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基于用户行为数据进行持续的产品创新

标签: | 发表时间:2013-11-23 22:31 | 作者:happydeer
出处:http://blog.csdn.net/happydeer

James Surowiecki是《群体的智慧》一书的作者。他在《纽约客》杂志的一个栏目里提到了“复杂性与用户选择之间的矛盾”:

有三位市场专业学者最近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他们发现:当给予消费者某个数字设备的三款复杂度不一的型号时,超过60%的人选择了功能最多的那款。然后,当他们被赋予机会去从25个功能里选出一些来定制他们的产品时,他们表现得像置身于糖果店的小孩一样。(平均而言,他们每人选了20个。)但是,当他们被要求使用这个数字设备时,传说中的“功能疲劳症”便发作了。他们因为自己创造出来的过多选项而困扰不已,以致于他们最后承认:如果能使用简单一点的产品,他们会更开心。

当你在开发一个怪物似的产品时,你是意识不到的——直到有一天你去尝试使用它,你才恍然大悟。我把它称之为 吃自助餐时的“食量”问题。当你非常饥饿的时候,看到面前这么多美味的食物可供选择,你很自然地会把自己的盘子装得满满的。但当坐到位置上时,你这才意识到,你绝不可能吃掉所有的食物。

平心而论,有时候人们确实需要复杂。谷歌的韩国首页就被故意设计得有点复杂。谷歌的Marissa Mayer解释道,“在我们一贯追求的简约主义不适用的场合,我们会灵活应变——这么做是很重要的!”


这在DonaldNorman早些时候的一篇博客中得到了印证。他说,韩国人在奢侈品消费方面钟情于复杂的东西:

最近,我在韩国的一家百货商店逛了一逛。每当我到访一个以前从未去过的国家,我总把逛百货商店和当地市场作为最好的消遣之一;这样我就能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食物不一样,服饰不一样;在过去,器具也不一样:家电、厨房用具、园艺工具、购物工具等等。

我发现,传统的“白色家电”(冰箱和洗衣机)是最有趣的。毫无疑问,商店里有韩国当地的品牌,比如LG和三星,但也有像通用电气、博朗、飞利浦这样的国际品牌。在规格和价格一样的前提下,韩国当地的产品看起来都比外来品牌的产品更加复杂。为什么呢?我问了两位“导游”——他们都是可用性方面的专家。他们的解释是,“因为韩国人喜欢让东西看起来复杂一点。”那是一种象征,表明了他们的身份。

James Surowiecki引用的研究报告,恰恰说明了人们口头表达的欲望与他们内心真正的所欲之物之间的差别。你会发现,这个问题在可用性范畴里一次又一次地被反应出来: 用户口述的他们想做的事情,与他们实际的所作所为相比,往往天差地别。从可用性的角度讲,询问用户他们想要什么几乎是徒劳的,原因就在这里—— 你必须观察他们真正做了些什么。这就是“可用性测试”。与其询问用户他们想要数码相机的什么功能,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几个数码相机的原型摆在他们面前,然后观察他们是怎么使用的。用户摆弄原型机的过程中传递出来的信息(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比1000份问卷调查或小组讨论的产出更有价值。遗憾的是,制作数码相机原型的费用过于昂贵,因此也没人真的这么做。

然而,制作软件的原型(纯粹是脑力劳动的产物),相比之下要容易得多。Dare Obasanjo最近提到了一篇很棒的文章,标题为“Practical Guide to Controlled Experiments on the Web”(网上可控实验的实用指南),为基于观察的A/B测试进行了有力的辩护:

亚马逊公司的Greg Linden创建了一个原型,展示了基于购物车里的商品进行个性化推荐的功能。它是这么工作的:你往购物车里加入一件商品,更多的推荐商品随即展示在你眼前;你再添加一件商品,所推荐的商品也随之变化。据Greg所说,尽管原型程序看起来很有前景,但市场部门的一位高级副总裁极力反对,宣称那样会在结账的时候分散人们的注意力。Greg被勒令停止这方面的工作。然而,Greg做了一个可控的实验,结果这个功能为公司赢得了很大的利润,以致于如果关闭它会显著影响到亚马逊的营收。情急之下,基于购物车的推荐功能正式发布了。自那以后,多个网站“抄袭”了这种购物车推荐功能。

