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软件输在哪里
- 评论:中国软件输在哪里?
- 2005.11.15 来自:tech.163.com 裴有福
中国软件确实已经输了。输给了欧美发达国家,输给了印度和韩国,甚至输给了尼泊尔这类我们看不上的落后邻居。
可是,我们的软件究竟输在哪里?
很简单,我们的软件企业常常不像是企业,不按企业的游戏规则办事。
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中国人,跟微软比操作系统和字处理,跟Oracle比数据库,我们输得好惨,死得好难看。
这些年,中国的软件企业大都更加脚踏实地和实事求是,公司治理结构也日瑧完善,但不幸,仍然大都缺乏对市场经济的领悟。
中国的软件公司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如用友、金蝶,抓住会计电算化这样的机遇,把程序做成软件。另一类为数甚多,凭借关系资源拿下一两个项目,然后把为客户定制的项目开发产品化。现在这两类软件公司面临同样的发展瓶颈。于是困境中的软件业开始发现,中国的软件市场并非想象的那样大。
想象?是的,想象。中国的软件公司,很多都是把想象当事实的。SAP挺进中国,于是我们也争着抢着开发ERP;国外的成熟商业环境流行CRM,于是我们投亿元巨资开发CRM;有人说中小企业市场巨大,于是我们面向中小企业;竞争对手唱高调,我们也决不能和低音。之前已经有不少公司学IBM向服务转型,连微软也要软件服务化了——于是,软件服务肯定成为更多软件公司的主营业务。
原来,我们的软件业所面向的,是一个想象的市场。
总体上看,软件不外乎三种类型:
第一类软件面向岗位工作。比如,秘书需要一种打字的软件,工人的机床变成数控的了,工程师不用图纸而用CAD软件画图,电工通过远程抄表软件查电费。
第二类软件面向业务联络。比如,让企业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运转流畅,让客户的订单可以自动到达照单生产的车间,每月每天的销售数据可以按时准确无误地显示在老总的计算机上,甚至搜集整理竞争对手的业务资料。
第三类软件面向人际沟通。比如,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软件,管理者不必开会就能下达重要的业务指示,销售人员在外地出差时可通过手机访问客户发来的电子邮件。
三类软件都有着广泛的应用需求,但是这些需求大都得不到满足,多数情况下,中国人的电脑只是打字机。就说软件公司本身吧,老总的在笔记本上看不到他需要的企业信息,他的决策大多依靠“拍脑袋”;销售人员基本上只使用PowerPoint,技术人员基本只使用Word;财务管理也许不得不买套用友,但肯定与人力资源各自为政;前台小姐更是不可能用软件来安排会议室的日程了。
顺着企业注册流程走一遭,您会发现工商、税务等部门信息化手段越来越多。但您也会发现,不从网上下载表格而直奔办事柜台更快捷。混乱的软件有不如无。
买家电或者买家具,您会发现早已实施ERP的著名企业,销售管理、配送管理都是全手工操作。ERP只是交了学费。
上网查找资料,您经常会在海量的信息中不知所措,但您更经常遇到整个网站只有几个从不更新的静态网页,您要找的信息不知何往或语焉不详,没用的文章却在所有的网站上转载。硬件有,软件无。
不必继续列举这样的实例了!在广袤的中国,虽然采购能力不高,虽然盗版猖獗,但是软件的需求无处不在。而我们的软件公司总是闭门造车,对实际的真实需求视而不见,却把目光凝视在想象中的巨大市场上。大的软件公司如此,就连个人开发的共享软件也概莫能外。
一方面实际工作生活中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不能通过满足客户的需求来获得回报,满拧。这样的软件公司,这样的软件产业,不输才怪呢。
当然,另一个问题是,软件企业不是不想、而是没有能力去满足市场需求。这已经不是输赢的问题,而是生死的问题了。