生组织)正在实施“最后一推”方案以促使在全球范围内消灭麻风病。这并非“根除”,其目标是10000个人中不到1例麻风病这样的比例。如能达到此比例,新发病例自然会慢慢减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如加强医疗保健教育宣传,增加多药物疗法的有效性以及建立一种积极的环境,以让麻风病患者对治疗不再恐惧。

  


添加新评论

相关 [麻风病] 推荐:

图说麻风病

- yu - 译言-每日精品译文推荐
来源Medscape: Medscape Access.   麻风病,又名“汉森病”,由麻风杆菌慢性感染所致,是人类历史上最早被记录在案的传染病之一. 尽管付出巨大努力,至今仍在世界范围内流行. 发病后造成的毁容以及神经破坏曾多次出现在艺术品中,上图即为一位麻风病人的脸部肖像画.    麻风杆菌是第一个被认为与人类疾病相关的致病菌,由挪威人——阿莫尔·汉森(上图)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