亚马逊的实验文化(数据胜于直觉)以及一套易于做实验的系统,使得亚马逊能够快速而有效地进行创新。

如果你能轻松地把基于购物车的推荐功能开放给一半的用户,然后观察其效果,何必还要去询问用户他们是否喜欢这个功能呢?网站应用特别适合这种观察测试,因为在服务器端通过一系列的HTTP请求来收集用户行为数据,这做起来很容易。通过这种方式,你甚至不必真的去现场“观察”用户。即使你是在开发传统的桌面应用程序,只要费点心,你也可以做同样的数据分析。Jensen Harris讲述了微软是如何在Office 2003里收集用户行为数据的:

假如你想知道Office 2000的哪些功能人们用得最多。好吧,你只能去问一个“专家”——他已经用这个产品用了很长时间。专家说,“所有人都用AutoText用得很多。”专家的声音越高,他们的意见就越有价值。然后,你就会听到这种奇闻异事,“圣诞节的时候我待在家里,看到我妈在使用普通视图……也许大部分新手都这么用吧。”专家还会提出一些帮助性的建议,“我听百思买的一个家伙说,大部分人都使用多个显示器。”

SQM代表Service Quality Monitoring(服务质量监控),它只是一个内部名字,而在公司以外就是大家熟知的“客户体验改善计划”。它是这样工作的:Office 2003的用户有机会选择参加这个计划;从这些人中,我们匿名收集无法逆向追查的数据——这些数据具体描述了软件是怎么被使用的,以及在什么样的硬件上被使用。(当然,我们不会收集任何个人身份信息。)

作为设计师,我们定义了我们有兴趣了解的数据点。为了收集这些数据,软件做了专门的“插桩”。所有收集回来的数据聚合在一个巨大的服务器上,然后像我这样的人会去使用这些数据,以辅助某些决策。

我们收集什么样的数据呢?实际上,从用户执行了什么命令及其使用频率,到他们有多少个Outlook邮箱目录,我们无所不知。我们知道你使用什么快捷键。我们知道你在“日历”上花费多少时间,以及你是否定制了工具条。简而言之,只要不危及用户的隐私,我们会收集所有我们感兴趣并且有用的信息。

这听起来有点古怪——他们像黑社会老大一样——但是,SQM不过是把任何Web应用程序都能轻松“享用”的报告机制扩展到桌面应用程序而已。

这种数据的真正威力在于,你可以在远程悄悄地“观察”用户,搞明白他们在用你的软件做什么;这个过程还是自动的。现在,你就能回答像“Word 2003里用得最多的5个命令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了。答案可能会让你吃惊哦!你知道吗,你的应用程序里最常被使用的5个功能是什么?

请别误会!我热爱用户。我的好朋友中有一些就来自于用户。但就像我们所有人一样,他们是靠不住的(尽一切努力也无济于事)。 在可用性方面,为了超越靠猜测行事,你必须去观察用户如何使用你的软件,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在做设计的时候,如果能基于用户对你的软件的实际使用方式来做决定(而不是基于他们口述的或者你自己想象中的使用方式),岂不是更合理?不管你是在“低保真的可用性测试”中观察用户,还是收集用户行为数据、然后在无形之中观察用户,宗旨是一样的: 别问,须观察!

作者:happydeer 发表于2013-11-23 14:31:31 原文链接
阅读:313 评论:0 查看评论

相关 [用户 行为 数据] 推荐:

腾讯开放平台用户数据及行为分析

- - 36氪
在今天腾讯开放平台年会上,腾讯社交平台部总经理Peter表示,“根据腾讯最新一季财报,QQ空间已经有5.5亿活跃用户,QQ有7.2亿活跃用户,朋友网有2亿活跃用户. ”在现场发布的《互联网开放平台白皮书》里,除了 马化腾写给开发者的一封信,腾讯还公布了最新的开放平台数据以及用户行为数据,无论是对于创业者还是开发者,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移动设备的用户行为数据如何追踪

- - 网站分析在中国——从基础到前沿
  最近在忙着做一些新的项目,因此又搁了一段时间没有更新了. 很多朋友在抱怨,这是一种督促,我会尽全力. 这篇文章本来早就准备要上,结果打篮球扭伤了脚,耽搁了一周.   关于移动设备如何监测用户的行为,看似容易,其实不容易. 容易的是,如果把移动设备就当成桌面PC,那么其实无论是对App还是对Web,都可以沿用目前在PC上的方式:Page Tagging和Event Tracking.

