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关闭朋友圈后,微信对你做了什么?

标签: 专栏 | 发表时间:2016-05-21 12:37 | 作者:
出处:http://www.leiphone.com

当你关闭朋友圈后,微信对你做了什么?

前不久关闭了微信朋友圈,顿时感觉自己时间富余了许多。虽然可能是心理作用,但与之带来的轻松感倒是实实在在的,这种轻松感来源于没有那么多无效信息的包围。 

1、事出有因

昨天晚上,在公众号发了一篇文章,今早起来随手点开,发到朋友圈。在关闭朋友圈后,因为没有了提醒机制,很难想起来去看回复。今天随手点开自己的头像,进入自己的朋友圈,看到了感哥的回复 :

『你不是关了朋友圈嘛?』

『我是关了呀,所以现在只能点开自己的头像看。』

『可是这样的话,我认为微信关不关朋友圈没啥区别。』

到底有没有区别呢?突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思考。

2、关闭朋友圈?

当我们谈论关闭朋友圈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一个功能的出现,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当我们想起来要关闭朋友圈的时候,通常的原因是:朋友圈总让我不自觉的进入信息流中,去寻找朋友们分享的信息。这样一来,占据了我大量的时间不说。又因为他们随时都在发送朋友圈,我常常停下手里的工作去看更新,导致工作起来没有效率。同时有些朋友一天就发吃吃喝喝,我却得辛苦工作,真是烦闷。 总结一下,用户抱怨的是什么?

  • 花费无意义的时间

  • 想探寻朋友的生活

  • 总是有『红点』提醒我有人回复了我参与的内容

  • 打断手里的工作导致效率低下

  • 不喜欢的内容会影响心情

如果简单粗暴一点,运营拿到数据,发现许多人对朋友圈的抱怨。

简单,彻底消灭你账号中朋友圈的痕迹,你生命中再也不会有一点它的影子。

3、可是微信做了什么呢?

微信是如何对待『关闭』这件事的

用户提出的,并不一定是他想要的。这句话出现在太多的产品类书籍中,无论是伪需求还是不要被用户牵着鼻子走,都讲了这个道理。就像我们抱怨微博140字的限制,可真正取消了,用户又要抱怨信息过于冗长,他们想要的是充分表达的方式,而不是无限制的信息。

用户真的想让朋友圈完全消失么?让我们在看看朋友圈的几个使用场景:

  • 场景一

一天总有20个小时不想工作,这时候点开朋友圈,看看朋友都在做什么,给外出旅行的点个赞,给吐槽公司的加把柴。看完了最近的消息链,继续工作,没过两分钟发现红点提醒我有新消息,打开后发现其他人也点了赞,或是评论了我的评论,我们没事就开始闲扯两句。

  • 场景二

微信公众号,或是某APP出现了不错的内容,很想和朋友们一起交流一下,听听大家的看法;亦或者自己想要分享一些自己的照片。或创作一把段子,如果能得到回应再讨论一下,想必是极好的。

  • 场景三

有人新加我为好友,或者刚认识一个朋友互换了微信,我需要快速了解一下他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以方便以后生活、工作中的交流。如果碰巧发现有共同爱好,还能发现话题,快速拉近关系。

......

在生活中,以上三个场景应该是最常遇到有关朋友圈的使用方式,基本代表了三种使用行为,以及使用者的三种身份,分别是:

  • 作为内容消费者:消费朋友圈的内容

  • 作为内容生产者:创造朋友圈的内容

  • 作为内容收集者:搜索个人信息(个人名片)

细分来看,用户真正反感的部分,是作为内容消费者,而不是作为内容生产者与收集者,产品功能要做的不是切断所有信息,而是调整信息的使用方式。

4、微信是如何做的?

取消了信息流:基本上断绝了作为内容消费者的使用形式,用户不会被无故的打扰,以及不自觉的去浏览『无意义』的信息。

增加了内容生产的门槛:降低用户没事干就想『抒发情感』的意愿,从原本的:发现-朋友圈-发送内容,入口变为:点击自己头像-进入朋友圈-发送内容。入口更加隐蔽,同时没有了提醒,及时有人回复你你也只能『主动』去查看朋友圈,这样更加纯粹了内容生产者的角色,而忽略消费内容的部分。

完整保留了内容收集者的功能:将朋友圈的内涵转化为『名片』,成为个人资料的一部分,保留丰富交流途径的可能性,同时没有干扰。

从这点看,我觉得这个功能的设计非常巧妙。

仅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基本完全满足了我的需求,真正做到隔绝信息但不杀光,处理到刚刚舒服的地步。

5、启发

用户是很神奇的生物,一方面善于抱怨,善于找出问题,同时喜欢积极的提出解决方案,但你按照这个方案去做,他们往往却不满意。

因为用户并不善于寻找解决方案。除了站在用户角度思考问题以外,还要从产品底层去考虑困扰用户的究竟是什么?解剖后找到『病灶』切除后,再将服务继续提供给用户,用户使用后,便会惊呼一声:

『哇,我要的就是这样。』

雷锋网注: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Rock微信 ( Rock-Fri ) 原创并授权发布雷锋网,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不得删减内容。

相关 [朋友 微信] 推荐:

微信朋友圈运营的十条经验

- - 月光博客
  微信适合用于跟你的客户更好的互动,而不是营销工具,现在微信营销功能已经给神化了,很多传统营销机构都转型做微信营销培训,除了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服务号,连个人微信朋友圈也是他们营销战场,笔者在这里总结几点玩微信朋友圈经验,希望可以帮助你正确理解微信营销.    1 、怎么看微信好友人数.   A、在<通讯录>中尾中可以看到好友总数.

2014微信朋友圈营销生态数据研究报告

- - 互联网的一些事-关注互联网产品管理,交流产品设计、用户体验心得
  1、本数据分析报告,着重分析月流水量在1000元以上的商家数据,对月流水量在1000元以下的商家数据进行了剔除.   2、本报告会对微信朋友圈营销商家具有建设性指导作用.   本数据分析报告,主要包含以下部分.   第二部分:商家差别因素分析.   1、契约知道有商家在朋友圈做到月流水接近千万级别,可惜这次没有这样的高手来填调查表,但是并不代表这样的商家不存在;.

信息过载,不如逃离微信朋友圈

- - 钛媒体网
逃离 微信朋友圈正在成为一种潮流. 近期在新浪微博——这个已有用户大规模逃离的产品——上,“爸妈攻陷朋友圈”的主题被广为讨论. 显而易见的是,很多微信朋友圈的使用者,越来越无法忍受信息流中频繁出现的噪音. 这种噪音,曾出现在3年前的新浪微博、4年前的人人网、5年前的天涯社区,也曾出现在10年前的短信段子中,并且仍在占领这些阵地.

在微信朋友圈里:你其实是一个演员

- - 互联网的一些事-关注互联网产品管理,交流产品设计、用户体验心得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人生就是一出戏,社会是一个大舞台,社会成员作为表演者都渴望自己能够在观众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所以每一个人都在社会生活的舞台上竭力表演. 相较于其他社交媒介个人内容的公开性,微信朋友圈中的大多数沟通发生在“熟人”之间,因此用户在其中建立的“形象”将更直接地影响现实生活中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微信朋友圈路径为什么这么深?

-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份微信产品经理面试题. 几道题看似简单,却十分考验人,尤其是偏技术的第二题,回答的人特别多,由此可见,产品经理不仅是要从宏观上把控产品策略,还要对微观技术有所了解,综合素质要求是相当高啊. 鉴于网上已经有比较成型的第二题答案,在此就不赘述了. 且就第一题——“微信朋友圈为什么不调整到首屏,为什么路径这么深”发表下浅见.

当你关闭朋友圈后,微信对你做了什么?

- - 雷锋网
前不久关闭了微信朋友圈,顿时感觉自己时间富余了许多. 虽然可能是心理作用,但与之带来的轻松感倒是实实在在的,这种轻松感来源于没有那么多无效信息的包围. 昨天晚上,在公众号发了一篇文章,今早起来随手点开,发到朋友圈. 在关闭朋友圈后,因为没有了提醒机制,很难想起来去看回复. 今天随手点开自己的头像,进入自己的朋友圈,看到了感哥的回复 :.

PK微信 朋友网2.1(Android)Beta发布 新增查找附近的人

- 小熊TONY - cnBeta.COM
朋友网客户端全新推出2.1(Android)Beta版,新版添加了微信用户很喜爱的一个特色功能――查找附近的人(精确到2000米以内),让你轻松找到身边的朋友网用户. 作为中国最大的实名制SNS社区,通过手机朋友网,您可以轻松找到新老朋友,并能查看好友动静、上传照片、发表说说,与好友轻松互动.

微信朋友圈变质:走向“弱关系” 或步微博后尘

- - i黑马
来源: 搜狐IT    张书乐. 当微信通过OTT(过顶传球)快速切入移动互联网的社交圈时,舆论开始力捧微信的社交网络力量. 资深媒体人杨樾杨樾在微博上说了段很经典的话:我现在也很少上朋友圈了,一开始觉得挺好,因为都是朋友,没有戾气,没有争执,只有祥和与正能量,但现在,在里面翻一翻,全是长篇大论的心灵鸡汤,各种佛经,各种祈文,各种符咒、各种转发十个人,各种活佛与仁波切,各种胡因梦,各种克里希那穆提,知道的这是朋友圈,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机场书店呢.

我的朋友

- bobo - 牛博国际
我的朋友张有一种怪病,便是他每每只能活一年. 他总是忙不迭地降生下来,匆匆地发育、成熟、学习、找马子、找工作,再匆匆地工作、结婚、生子、退休、苍老、死掉……所有一切总约摸一年完成. 而他的孩子,也总会继承这基因,卷入这轮回,即便每一代都有各自的名字,我也难以尽数,总之一概管他们叫“张”. 于是我们年都要去张的满月酒、去张的婚宴、去张的葬礼,每每也见到孩童的张放着好奇的眼睛向我请教、年少的张开了酒与我抱怨、年迈的张又饱受沧桑地向我宣导.

《朋友,你好》

- - 腾讯ISUX - 互联网用户体验设计
朋友网手机客户端下载页面设计分享. 先让我们来看看一些简单的数据:. ①    97%的中国城市已拥有手机,其中35%拥有智能手机;. ②    在电视与智能手机两者之间,50%的受访者表示宁愿放弃电视而非智能手机;. ③    中国城市智能手机用户随时随地都在使用智能手机,其中家里(66%),旅途中(59%),乘坐交通工具中(52%),餐厅(38%)及商场(30%)是使用智能手机最频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