[译]基于用户行为数据进行持续的产品创新

- - 陆其明's Blog
James Surowiecki是《群体的智慧》一书的作者. 他在《纽约客》杂志的一个栏目里提到了“复杂性与用户选择之间的矛盾”:. 有三位市场专业学者最近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他们发现:当给予消费者某个数字设备的三款复杂度不一的型号时,超过60%的人选择了功能最多的那款. 然后,当他们被赋予机会去从25个功能里选出一些来定制他们的产品时,他们表现得像置身于糖果店的小孩一样.

浅谈用户反馈与行为研究:怎样从数据中发现消费者“真相”

- 猫猫逗逗 - 互联网的那点事
消费者研究,早就不是什么新鲜话题. 即便是在数字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就从数字营销层面来说,我们早就不缺用户的各种信息和数据. 缺的是分析和利用这些数据的靠谱方法. 通常我们想到的是数据化的一些信息资料,完整的用户行为研究主要包含的内容甚多,最基本的包括用户行为研究(定量信息)和用户反馈研究(定性内容).

Cignifi创新金融服务模式,通过手机行为数据评定用户信用等级

- - 商业不靠谱
“大数据”可谓时下最热门的IT词汇,围绕大数据商业价值的利用正成为行业人士争相追捧的焦点. 实际上庞大的数据信息并非今天才有,只是到了今天我们才集体洞彻,开始重视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 今天bukop.com要分享一则基于传统大数据的金融服务创新案例,也许能激发大家对那些早已司空见惯的数据的挖掘灵感.

[原]自学大数据:Hive基于搜狗搜索的用户日志行为分析

- -
”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云计算”,“大数据平台”,每天听到太多的大数据相关的词语,好像现在说一句话不跟大数据沾边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做IT的. 可能这与整个IT圈子的炒作也有关联,某一个方面来看其实就是一营销术语. 很多朋友就想问,我想做大数据,但是没有这个条件,没有这个数据量,没有那么多业务场景,没有那多集群可以吗.

日处理 20 亿数据,实时用户行为服务系统架构实践

- - IT瘾-dev
携程实时用户行为服务作为基础服务,目前普遍应用在多个场景中,比如猜你喜欢(携程的推荐系统)、动态广告、用户画像、浏览历史等等. 以猜你喜欢为例,猜你喜欢为应用内用户提供潜在选项,提高成交效率. 旅行是一项综合性的需求,用户往往需要不止一个产品. 作为一站式的旅游服务平台,跨业务线的推荐,特别是实时推荐,能实际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在上游提供打通各业务线之间的用户行为数据有很大的必要性.

神经网络与用户行为

- - 博客园_新闻
英文原文: Neurology & User Behavior: What We Know. 流量和转化率是我们衡量一个网站是否成功的两个重要指标. 网站转化率就是指用户进行了相应目标行动的访问次数(成交人数)与总访问次数的比率. 这里所指的相应的行动可以是用户登录、用户注册、用户订阅、用户下载、用户购买等一些列用户行为,因此网站转化率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数据]用户卸载APP的原因

- - 曉生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42%的用户会因为不喜欢界面的设计而卸载APP. 现在市场上已经不缺乏优秀的APP,要想留住用户,必须重视界面视觉和交互设计,否则用户会去寻找替代品. 另外,还要其他6个卸载原因:. 68%因为注册登录复杂,需要注册登录的APP尤其要注意. 48%因为程度不稳定,崩溃和闪退. 29%的用户选择了烦人的广告.

大数据下的用户画像

- - 人月神话的BLOG
简单点来说用户画像,即是 根据用户的静态基本属性和动态行为数据来构建一个可标签化的用户模型. 静态属性:个人基本信息(地域,年龄,性别,婚姻),家庭信息,工作信息等. 动态行为:购买行为,点击行为,浏览,评论,营销活动参与行为,退换货行为,支付行为等. 为何要进行用户画像,核心还是后续的针对性营销,当我们组织一次针对性营销的时候,首先要确定的就是营销的用户群体,那么就要从用户标签中精确定位这个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